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土壤环境监测和治理的发展进程中,对土壤环境监测和治理进行了全面控制,以保证高质量的土壤环境监测和治理,使其在整个过程中得到真正的指导和指导。在土壤环境质量的监测与治理过程中,必须对大量的土壤监测数据进行采集、处理。通过对土壤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中的有关数据进行科学的控制与管理,可以确保其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使其能真实地反映所监视区域的整体土壤质量,为今后的监测工作和管理工作提供可靠的基础。
1.土壤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控制存在的不足
1.1.采样不全面
在土壤环境信息监测与管理过程中,必须进行随机抽样,这也是保证监测人员及时获取相关土壤环境管理信息的重要途径。在这种情况下,土壤环境监测数据获取信息量的不确定性主要受随机自动采样的影响,在随机采样过程中,各个监测环节的采样会对最终监测数据获取的信息和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我国北方许多地区在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管理过程中,由于数据采集管理人员专业技术素质较差,或者土壤监测管理设备不齐全,数据采集不够全面,对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与管理的正常开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1.2.监测网络不完善
现阶段,许多地区在开展土壤环境综合监测过程中,还没有完全建立起完善的土壤监测体系。因此,重复监测和大量浪费土壤环境监测统计数据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受此影响,土壤环境综合监测系统的工作量明显增加,但监测工作量的有效性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甚至反而明显下降,这直接影响到土壤环境监测系统的工作质量。
1.3.监测评价缺乏科学性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分析,许多地区的土壤环境监测综合评价不够全面。比如,在土壤质量综合评价中,许多地区公布的土壤质量评价指标只是一个平均值,然而这个值并不能反映一个地区土壤污染的真实情况。因此,往往公布的质量数据与该地区土壤质量的真实情况存在一定的实际差距。这种特殊情况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一些监测技术人员在实践过程中监测时序安排不合理,监测进度存在较长的数据缺口,无法及时提供准确的监测数据分析信息造成的。
2.土壤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控制的策略
2.1.做足前期准备
针对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有关主管部门必须提前做好充分准备。具体来说,首先要制定合理的土壤质量监测实施方案。鉴于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前期的工作,要根据重点监测目标区土壤质量监测的实际情况和现有监测力量,制定监测方案,要充分明确每个关键环节监测工作的主要内容,明确关键环节监测工作的具体实施和具体要求。通过完善合理的土壤监测实施方案,为后期监测工作的具体实施提供明确的工作指导,进而有序实施,促进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前期工作有序顺利开展。
2.2.科学布设监测点
目前,在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管线布局管理中,监测管理工业网的测量管线布局管理的设计和应用方法主要分为三类:模式测量管线统计法、模式监测设计经验法和管道布置设计经验法。其中经验设计法是管道布置设计中最常用的方法。在建立综合地理监测信息联系网时,要考虑长期监测发展战略,全面优化综合监测布局,包括综合地理监测,中低至高浓度区综合地理监测和高浓度区综合地理监测,在建设不同的综合监测点时,分别设置一定数量的小比例尺和大比例尺综合地理监测信息网建设点。在不同土壤污染源区,需要同时设置多个污染源控制点。此外,在一些人口相对较多或目前土壤污染治理形势可能比较严峻的偏远地区,还应控制和增加每个需要同时设置的下风和上风污染监测点的数量,根据土壤污染治理的实际情况,可同时采用不同的源分布方式。
2.3.做好采样工作
针对土壤环境采样监测的深入发展,技术人员首先要学习和掌握一套相应的土壤采样和采种方法。具体来说,采样和采种方法主要有直接混合采样法、富集混合采样法、溶液采样吸收法、滤料法和堵流采样法,在采样方法的选择过程中,主要根据不同的监测条件选择不同的采样方法。其中,监测土壤含水量较高时,一般可选择直接混合采样法;当监测土壤含水量较低时,一般可间接选择富集混合采样法。也就是说,在土壤溶液二氧化硫排放浓度自动监测的实施过程中,可以选择土壤溶液自动吸收法。
2.4.针对无机污染的相关修复措施
在土壤污染的过程中,通常是重金属污染以及一些“白色垃圾”造成的污染。在对污染的土壤进行综合治理的过程中,生物环境技术通过对土壤中的植物和相关微生物的作用,降低土壤中的金属含量和金属对土壤的毒性,再通过酶促反应,利用降解酶等酶系统,对土壤中的金属进行作用,使金属的某些属性发生改变,通过相关的分解和降解等技术,对土壤中的金属进行固定,降低金属的活动度,避免周围其他的土壤也受到污染和危害,实现对土壤的保护。生物技术在土壤污染中的利用,通过对土壤中含有的微生物以及相关的植物等进行共同的作用和治理,确保金属的毒性得到降低,金属能够被固定,使其不能再污染其他的土壤。在处理和治理白色废弃物时,采用生物酶等方法,对塑料等进行定向降解,从而减轻了土壤的压力。利用生物技术可以确保土壤的生态和结构的稳定性,从而使土壤的品质得到最大的保障,并能有效地减少水土流失。
2.5.针对有机污染物的土壤修复措施
在对有机污染物进行土壤修复的过程中,需要对土壤的具体类型、受污染的状态以及相关的土壤特点等进行综合的分析,制定出相关的土壤修复方案。在目前的有机污染过程中,运用较多的就是生物分解技术以及化学治理手段。土壤有机污染中,绝大部分的污染是由于有机化合物使用过多,例如农作物的驱虫、生长过程中使用到的有机物,在使用初期其目的是促进农作物的生长,但过多地使用则会对土壤产生危害,因此,可以对受污染的土壤进行检测,找出其中的污染物以及污染元素,找出相对应缓解的物品,对其进行中和;其次,对于肥料过多使用造成的土壤污染,可以分析肥料中的化学成分,通过相关的技术手段,在土壤中释放对这些污染物的相关微生物进行分解。在对土壤中的污染物进行治理的过程中,也要对土壤进行一定的修复,通过对土壤有利的微生物,对土壤进行维护,改变环境状况,修复受到破坏的土壤。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管理工作的不断加强,各有关主管部门对其质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而土壤环境质量安全与风险管理工作仍是其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保障,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并在实际监测工作中全面落实,只有如此,才能全面有效地提升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工作质量,使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工作能及时、准确、全面、有效地反映土壤环境监测质量发展状况,得出客观的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规划和污染防治等工作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韩文.对土壤环境监测质量控制问题探讨[J].清洗世界,2022,38(03):78-80.
[2]艾志敏.土壤环境监测质量控制问题及有效路径探析[J].华北自然资源,2021,(02):104-105.
[3]刘子成.土壤环境监测质量控制问题分析[J].乡村科技,2020,(15):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