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育是母语教学水平的直接体现,对学生语文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此,在新课改中,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改进教学模式,通过多种课堂学习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才能真正实现提效、减负,为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保证。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增效减负的意义
基于小学生年龄小,思维不够成熟,理解能力差,自控力较差,缺乏班级规范意识。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特点,力求每个学生都能真正吸收且消化教师想要教授的内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培养。培养目标不仅现在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更要为学生以后初中、高中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应从学生的年龄、心理、性格等方面入手,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适当的作业,以便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达到学生综合素质普遍提高的目的。
二、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教师的教学方式相对单一
教师的教学方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很多学生之所以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产生厌学情绪,一方面与学生的自身有关,另一方面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有关。在实际教学中,一部分教师并未运用新颖、灵活的教学方式活跃课堂,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教师对课程知识点过多的讲解,造成学生难以融入语文教学活动,不能及时表达自己的观点,缺乏主动思索和深入探究的能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受到限制。
(二)教学目标混淆
当前阶段,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目标制订上存在严重偏差,如在单一的目标设计上,总会将学生置于被动地位,教学方案更倾向于“如何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以及“怎样教会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却从未注重学生应当从教育中学会怎样的知识与能力。所以这样的教学策略下,在教学时长与作业量均大幅度下调的现实环境下,教育质量自然会下降。进一步分析教师在教学目标制订上的偏差问题,就是在研究拓展学生知识面与培养学习能力两方面比例失衡的问题,不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那么在学习语文这门综合性较强、知识面依赖度较高的学科时,自然难以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效率。
三、双减政策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一)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输出途径
在“双减”教育环境下,减负提效的关键在于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引导学生有效开展课堂教学实践,不需要通过大量的课外实践进行复习和巩固。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找到学习兴趣点,对学习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心理发育规律,为学生创设激发学习兴趣的教学输出途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心,提升学生对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关注度,引导学生充分掌握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信息化手段展示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例如,在教学“沙滩上的童话”一课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采用图、文、声并茂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呈现出生动的沙滩场景。这种从单一到多元的输出形式能够巧妙刺激学生的感官,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使学生乐于主动表达观察意愿,能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深入学习教学内容。
(二)设计课堂问答环节,引导学生进行预习
传统的语文课堂依赖于教师的课堂灌输,课堂教学环境沉闷、单调,不能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和动机,甚至可能导致学生不配合教学活动,不仅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而且会给课堂教师带来压力。这一教学模式与小学生的活泼性格格不入,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偏执,抑制了小学生的活泼情绪。
(三)控制学生的作业量
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是“双减”政策的两大内容之一,因此,作业管理是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双减”教育政策的主要抓手。不断加强作业设计、创新作业布置方式、探索作业批改方法、完善作业控制机制是义务教育阶段作业管理的基本要求。在“双减”教育环境下,教师要结合现存的作业控制问题和减负增效重点,积极帮助学生减轻作业负担,杜绝“书山题海”战术,做好作业量的控制工作。例如,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改善作业的内容总量、时间约束、布置方式和批改要求,严格控制好作业总量,做好年级统筹,不断增加学生实践类型作业。同时通过分层次布置,允许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拥有选择权,可以有针对性地完成所布置的作业。此外,还提倡教师面批面改作业。需要注意的是,小学一、二年级不允许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当天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要减少机械性的繁冗作业内容,强调学习结果的正向反馈,以此达到补齐大部分学生短板、实现共同进步的目的。
(四)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小学教师应在学习方法上下功夫,将其纳入常规的教学与作业考核之中。比如,学生读文章时,可根据不同的问题讲授一般的分析方法,并指导学生具体分析;教师还可以教授更广泛的学习方法,如合理利用学习时间,独立思考和学习,并尽可能的考虑到各个科目。通过长期的方法训练与实践训练,能使学生形成较为稳定的知识结构和分析策略,为今后初中及高中语文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创设促进师生互动交流的教学情境
在“双减”教育环境下,教师须创设促进师生互动交流的教学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学习,通过思路引导、方法传授、重点强化和拓展提升等教学环节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为了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教师要提前搜集和整理相应的教学素材,创设有利于师生互动交流的教学情境。例如,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描述自己读书的动力,并围绕教学内容创设充满趣味性的互动话题,根据学生的表达能力设置互动环节,以此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须积极引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学生的成绩、性格特点、学习需求对学生进行分级和分组,创建小组多元合作平台,形成小组间竞争学习的氛围。例如,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举办不同类型的互动交流活动如诗词大赛、辩论沙龙、演讲比赛等,要求全体学生共同参加,锻炼学生的交流互动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竞争意识,使学生学会倾听、表达、讨论、合作与评价。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双减”教育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已成为教师需要思索的重要课题。现阶段,大多数学生依然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尚不具备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亟须培养学生的交流互动能力,提升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进而使学生具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凤霞.“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课程统整路径的新思考[J].人物,2021(10):4-7.
[2]周逸林.理念先行,素养优先:小学语文落实“双减”的主要策略[J].教育撷英,2021(7):91-92.
[3]陈翠芳.“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有效落实减负提质的路径探究[J].文渊(高中版),2021(10):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