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有效路径
吴利涛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吴利涛,. 乡村振兴背景下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有效路径[J]. 中国城镇,2022.3. DOI:10.12721/ccn.2022.159057.
摘要:
绿色生活方式作为生态宜居的先决条件,对于乡村振兴战略有重大的推进意义。当下乡村绿色生活必须实现农民绿色理念内化、制度建设长远化和地方管理专业化等方面的协调才能促进乡村绿色生活方式推进。
关键词: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乡村
DOI:10.12721/ccn.2022.159057
基金资助:

美丽乡村的前提是生态宜居,其次要求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再次是培养农民绿色的生活方式。绿色生活方式,指的是倡导民众参与绿色志愿服务,引导公民树立绿色、循环、节约的理念,让人们在享受绿色生活的同时,自觉承担共创优美环境的责任,真正实现全民绿色、节约、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

一、构建乡村生态宜居环境的必要性

乡村文明生态建设离不开乡村绿色生活方式的形成,这是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环境需求的重要体现。构建农民绿色的生活方式有利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缓解乡村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满足农民美好生活的需要。

(一)落实乡村振兴伟大战略的现实需要

绿色生活方式的践行是新时代环境下的产物,也是新时代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所面临的必然趋势,对建设乡村生态文明和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乡村振兴是一项全面且长期的的建设任务,其最终是为了营造农业强、乡村美、农民富的美丽乡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乡村发展基础不牢固,乡村环境差是由于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所造成的,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实现中国梦不可回避的挑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践行绿色生活方式。“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入新时代,让发展成果惠及劳动人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阶段目标,也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现实需要。生态环境与每一位居民有关,推动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有利于改善乡村生态坏境,有利于补齐我国乡村发展的短板,把绿色生活理念转变为农民自觉的行动。

(二)缓解乡村严峻生态问题的现实需要

目前,农业、乡村、农民在生产和生活方面存在许多生态问题。一些农民为了追求种植作物高产量,获得更多收入,过度使用化学含量高的化肥农药,不考虑土地的承载力和休耕恢复期,过度利用土地,造成土壤沙化。为了获得经济回报,乡村企业工厂污染物排放量大,使得乡村地区的水源污染、空气恶化。化肥、农药、兽药、激素、饲料添加剂等的大量使用,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农产品质量整体水平不高,“问题豇豆”“毒生姜”“毒韭菜”等农产品安全事件频发,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话题,乡村严峻的生态问题亟须绿色生活方式的推进。

二、乡村生态宜居环境的实现路径

(一)倡导绿色生活理念,有效推进乡村振兴

第一,采用多样化、简易化的宣传方式。理论性的宣传,对于广大农民来说相对枯燥,内容的复杂性会降低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此,绿色生活理念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来宣传,尤其要是采用农民听得懂、看得明白的方式。比如,可以让农民以主人公的身份参与到宣传片的拍摄中;运用口诀、歌谣、顺口溜等生动多样的方式拟定出既朗朗上口又能记得住的宣传标语及生活指南;在村里播放接地气的生活宣传片,让农民明白这一理念在生活中的应用方式。第二,农村干部及党员要带头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发挥榜样及带头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就农村问题谈到“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农村干部及党员要深扎农村本土,了解村民的生活习惯和特点,要让农民主动改变生活习惯,践行绿色生活方式,进而有效推进乡村振兴。

(二)强化保障制度,构建农村绿色生活方式

“只有优先发展自然,恢复自然的机能,平衡生态系统,丰富自然资源,人类发展才有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才有滋养下一代的环境”。从根本上来说,污染现象的制造者与受害者都是农民,因此首要任务就是让农民具有环保意识。第一,可以加大宣传力度,让农民关注农村污染及其治理的问题,同时建立科学完善的公共参与管理机制,让农民能多渠道参与进来。第二,在调查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治理水污染。比如,在人口密度较大且农户比较集中的地区建设污水排放管网,集中回收、处理生活污水;在人口密度较小且居住比较分散的地区可建设污水排放池塘。第三,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土壤渗滤和建设人工湿地等方式。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对于生态环境的恢复与治理,应遵循系统理念,通过提高生态治理效率,进一步恢复和治理生态环境,让乡村生态系统健康水平能有一个整体的提升。此外,强化保障制度也是构建农村绿色生活方式的有力举措。制度是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制度越完善,落实越有力,成效越显著。

(三)绿色生活理念宣传全面化

农民绿色生活方式不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也是广大农民美好生活的重要保障。绿色生活方式作为生态宜居的先决条件,不仅是农民美好生活的题中之义,而且对于乡村振兴战略有重大的推进意义。环保意识薄弱,绿色生活理念差,是农民在绿色生活方面的欠缺,要从理念宣传到实际践行等多角度培养。第一,理论宣传多样化简易化。理论枯燥性、复杂性的特点,使得农民对环保理论的积极性不高,而理论宣传也要一改过去的教条式传输,要进行多样化的宣传。比如,环保部门与媒体宣传部门协商讨论,拍摄针对农民农村的绿色生活宣传影片,制作与农村生活方式相符合的宣传手册和标语,让农民看得懂绿色生活方式的要求;工作人员要结合农民具体生活方式,从农民的日常生活着手,把复杂问题简单解释;技术工作人员把复杂工具分条给农民讲解,到农户家庭、田间地头进行实地演示,让农民学得会绿色生活。第二,农村干部及党员发挥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模范带头作用。只有他们扎根农村,进入村民生活的圈子,了解村民,带领村民,村民才会主动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助力乡村振兴。

(四)改变乡村生产方式,切实推动乡村绿色生产方式转型

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将决定拥有什么样的生态环境。要想构建乡村绿色生活发展方式,加快推动乡村生产方式的绿色化转型无疑是必由之路。乡村生产方式绿色化转型的变革应始终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与科学技术,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第一,农村地区应加强人才和技术方面的支撑,进一步以产业化运营环保企业,例如太阳能生物集成技术、气化熔融处理技术、垃圾衍生燃料法等环保方法均可予以综合运用。同时,要进一步提高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等效率,将垃圾进一步转化为资源。第二,要注重调查、因地制宜,采用多种举措构建符合当地生产要求的生态系统,如浦东合庆镇的上海元德蔬果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通过对废弃物和蚯蚓养殖的综合利用,摆脱过去陈旧的生产方式,切实推动了乡村绿色生产方式转型。

总而言之,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之义,需要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推进农村农业现代化发展,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实现农民收入高、生活好、栖居诗意、体面尊严的美好生活,使农村望得见星空、闻得到花香、听得见鸟鸣。

参考文献

[1]曹桢,顾展豪.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生态宜居建设探讨——基于浙江的调查研究[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9,38(04):100-107.

[2]孔祥智.生态宜居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J].中国国情国力,2018(11):6-9.

[3]杨苹苹.乡村振兴视域下生态宜居乡村的实现路径[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17(06):59-62.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