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实现"双碳"战略的重要决策和部署,必须广泛、深入地呼吁全社会各行业的参与。土地整治包括开垦水田、土地复垦、矿山植被恢复等。有研究认为,通过调整土地利用方式和实施生态保护和恢复措施,可以有效减少碳排放。当前我国对"双碳"发展的支持主要集中在能源结构的调整和生态修复方面,而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则侧重于不同的发展路径和模式的研究,因此,本文对这一课题展开了研究。
1"双碳"目标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内涵及内在联系
1.1"双碳"目标的内涵
IPCC 《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认为,如果全球变暖不能维持在1.5摄氏度或更低的水平,那么全球气候变化指数和效应就会继续恶化,许多天然体系的结构和机能的退化将超过临界点,从而导致永久的改变。现有的研究显示,根据各国目前所提供的自愿减排的贡献,很有可能达不到《巴黎协定》所设定的长远目标。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国作出了"双碳"的承诺,以我国的力量为全球气候治理作出了贡献[1]。有关部门和学术界很快就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广低碳技术研发、健全低碳发展制度、提高生态碳汇等方面达成了一致意见。
1.2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内涵
按照保护优先的方针,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开展农用地整理、农村环境整治、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的工作。相对于常规的土地治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在目标、内容、措施等方面都有了拓展。在建设目标上,由单一的耕地资源保障转变为融入新型城镇化、脱贫攻坚、新型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在政策上,实施国土空间规划、村庄规划、多渠道资金、产业融合、多地政策、产业优化、现代化产业城乡一体化等多种机制的整合。
2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存在的问题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涉及范围广、技术要求高、工作量大,各有关部门要有宏观、统筹的认识,要协同推动。但是,就当前的试点工作来看,一些地方对这项工作的认识还不够,只重视项目单项工程建设,而忽略项目本身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对修复生态、改善低效率用地、完善空间布局等全域概念的理解和把握不够。由于各区域的工作参与程度较低,涉及到社会各个层面,应当形成政府搭台、自然牵头、多家参与"的工作格局,而实际工作中仍呈现出自然资源部门"单打独斗,一家干、多家看"的工作局面,甚至个别的地方政府和群众对政策理解不深或对项目要求过高,缺乏主动参与的意识,因此,难以保证良好的建设环境。
3路径探讨
3.1建设用地整理
当前,要达到"双碳"的目的,就必须进行能源结构的优化,确保清洁能源、新兴产业、轨道交通等环保、低碳项目的发展,以及对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的准入进行控制,是推进我国能源转型与发展的一条重要措施。推进农村工业园区的建设,为"双碳"治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有研究显示,总建筑面积每增长1%就会导致碳排放的净增长3.99%。在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的基础上,利用建设用地的转移转化,推动产业项目的落地,同时要考虑到工业发展与"双碳"发展的统一,研究制定行业准入制度,严格控制高耗能行业。通过对国土空间的优化,可以为节约能源和减少排放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2]。一方面,可以优化社区内居住小区、学校、公园、交通等配套设施,另一方面,优化传统道路的非机动化,改善行人生活的便捷、安全,提高行人的绿色出行。同时,可以通过合理的布置方向,引导风向,达到夏季隔热、冬季保温的作用,从而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3.2乡村生态保护修复
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通过森林质量提升、生态公益林建设、土壤固碳能力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挖掘森林、海洋和土壤碳的潜在价值。在我国,要充分利用土路、土渠、木桩等,加强生态理念,促进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采用鹅卵石、石块、水泥等材料,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道路硬化造成的环境损害。自然保护组织的调查显示,以自然为基础的解决办法能够为《巴黎协定》的目标提供大约30%的减排潜能。以自然为基础,通过保护、可持续管理与修复生态系统,提高生态系统的品质与稳定性,加强其调节气候、减排增汇的能力,可以促进"双碳"目标的实现,这对提高气候适应能力是一种备选方案。
4相关建议
4.1强化规划引导
乡镇规划与引导是全面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重要内容。在《国土空间规划(2020-2035年)》中,明确了"节约型、绿色型、低碳型"的发展模式,对"守住边界、绿色低碳"的理念进行了阐述。在CO2的中和下,提高森林、湿地、海洋和土壤对CO2的保存能力,提高CO2的汇入量。乡镇规划与引导是国家实施农村发展与保护的措施,实施国家土地使用管制,发放农村建设设施许可证,是实施农村建设项目的重要手段。当前,在我国的农村,还没有明确规定"双碳"的目标。在此基础上,一是将"双碳型"的需求转化为"双碳型"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对"双碳型"进行合理的控制与制约。二是通过对土地进行恢复,使土地的空间布局得到最优化,严格控制能耗行业的进入,在规划中包括环境改善、经济、人口等方面,并根据区域功能分区、经济、人口等"双碳"要素,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4.2研发减碳增汇技术
节能减排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对于"双碳"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中要加大对土地利用技术的推广力度,大力开发适合于低碳土地修复、森林改良等领域的氮素治理,加强改善土壤碳汇,保护生物多样性,优化碳汇空间分配等方面的技术,推进节能减排技术集成,加强建筑用地整治,乡村应用,以及历史文明的展示。然后,通过构建多变量的碳排预测模式,运用各种计算公式和指标对其进行定量,运用场景分析的方式来刻画区域内的碳排放量和浓度,并对其进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利用动态监测、评价和管理信息系统,对土地复垦、减碳等全要素进行监测,为"双碳"的发展目标奠定基础。
4.3提升公众参与度
从数据来看,超过半数的CO2排放来源于家庭的消耗。因此,为应对全球变暖,需要政府、企业、慈善机构和社会大众共同努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目标是:优化土地空间设计,产业实施,环境修复,促进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发展。与普通的国土综合整治不同,"双碳"的实现与"人"这个核心因素密不可分,同时也给人们的衣食住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双碳"规划的实施,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全面深化了国土综合整治的内涵,拓展了"人地耦合"概念在国土治理中的应用[3]。一方面,要持续加大对低碳的宣传力度,不断创新宣传方式,让社会对低碳生活产生的实际利益注入更多的关注。另外,要真正把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引入促进"双碳"的目标落实中,除了自然资源部门,还需要国土、农业、生态、水利、文旅、交通等部门的协调配合。
5结语
总之,减碳增汇技术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而"双碳"的发展已经成为各个领域的研究重点。因此,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可通过耕地保护,生态修复,优化空间和产业布局,增加绿色碳汇和土壤碳汇,激活和再利用资源,以实现促进"双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维锦,李彬,喻军,卢宇蓉,王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22(14):212-214+218.
[2]吴家龙,苏梦园,苏少青,邓婷,张孟豪.“双碳”目标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路径探究[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21,34(12):77-83.
[3]薛金礼,张训赦,陈盟.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J].中国集体经济,2021(2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