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灾难新闻报道中的新闻伦理思考
蒋婷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蒋婷,. 电视灾难新闻报道中的新闻伦理思考[J]. 新闻传播研究,2021.3. DOI:10.12721/ccn.2021.157026.
摘要:
灾难性事件以其突发性、破坏性、冲突性等新闻价值,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随着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施行,以及电视媒体采编手段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灾难性事件得以在媒体上呈现和传播。具备声像兼备、视听兼顾等多种优势的电视媒体在满足受众知情权的同时,电视记者在职业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本文以多年前汶川地震电视报道中记者的表现为例,探讨灾难性事件报道中部分失当行为引发的新闻伦理冲突,分析记者失当行为产生的原因,并对如何规范记者行为进行思考。
关键词: 电视报道灾难新闻记者新闻伦理
DOI:10.12721/ccn.2021.157026
基金资助:

一、电视灾难新闻报道中记者出现的失当行为

当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各路媒体在短时间内都派出记者前往灾区,并以电话连线、直播连线等方式进行报道,记者成为第一手资料的搜集者,成为电视媒体、电视观众的耳朵和眼睛。除此之外,在灾难环境的新闻现场,记者还担负着情感传递的任务,是灾难的观察者,也是灾难的亲历者。“但是在此次灾难报道中,部分记者出现的失当行为引人深思。

(一) 为了新闻即效性,记者的采访行为偏倚,干预了现场救援进程

对于灾难新闻的报道来说,即效性非常重要。新闻报道是外界人士了解灾难情况的首要通道。因此,专业的新闻媒体人,在面对灾难新闻报道的高压状态下,有时候会因为专业习惯,而有行为不当的时候。据2008年5月27日的《青年参考》报道:“5月17日18时l5分,河南消防总队经过70多个小时的艰苦奋战,成功营救出一名被困124小时的31岁茶楼女工卞刚芬。”但在救援现场,“当卞刚芬被救援人员抬出来的一刹那,几十名记者蜂拥而上,不顾武警的阻止,将其团团围住拍照,以至于现场的武警指挥官动了怒才能挤出人群,将卞刚芬抬上救护车。一名现场医护人员不满地说:“生还者刚被救出来的时候,眼睛蒙的布太薄,照相机的强光会对她的眼睛产生强烈刺激,会伤了她的,你们记者就不能照顾点吗?你们要抢新闻,可我们抢的是生命呀!”

(二) 采访过度,没有顾忌到采访者的感受

抢第一手新闻资料,是新闻记者的职责所在。特别是对于灾难新闻报道来说,第一手新闻资料非常重要。而为了呼吁全社会关注灾难、颂扬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精神,挖掘典型人物的报道,就成为了媒体记者在灾难现场的首要采访工作。处于灾难现场的新闻媒体有多家,每一家都希望率先获得生还者的资料,因此在采访方式上,难免有些欠妥,没有适时顾忌到受访者的感受。据报道,2008年5月12日地震发生后,北川曲山镇幼儿园一个名叫郎铮的获救小朋友举起右手,向四周的救援战士敬礼,由此“敬礼娃娃”郎铮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但是随后的报道称,由于记者频繁的采访和不停地提问,在西安治疗的郎铮出现了心理障碍,不喜欢说话,很恐惧,不愿离开母亲、不愿接触陌生人。医生呼吁:希望关心郎铮的市民不要再来探望他,给他一个安静的休养环境。

(三) 采访问题尖锐,对受访者的考虑不够周全

灾难新闻报道的问题总是特别尖锐,因为灾难新闻报道记者需要将生还者,或者是救灾英雄的人物形象与背景详细的剖析报道,让更多的民众可以了解到救灾现场的真实情况。但是这种理性的采访方式,往往会直接伤害到受访者脆弱的心灵。面对生死存亡的那一刻是最迷茫的,灾难新闻记者让受访者重新回想那一段恐慌的回忆,是肯定会对受访者造成非常大的影响。

二、电视灾难新闻报道中记者行为引发的伦理冲突

在灾难报道过程中,记者面对灾难新闻报道工作的要求,与其他方面往往形成了难以抉择的矛盾。使得电视灾难新闻报道的记者也呈现出两难的局面。这种冲突主要表现在:

(一)救灾第一还是报灾第一

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很多新闻媒体的记者赶到灾区,身处险境中的记者所面临的一个最大的新闻伦理冲突就是,记者把扶危救难放在第一位,还是置身事外,把新闻采访和报道放在第一位?出于职业责任,快速、准确地把灾难现场的消息告知大众是他们的最大任务。但是作为一个人,救死扶伤是最基本的人性,生命高于一切。

在此次汶川大地震中,部分媒体记者用他们的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取向。5月12日晚上,中新社的三位记者李安江、郭晋嘉、杜远抵达绵竹汉旺镇,第一时间目击到东方汽轮机厂中学垮塌校舍的惨状,被掩埋的废墟中不时传来学生的呼救声,面对无助家长的求救,三名记者顾不得采访任务,立即展开救援工作。

(二)缺乏人文关怀,引发二次伤害

在此次汶川地震电视报道中,缺乏人文关怀造成的“二次伤害”主要有:干扰正常的救援,影响救灾;为了捕捉新闻,不顾及受灾者的身体状况和心理感受,强行采访,追问细节,有意识的诱导受访者回忆痛苦经历;没有保护受灾者的隐私,刻意渲染悲剧和痛苦等等。

三、电视灾难新闻报道中记者行为出现问题的成因

(一)记者的角色定位不准

在常规的新闻中,记者通常只是旁观者和局外人的身份,可以用一种平和的心态来面对受访者,与受访者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持有不偏不倚的公正立场。但是在灾难事件的特殊情境下,记者的角色变得复杂。记者与被报道者面临同一种危机情境,面对的都是巨大无情的灾难,此时记者不仅是亲历者,还是参与者。在灾难现场,记者不应该是事不关己的态度,不应该不考虑灾区人民、救援人员的心理,用一些近乎残忍的方式提问和拍摄。

(二)媒体应急机制不健全,缺乏灾难报道的职业规范

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新闻报道模式,但是直到近年来,灾难性报道才真正成为开放性报道领域,由此业界积累的经验较少,灾难事件媒体应急机制尚不健全,也缺乏对灾难报道的职业规范。

四、对如何规范记者行为的几点思考

(一)健全机制,制定关于灾难报道的系列规范

要想做好对灾难性事件的电视报道,应该建立完善的灾难事件媒体应急机制。在传媒业发达的美国、日本等国家,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建立了非常完善的自然灾害报道机制。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应该借鉴这种突发灾难事件的报道经验,做好信息预警,采用先进的通讯传播设备,保障人力物力,建立一套完善的应对保障机制。

(二)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强从业者新闻伦理道德教育

关乎国计民生的灾难事件中,记者首先要考虑的是自己担负的社会责任。要提升专业技能。在采访中,选择知情、愿讲、善于表达的采访对象,事先设计采访问题,重视提问技巧,讲究提问方式,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谈话氛围。要有良好的现场驾驭能力,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较强的心理素质。在灾难报道中,记者应该掌握一些必要的灾难知识,避免出现常识性的错误。四是加强对新闻工作者的职业品德教育,业务培训和道德教育并重,提升媒体人的伦理修养,加强媒体道德自律,更好地发挥电视媒体在灾难报道中的舆论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赵亚辉:《灾难报道中的记者素质》[J].《新闻战线》,2011年(9).

[2]姜澎:《新闻采访与新闻伦理如何统一?亲历抗震救灾报道的若干思考》,《新闻记者》,2008(7).

[3]新媒体时代灾难报道中的伦理问题研究[D].李堃.西南政法大学.2014.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