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中指出,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这种需求与涉农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高度的耦合性。要全面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一大批知农、爱农、为农、扶农的敢于创新创业的农业人才。供销特色高职院校立足服务“三农”凝聚办学特色,在培育创新创业人才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
一、“分类分层”精准育人融入“双创”教育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高职招生规模不断增加,高职院校的生源结构逐渐的多元化,为高职双创工作带来新的问题。招生方式的多样化,也导致生源也出现新的变化,如学习目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别。因此,在高职人才培养中,不能按照传统教法,需要因材施教。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有一定的差异,无法使用同样的教案的教法,要确保教学效果,必须要精准育人。因此分类分层精准育人将成为高职院校未来双创工作的重要课题。
分类分层教育包括分类教育及分层教学两个方面:分类教育是按照学生的专业基础和学习需求的差异,以就业为导向制定培养目标和计划。分层教育则根据学生现有的专业基础、专业技能和学习能力,将学生实施分层管理。
二、供销特色高职院校的资源优势
供销文化提供精神动力。在 70 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供销合作社孕育了“艰苦奋斗、勤俭办社”的河南林州扁担精神,“奋力拼搏、一心为民”的北京房山背篓精神,“合作创新、敢为人先”的浙江平湖新仓经验,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形成了“为农、诚信、创业、合作”的新时期供销合作社精神。以这些精神为主要内涵的供销合作社文化如今已成为新时期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改革创新和乡村振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在供销特色高职院校的育人文化中传承、弘扬、创新、发展,为学生成长成才指明发展方向。
社属企业、合作社提供实践平台。供销社社属学校和企业利用同属一个系统的优势,长期开展关系紧密的校企合作。企业、合作社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的同时灌输供销文化,而供销文化对于学生通过创新创业助力乡村振兴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同时,学校也为社属企业、合作社输送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三、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不科学、目标不明确。
高职院校作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人才供给的教育机构,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认识也有所不同:有的认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开办公司获得收益,只注重解决眼前的就业问题;有的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学相关性不大,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个别学科的延伸;有的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部分精英学生的行为,不适合对所有学生开展。
(二)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培养方式较为单一
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存在理论性较强、内容单一,缺乏专业性、层次性、系统性,以及与创新创业实践相脱节等问题,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不理想。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创新创业培养教育的方式一般采用第二课堂、选修教育或者创业培训课、参加创新创业比赛等形式,培养方式相对单一,且受到场地和师资的影响,难以覆盖到每位学生。
(三)创新创业教育机制不完善
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措施,众多高职院校已将创新创业教育列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组织机构不健全,责权不明确,缺乏配套的制度和政策,创新创业教育多流于形式,创新创业实践所需要的时间、空间、学分积累替换等众多实际问题无法有效解决,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教育效果。
(四)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不健全
目前高职院校缺乏双创教育教学的专职教师,一般由就业指导教师或辅导员兼任创新创业教学工作任务。教师队伍往往不具备创新创业活动的专业背景,缺乏创新创业相关实践知识的学习与培训,讲授创新创业知识大多停留在理论方面,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且授课上没有很好结合目前生源多元化实施因材施教。
(五)创新创业实践孵化平台作用不凸显
校内外实践、实习环境和各类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缺乏有效的协同,导致平台的功能受到限制,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分层分类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路径
(一)加强课程教材建设,明确培养目标的制定
课程是决定创新创业教育成效的重要因素,而教材是课程的载体。高职院校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结合自身的办学实际、特色,由校内教师和社属企业成功人士共同撰写、开发适合学校教育的创新创业教材。同时,以助力乡村振兴发展为导向,制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
(二) 以分类分层为指导,切实推进创新创业差异性教育
要将分类分层教学融入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全过程。分类分层教育要融入双创工作中就要根据学生的专业基础、学习能力及学习需求等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类型,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目标,进行教学研讨,明确教学目标,使教学进度、教学内容都能满足对应层次学生的实际要求,与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吻合,做到因材施教、全程育人。
(三)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高职院校应制订有效的运营管理方案,保障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一是成立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领导小组,研究和解决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大问题。二是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制定各项制度和政策,统筹协调全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三是关注学籍管理制度改革,探索实施弹性学制,尝试学分积累转换制度,落实创新创业资助与扶持政策,将学生创新创业成果作为重要指标纳入奖学金评定体系、设立创新创业专项奖学金,表彰创新创业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
(四)建设专兼结合师资队伍
首先,高职院校要建立专职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专门从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活动。其次,要建立创业教育师资培养机制,鼓励专业教师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深入社属企业环境,提高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再次,要优化师资引进机制,聘请校外企业精英、技术专家担任兼职导师。最后,要将队伍建设及培养方案列入学校教师培养计划中,从教材编写、项目申请、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配套的政策。
(五) 以创业孵化器为依托,加大校内创业实践教育
加强校内创业实践平台创业孵化器建设,使学生将课堂所学更好转化到实践中,通过实践检验和发现自身的不足,结合供销特色院校的实际情况,建设校内创业孵化器,严格做好进驻孵化器的项目筛选工作,选择优质的项目入驻。
总之,随着高职院校生源的多元化,要使得高职“双创”人才培育更接地气,更好与社会接轨,“分层分类”的精准育人教学模式必须要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中。在此基础上,根据学校特色,融入供销文化教育可以更好地助推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伟斌.“分类分层”精准育人视角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6).
[2] 崔艳艳.高职院校“分阶分类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0(8).
[3] 孟璐.新时代供销合作社文化构建与推广普及模式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乡村文化20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