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当前我国环境污染问题处于比较严重的阶段,想要做好环境保护,就必须对环境实施有效监测,遵循环境监测的布点原则,对环境监测的指标进行优化,提升环境监测水平,为环保工作提供保障。
1. 环境监测的布点原则
通过数据结果分析可知,对环境监测的布点原则应遵循科学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可对比性原则和连续性原则[1]。
1.1科学性原则
当前环境污染的成因复杂多样,甚至在监测过程中会对监测人员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因此在环境监测中需始终坚持科学性原则。在环境监测过程中运用当代科学技术手段,对污染源进行间断或连续性的现场监视和测定,做出正确的环境质量评估。例如在环境空气监测上,必须遵循采样口周围水平面应有270°以上的捕集空间,从采样口到最高障碍物之间的水平距离应为障碍物与采样口高度差的两倍以上;在土壤环境监测上,对污染物的定义标准必须严格遵守《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土壤监测环节是指进行样品采集、流转、保存,最后预留样品等。
1.2针对性原则
当前环境污染的源头多样,包括物理污染(噪音、振动、光、电磁辐射等)、化学污染(工业废水排放、工业废气排放、氟化物、铅汞化合物等)和生物污染(对人体有害的微生物、寄生虫等病原体和各类有害细菌等),所以在环境监测的布点过程中应严格遵循针对性原则,针对不同属性特点的污染源,采取不同的监测方案和治理措施。例如在污染土地的布点过程中,针对污染情况复杂且污染源分布错乱的情况,应优先采用系统布点法;针对污染源分布明确的情况,应采取分区布点法和专业判断法;针对场地内污染源分布均匀且土地性能相近的情况,应采取随机布点法。
1.3可比对原则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地貌丰富、自然环境优越,所以存在同一地区两种地域特色,两种自然环境的情况,所以在环境监测中应结合当地天气等外界因素以及当地经济条件等内部因素,进行对比性监测,确保实施布点的地区具有可比性。无论是在空气监测、水质监测还是土壤检测中,都需要设置未污染区域为对照组,与污染区进行比较,增加监测结果的可信性。
1.4连续性原则
由于造成环境污染的成因复杂,所以在环境监测中应遵循连续性原则。由于我国当前污染治理周期长,所以对污染地区进行长期连续性监测可以降低环境污染不会二次爆发的几率。以及对污染处理结果进行连续性检测记录,可以确保监测结果的有序性,能够对环境污染二次爆发的情况进行及时治理。同时,连续性布点可以反应出当地的环境质量以及当地环境治理的效率。
如苏州市对于大气污染就层开展连续式自动检测,在第一个阶段设立一个控制中心、六个移动监测站、二十个饱和监测站、九个固定监测站,第二阶段设立六个非传统移动站和一个应急监测站,通过对苏州市空气质量的连续监测,对空气污染加强处理,改善了苏州市空气质量,促进了空气质量监测设备在其他地区的普及。
2. 环境监测的指标优化
环境与当前地球上现有生物的生活密切相关,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能够促进生物多样性发展,减少引发生物疾病的机会,促进地球生物绿色和谐发展。
2.1空气质量优化
空气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但是由于当前世界各地工业飞速发展,全球对于空气质量的忽视,导致空气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空气污染又称为大气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者自然环境中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积累到一定浓度时,产生有害物质,严重影响地球生物的健康和居住环境。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空气污染物包括汽车尾气、工业废气、沙尘暴、生活燃煤、采暖锅炉排放气等等。
在空气质量优化上,第一,各地区监测中心应采取多项措施补齐短板;第二,加快推进大气颗粒物组分网建设,提高大气污染溯源解析能力;第三,根据《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要求设置,优化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点。各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根据实地情况灵活应变,确保空气检测点位更合理、科学、全面;第四,针对部分地区出现空气质量自动检测网的设备老化问题,及时更新设备仪器,在设备仪器的采用中,应选用同一型号的检测仪,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性与连贯性,解决不同设备出现监测标准不同的问题[2]。
空气质量优化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同时需要大量的管理方案,只有将管理意识与科学技术紧密相连,才能实现对空气质量的优化,给生物生存提供最基本的生存保障。
2.2土壤质量优化
土壤质量影响着人类的居住环境和实物产量,土壤更是自然界动植物的栖息地、生存地,所以对土壤质量的优化刻不容缓。当前国内土壤污染主要包括化肥农药污染、垃圾污染、工业污染等,由于没有合理科学的二次处理,导致土壤质量不断下降。
在土壤质量检测过程中可以采取原子荧光法、气相色谱-质谱法、电位法、测汞仪、分光光度计等方法和仪器对土壤质量进行检测。同时在土壤采样中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监测面积尽可能大;第二,选择未被污染区土壤作为对照组;第三,优先布点污染严重地区;第四,土壤监测后的数据做好记录保存等。土壤污染处理技术主要有三种类型即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以重金属污染土地治理为例,可以采取机械挖掘,再用干净土壤回填的物理法,也可以采取利用化学溶剂把重金属从土壤中淋洗出来的化学法,还可以采用微生物吸收、沉淀、养护还原重金属所带有的毒性的生物法。
当前世界对土壤造成污染的原因还有人类对于土壤污染问题的忽视,缺乏对土壤保护的意识。所以想要优化土壤质量,既要做到对已污染土壤的处理,还要做到提高人们环保意识,加强对未污染土地的保护。
2.3水质质量优化
人体中含有70%-80%的水分,水资源污染会对人类产生极大危害,所以提高水质成为当前首要任务。当前水质问题主要包括:生活废水污染、水体内部污染、工业废水污染、城市水污染等。当前水污染处理技术并不完善,部分城市存在设备老旧、处理成本偏高、处理后的水源仍不达等。所以想要提高水质质量,首先,要增强人们对于水源的保护意识;其次,创新水污染处理技术;最后,完善相关的管理机制和法律法规。
第一,在水质监测过程中应严格遵循国家出台的相关水质条令,对水中的大肠菌群、亚硝酸盐、三氯乙烯化合物、四氯化碳化合物等物质进行严格检测;第二,加大水资源的保护宣传,提高人们对于水资源的保护意识,鼓励居民循环使用水,减少水资源浪费,各地政府定期开展水资源保护类知识讲座,与各地居民进行互动,加深居民保护水资源的信念;第三,针对部分地区设备老化问题,及时对设备进行更新并且定期保养;第四,针对不同类的水污染,采取不同的技术和设备,当前比较典型的水污染处理措施包括氧化沟工艺等,常使用离心机、污泥脱水机、气浮机等设备[3]。
水质质量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条件,所以保护水资源刻不容缓,人们可以采取减少各类废水排放,循环利用水资源,创新水污染处理技术等方式有效提升水质质量。
结论:总而言之,环境监测是治理环境污染的必要步骤,在当前的环境监测工作整体呈现出现代化、科学化的特点,环境监测工作者应顺应时代发展趋势,遵循环境监测布点原则,优化环境监测指标,助力环境保护工作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