一、 环境权概述
(一)环境权的主体
环境权是指公民有在健康、适宜的环境中生活的权利。学理上一直有公民环境权与国家环境权之分,但国家环境权的实质是国际法意义上的国家的环境主权或环境管理权,而国家是一个拟制主体,国家环境论者所持的依据实则是国家进行社会管理的职责或义务,是国家权力概念的异化。因此,环境权的主体仅指自然人。
(二)环境权的客体
环境权设立的目的是保障人们能够生活在不受污染和破坏的舒适健康的环境中。因而环境权的客体是多样的,指在环境中一切对人类有价值的环境因素。
(三)环境权的内容
环境权是一种生态性、实体性权利。作为与经济价值相对应的一种权利形式,环境权更侧重对自然资源生态价值的保护。包括公民对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权、公民对环境决策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以及环境损害赔偿权等。
二、环境权的发展脉络
十九世纪中期,工业革命的开展使人类中心主义盛行,北美保育运动强调环境权应让位于发展权。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民权呼声高涨,环境保护领域有心之士开始呼吁宪法位阶的环境权,甚至有凌驾于经济发展的趋势。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环境权理论传入我国,几十年来都未停止对环境权的热烈讨论。迄今为止,全球195个主权国家中,将环境权纳入本国宪法的有近七十个国家,将环境保护作为本国公共政策或目标的有四十多个国家。由于我国宪法并未明确规定“环境权”这一概念,也因此带来了学术界的激烈争论。
三、我国现行制度下环境权的体现
(一)环境权与宪法性权利
在我国第五次修宪过程中,明确把“生态文明”纳入宪法序言,还在“富强民主文明”之后加入了“和谐美丽”,这些变化实则就是对环境权的反映。“生态文明”就是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保障公民享受环境品质的权益。只有生态利益好了,才是切实保护了公民的环境权益。宪法第26条规定的国家环境治理职责,也是为了实现公众的环境权益。这实际上就是宪法对环境权的回应。
(二)环境权与人权
人权作为一项人之所以为人而享有的权利,只有上升到法权的高度,才能得到更好的保障。人权作为一种集合性权利,包含了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方面内容,其中,社会权利就包括了人们享有在健康、舒适的环境中生活的权利,以保障个人在社会上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在此意义上,环境权是一种新型人权。我国宪法也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可以说,此款规定是对环境权宪法高度的抽象概括。
(三)环境权与民法典
《民法典》作为我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其中也看到环境权的影子。总则第九条“绿色原则”受到了一致好评,在第七章中也设立了侵权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责任及具体措施,这都是环境权在民法领域的体现。
(四)环境权与党的生态文明建设决断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二十大报告中也提出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些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决断彰显了公民环境权在党政方面的重要价值。
四、环境权入宪的必要性思考
关于环境权是否应当入宪的争论在于公民的环境权益是否有法可依,但环境权入宪与否并非衡量公民环境权益是否得到有效保障的唯一标准。环境权未入宪论者只关注到狭义的宪法权利,即为宪法典文本中所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的内容,而忽视了广义上的宪法权,即随着社会发展尚未被法典化的基本人权部分。不管环境权是否入宪,都不会影响宪法对环境权的保护。当今时代公民的权利意识高涨,公民要求参与环境决策的呼声越来越高,环境听证、环境座谈、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公益诉讼等,多样化的形式都使得公众的环境权益有了良好的立法与司法保障。当下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环境权是否应当入宪的问题并不十分紧迫,反而我们应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发展科技以改善生态破坏和防治环境污染的问题上,从源头解决环境问题。
参考文献:
[1]魏世婧,范兴嘉.环境权入宪之冷思考[J].西部法学评论,2020(03):117-124.
[2]薛巧珍. 我国环境权入宪研究[D].内蒙古大学,2020.
[3]赵英杰,孙瑞东.宪法视角下环境权之人权属性分析[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03):39-43.
[4]张波.环境权入宪方式问题研究[J].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学报,2020,30(02):23-25+61.
[5]盖昱如.环境权入宪立法构想[J/OL].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8[2020-11-14].http://kns.cnki.net/kcms/detail/21.1558.C.20191107.0951.004.html.
[6]王锴.环境权在基本权利体系中的展开[J].政治与法律,2019(10):17-30.
[7]彭峰.论我国宪法中环境权的表达及其实施[J].政治与法律,2019(10):31-41.
[8]李婷婷.宪法视角下的环境权[J].法制博览,2019(18):110-111.
[9]张可可. 我国公民环境权入宪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19.
[10]Jiayi Fu,Chuanfu Zang,Junmao Zhang. Economic and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trade-off analysis in the Haihe River basin in China[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20,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