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是做人的工作”,作为一种对社会群体进行思想、观念、道德等方面教育和影响的思想政治教育,最终的目的是要社会群体(受众)接受并服从主流意识形态的观点,外化为行,内化为德。但在这一从传播主体到接受主体的传播过程中,却出现了诸多困境: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实然困境
(一)传播者与受众的主体矛盾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于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主体关系构成以及传播信息的生成、传导与反馈都带来了系统性的冲击与影响.“互联网+”并不止于将互联网作为技术要素与传播领域各要素进行简单叠加,而是一次破坏性的创新.同样,“互联网+”对于教育传播领域所涉及的教育资源、教学空间、教学交互等教育要素以及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制度提出了系统性挑战.2016年,陈丽教授对“互联网+教育”理论进行定义,其核心就是以“互联网+”技术作为创新要素和理念支撑,面向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树立以“学习者(即受众)为中心”的教育传播理念.置于“互联网+”时代,知识生产、传播与消费链条的变化,使知识霸权被逐渐解构.学习者对于知识的价值取向逐渐迁移为更加注重价值化知识、批判化知识、境域化知识和综合化知识.[5]按照这样的教育传播理念和发展趋势,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过程中,“互联网+”将作为一种系统变革思路,解构和重新建构教育传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实现“以受众为中心”的个性化教育传播模式.这种变革将导致传播要素中的受众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对于信息的接收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积极的选择,并进行自主筛选和判断.同时,传播的主体不再局限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这与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集中于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为主导及核心的小循环、闭锁式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架构之间形成了矛盾.
(二)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路径矛盾
在教育传播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新兴媒体所具有的海量信息资源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教学信息资源渠道.同时,新兴媒体通过文本、音频、视频等多种易于受众接纳和吸收的教育形式,以及方便、快捷、互动性强等特点成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媒介.传统媒体因其具有专业的人才队伍和专业的工作流程,长期以来形成了较强的媒体公信力.而正是因为其专业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媒介传播手段.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为主要目的的教育实践活动,传统媒体严谨、科学、规范、权威的特点构成了两者在传播学视角上的同一性.这又正是传统媒体之于新兴媒体短期内无法取代的显著优势.而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对数字时代成长起来的“ME”一代,他们已然适应新媒体所带来的快捷、多元的信息传播方式,这一时代特性成为了传统媒介推广和应用的障碍与藩篱.在教育传播中既要充分利用传统媒体的权威性以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主导性特点,同时又要充分以受众的需要为导向,适应受教育者对于新兴媒体的应用需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迫切需要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之间寻求两者的平衡点与结合点,以实现社会思想政治信息的有效传播.
二、传播学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路径
(一)确立接受主体地位及其主体性的发挥
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双主体地位。传播学“受众理论”的演进谱系也印证了这一点,其从重传播转向重接受,从传播者、传播媒介转向接受者的发展历程启示我们换个视角来分析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的融合,这说明它不仅要解决人为社会人的政治立场方面的问题,还要解决人为个体人的价值观的问题,“一切权力,甚至包括生活机会,都要求为自身辩护”,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着眼于满足一定阶级和社会的要求与满足受教育者的价值需求之间寻求平衡。基于此出发,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从接受的角度出发,才能避免受教育者的抵触情绪,才不会造成“接收而不接受”的虚拟接受假象。
(二)话语主题上精准传播,注意连续性与多维性并举
自媒体的信息碎片化和多元价值观无形中将大学生分为不同的信息主体,从而形成不同的网络社群,同一网络社群中的人有同质化的价值观,甚至可能形成相对封闭和排他的“闭环场域”,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越早在与教育对象思想上形成隔离之前,能细分和重视个体化族群,照顾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和心理需求,越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此即细分受众、精准传播。但同时,解构后的碎片化暗含重构的内在要求,在迎合不同个性和心理需求的“分众”精准传播背后引导新的“聚众”效应,化宏大为具体、化整体为部分后,通过具体与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重构思想政治教育的宏大叙事和严密逻辑。
结语:
“道德教育是一个需要多学科共同研究的领域,仅仅通过一门学科来探讨这一领域既是有限的,也是危险的”[4]思想政治教育学与传播学在内在上的契合性和方法论上的可通约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可从新的角度出发拓展学科视野,打破原有学科壁垒和知识边界,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吴云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播客的功能解析与实践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3(02):111-113.
[2]肖薇薇.现代政治传播学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拓展初探[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26(01):61-62.
[3]李华明. 思想政治传播学浅析[A]. 中国水利政研会.中国水利思想政治工作及水文化研究2011年度优秀成果选[C].中国水利政研会:《中国水文化》杂志社,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