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中二十字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从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等方面为新时代农业农村农民描绘了一幅美好蓝图。乡风文明建设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全局,它不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灵魂,同时也是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乡风指的是乡土风俗,是人们在乡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中形成的风尚和习俗;文明是人们的文化程度和社会发展到更高一阶层所呈现出来的情况。因此乡风文明本质上就是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其目的在于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进而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文化程度和文明素养。新时代的乡风文明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一是新时代的乡风文明不但需要把传统文化作为基础,同时也要与地方特色相结合,不断地在形式上创新并加以巩固,走出自己的特色。二是新时代的乡风文明还需要实现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融合。因此,乡风文明建设不仅要彰显传统的乡村文化,而且还要让农民在原有村庄肌理上享受现代城市文明。
乡风文明反映了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是建设和谐农村和和谐社会的要求,也是整体促进乡村振兴必不可少的条件。首先,建设乡风文明能够为乡村振兴凝聚乡村力量,完善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使农民在参与建设乡村文化公共事务中形成共同体意识。其次,乡风文明建设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随着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他们越来越需要一定的文化生活来填补空缺。推进农村地区乡风文明建设,能够使农民在生产工作之余享受精神文明建设带来的愉悦,树立发展信心,提高农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目前乡风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 领导重视不够
乡村文明建设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等特点,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对乡村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往往注重物质文明,而忽略了精神文明建设,认为乡风文明建设“像雾像雨又像风”,在实践工作中没有好的措施,或是搞几场群众活动就认为完成任务,也没有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2. 部分农民存在封建迷信思想
由于农村地区的现代化建设及现代化教育相对落后,因此,很多农村地区存在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要求相违背的封建迷信观念和传统陋习。求签算卦等迷信活动在农村地区数见不鲜。封建迷信盛行对个人及社会危害极大, “封建迷信对社会稳定有明显的负面影响,会加剧社会成员的心理失衡,弱化理性主义信仰,破坏正常社会生活,甚至被蓄意危害国家安全的人所利用。”在封建迷信腐蚀严重的地区,群众思想愚昧,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科学的传播和国家政策法规在地区的执行与贯彻,甚至危害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3. 乡村普遍存在常住人口年龄结构失衡的问题
同全国多数农村一样,大量青壮年多数涌入城市谋求发展,甚至出现衡量农村青年成功与否的标志性指标,是看其能否离开农村发展的错误理念,留守人员多为老人、儿童、妇女,失去了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三、乡风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
1. 强化政府的主导地位,提高对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
政府在乡风文明建设中居于主导地位,发挥着导向性的作用。十九大以来,党更加关注贫困人民的生产生活,更加坚定地推进农村地区改革。因此,各级行政官员应及时关注并把握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做时代改革建设的先锋者。首先,各级政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央一号文件及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不断对 “乡风文明”相关理论进行理论研讨和实践学习,提升自身的思想认知水平,同时要深刻把握农村 “五位一体”的相互关系,摆脱过去重视经济建设而忽略文化建设的落后观念; 其次,要加强政府的领导力度,强化组织权威,创建一个强有力的领导集体,尤其要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各基层干部是乡风建设的领路人,是农村发展的直接参与者,其作风做派会影响政府的权威、群众的一言一行以及乡风建设的成果。因此,一方面在干部选任上应公平公正、竞争择优,另一方面要定期对干部进行培训以提高其综合素质,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乡村发展观; 最后,乡风建设的主阵地在农村,行政人员必须深入农村地区,了解农民的实际需求,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找到一条符合当地农村特色的乡风文明建设道路。
2. 加大公共文化建设力度,盘活闲置文化设施
一方面完善资金投入机制,多渠道整合资金,高标准做好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利用好各类惠农政策积极争取国家、省、市财政投入,引导部门、企业和社会各界关注并资助农村文化建设,对条件容许的村镇在文化设施和活动场地的规划、设计、建设上可适度超前,避免因跟不上时代步伐造成的浪费,加大建设深受群众喜欢的休闲广场等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另一方面,盘活现有文化设施,做好设施维护与保养,经常性分散组织群众进行一些小型多样的文化活动与定期举行大中型文化活动相结合,不仅提高文化室、农家书屋、群众大舞台等设施的利用率,让农民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同时,提高了村委会凝聚力。
3. 强化政治引领作用,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党组织在乡风文明建设中起到关键性地带领作用。首先,要发挥党员的领导作用,并增强对其的指导教化,提升党员文化素质水平。其次,要加强党组织对乡风文明建设的领导。根据本地特点确定乡风文明建设的方向和目标,制定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策略。聘请专家给予建设方案指导,动员老百姓参与到乡风文明建设活动中,使乡风文明建设变成村民的自觉行动。最后,要增强对农民文明素养的教育,并对其传播一些科学知识。培育新时代的农民,保障农民合法利益,保护农民民主权利,依照法律法规处理村务,维护农村社会秩序。
4. 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力度
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培育乡风文明的物质载体和基础平台,切实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在农村地区的贯彻与实施,影响着乡村振兴战略产生的实际效应。因此,要求相关政府部门相应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支持和资金安排,以此为培育良好的乡风文明提供阵地保障。例如,因地制宜设立乡村图书室、棋牌室、舞蹈室等内容丰富、设备齐全的文化活动中心,满足村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结束语:站在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上,培育和发展乡风文明需要建立在对其内涵和二十字总要求的全面理解基础上。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指导思想,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要发挥好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进而推动以创新乡村发展体制、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创新乡村治理体系和强化政治引领作用为组织基础的乡风文明建设体系走向实践。
参考文献:
[1]陈 勇,新农村乡风文明及其主体培育路径分析[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06(6):33-35.
[2]朱启臻,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J].农村工作通讯,2019 (24) :33-34.
[3]刘保庆,陈雨昕.乡村振兴背景下乡风文明建设的实现路径[J].农业经济,2020 (10): 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