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识别和干预措施分析
王忻怡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王忻怡,. 城镇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识别和干预措施分析[J]. 中国城镇,2022.4. DOI:10.12721/ccn.2022.159067.
摘要:
近年来,城乡发展的差异与日俱增。为了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许多家长选择外出务工,而子女会在户籍所在地就读,这些子女形成了独特的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亲、母亲的教导,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有效识别城镇小学留守儿童出现的心理问题,并提出干预的策略。本文针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 城镇小学心理问题识别和干预
DOI:10.12721/ccn.2022.159067
基金资助:

从目前的小学学生家庭情况来看,留守儿童并不少见。因为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其衍生的心理问题较多并且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和严重化的趋向,相应的,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识别与干预也成为学校心理健康和德育中的“重头戏”。囿于家长理念、视域、方法的不同,其心理问题的深浅与解决呈现出万千情态,也囿于学校班主任、心理老师和德育老师的认知、视域和矫正方法的局限,其识别与干预的实践性效果不容乐观。鉴于此,应该精确识别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并精准实施心理干预,解决城镇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和进行德育创新。

一、城镇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1.易产生逆反心理

首先,留守儿童易产生逆反心理。从家庭环境的角度来讲,祖辈与留守儿童一起生活,自然承担了对于孩子的教育、引导工作。但是,隔代教育可能会出现以下问题:第一,祖父母对于孙辈的看重使他们会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这并不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养成;第二,祖父母与孩子之间存在一定的代沟,孩子不理解祖父母的观点,对祖父母的说教会产生抵触心理。从孩子自身的角度来看,由于父母长期外出不归,孩子不能够体会到家长对于自己的关心,便会标新立异、寻求关注。以上种种,都会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

2.易产生厌学心理

其次,留守儿童易产生厌学心理。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往往自制力不强,在进行学习时需要教师、家长进行督促。但是,对于留守儿童家庭来说,教师往往不能高效率地与家长进行沟通。家中老人文化水平通常不高,在日常生活中仅能够保证孩子的衣、食、住、行。这样一来,孩子在课后的学习状态就无法被有效地监督。在不加管束的前提下,孩子便很容易放飞自我,不服管、逃课现象屡见不鲜。除此之外,当孩子成绩落后于班级的其他学生时,没有家长、教师的正确引导,孩子更容易出现厌学心理。

3.易形成敏感性格

最后,留守儿童易形成敏感性格,或是性格内向,或是产生攻击性。0-14岁的儿童是最需要父母陪伴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孩子极度渴望得到父母的注视。但是父母的长期外出,与孩子进行沟通的时间、机会大大减少。内向的孩子会将所有的情绪深埋于心,拒绝与外界交流,进而形成沉默寡言、缺乏自信的性格,不利于孩子的未来发展。叛逆心理严重的学生则会将情绪外露,并通过自我放逐、称王称霸、打架斗殴的方式来解决现下所面临的窘境,用以掩盖内心的不安。

二、城镇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识别和干预措施

1.精准识别,厘清心理问题种类

心之海那么深,唯有认真甄别、细心筛选、精准识别、走进留守儿童心底的曲里拐弯处,厘清心理问题的细微不同,才能对症下药,才能做出应有的反应并进行科学矫正。精准识别心理问题必须有方向、有依据、有顺序,必须为留守儿童建卡建档,分门别类,实时追踪,时时更新,通过动态管理为心理干预奠定基础。

比如如何识别抑郁症?首先应该厘清抑郁情绪和抑郁症是有区别的,前者轻微,后者严重;前者持续时间短,后者持续时间长;前者无病理性症状,后者有病理性症状,如精神运动障碍、独处不愿见人、有自杀倾向等等。另外,尽管抑郁症留守儿童少言寡语,但与人交往中却往往表现出激进、冲动、前后情绪落差大等特点。还比如,如何精确识别焦虑症?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胆怯就可以判断为焦虑症吗?显然不是。因为焦虑症不仅仅表现在精神方面,还表现在生理上,比如心悸、口干、头疼等等,最重要的是种类较多,如分离性焦虑、考试性焦虑、过度性焦虑、社交性焦虑等等。城镇留守儿童更多的表现为考试焦虑与社交性焦虑。另外所谓的自闭心理、性格孤僻、认知偏差等等在识别上都有一定的指标、症状及诊断标准。不论哪一种心理问题,都应该深究其发生的背景、原因、临床表现,既要考虑社会因素,也要考虑遗传因素;既要考虑心理因素,也要考虑生理因素;既要分类研究,也要综合考虑。比如,父母本就是焦虑症患者,那么,其识别相对就容易一点。教师应该在一个整体化和结构化的视域内,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精准识别,以此为科学矫正奠定坚实的基础。

2.重视家庭教育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以有效干预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第一,家长需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通过视频、电话、语音等方式,让孩子感受到尽管父母不在自己的身边,但是仍然是爱着自己的。第二,家长需从教师处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生活动态,同时也要向班主任教师阐明家庭情况,让班主任教师能够对孩子的心理问题多加注意。在与孩子交谈时透露出对于孩子学校生活的关心,能让孩子认识到在学习上也应该做到竭尽全力。第三,家长应尽量为孩子创造和父母一起生活的条件。孩子会本能地对父母产生孺慕之情,在父母身边生活能够让孩子建立起足够的安全感,也能够得到更为充沛的情感体验,能有效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

3.多元评价,正向激励落实干预效果

曾有专家言:“方向和动力是孩子成长的‘核动力’”。这个“方向”取决于成人的评价,这个“动力”同样来源于成人的评价。留守儿童的心理稍有正向倾向,成人都应该给与人性化或正向的评价。“今天,你的金口一开,课堂增色不少,相信你,以后一定是一个自信活跃的人。”这是对一个自闭和自卑较严重的留守儿童的评价。“瞧,这次考试,你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与你稳定的心理有莫大的关系。考试并不可怕,偶然一次的失误并不可怕。端正心态,以积极、健康、稳定的心理对待考试和生活中的一切,相信,一切都会阳光和美好起来。”这是对一个患有焦虑症的孩子的评价。更多留守儿童的心理矫正后期,我们均可以通过多元评价、正向评价、人性化评价,传递温暖,传递正能量,传递美好情感,力争让留守儿童拥有健康而美好的心理世界。城镇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识别和干预,一定还有更多好路子、好方法和好策略。不论什么方法,一定要以生为本,真正走进孩子们隐秘而鲜活的内心深处,发现真实的内心风景,发现心灵的“崇山峻岭”,并以此找到可以突破的窍门与路径,真正促留守儿童心理的正常与健全。家长和老师均应该俯下身子,深入内心,关注日常,注重细节,留意细微,窥斑见豹,读懂心语,在高效的识别与干预中,打造摇曳生姿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新时空。

三、结语

总之,留守儿童相对于其他儿童来说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教育工作者需要做到的就是识别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并分析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帮助学生及时解决产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笔者在上文对此进行了详细阐述,希望对城镇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改善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雷发虎.公平教育:儿童视角不可或缺[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32):1.

[2]陈秋兰.教育是一种唤醒[J].中小学德育,2018,(1):1.

[3]陈鹏飞,王秋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浅析[J].新农业,2020(10).

[4]张高华.留守儿童心理研究文献综述[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版),2016,61(05).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