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精准扶贫"战略实施后,全国贫困人数急剧减少,脱贫效果明显。但是,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国土面积大,人口多,光靠现有的土地无法养活人口,所以必须要进行土地整治,解决人民的温饱。因此,要解决贫困人口的问题,就是要把土地整治好,推进精准扶贫。
一、实施土地整治的背景
人类生长在土壤里,土壤滋养着人类,人类为了发展经济,却忽略土地整治的重要性。土地整治是什么?是对已存在的土地进行综合整治,就是要从土壤、水源、生物等各个方面,全面地进行整治,从而达到保护整个土地生态系统的目的。土地整治是农业中最重要的一环,贯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把一片土地的利益最大化,就是对土地进行整治的意义,既能有效地解决人与地之间的矛盾,又能更好的保存土地,给人休养生息的空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为了保证人民的生命和健康,经过严格的管理,所有的土地都要经过检测,符合标准,这样人们就可以安心的生产农作物,吃到绿色健康食物[1]。
二、土地整治对贫困治理的影响
(一)土地整治对贫困治理的直接影响
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因素有:自然条件差,工业发展水平下降,农民收入增加困难,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下降,农村经济衰退,土地利用广泛,农业投资不足,公共基础设施下降,贫困地区土地资源不足。其中,土壤改良对补充耕地面积、活化存量、加强耕地使用起到重要的作用。土地整治的作用是通过改善土地资源、提高生产水平来改善地区的贫困。同时,通过土地制度改革,可以把市场机制和外来资源引进到贫困地区,从而达到农村集约化、改善生活、生态环境的目的。另外,根据全国各省的土壤固结情况,发现各地区的贫困强度存在显著差别。
(二)土地整治对贫困治理的间接影响
土地整治对补充耕地、活化存量、提高土地的集约化利用起到积极的作用。《国家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以土地恢复、土地利用等为主要内容,对土地整治工作进行全面的论述。强化土壤的方式对减贫的作用是不同的。为此,从土地管理模式出发,对我国农村地区的贫困治理机制进行研究。首先,整治的领域很广,包括农业用地、工业生产和服务业。土地开发是一种有效的土地资源利用方式,能有效地改善土地资源,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土地的发展既能为精准扶贫提供土地,又能保证精准扶贫的实施。土地使用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补充手段,即提高区域的人均使用面积,并对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另外,土地整治是实现土地集约利用,改变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的客观条件。通过技术和生物手段,全面恢复耕地、水源、道路、森林和村庄,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我国目前已经全面实施土地整治,农村土地整治是一项"民生工程",其目的是协调城乡之间的矛盾,促进农村发展,推进农村建设,缓解城市化、工业化对耕地的负担,减少贫困地区的土地资源短缺。既能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又能使城乡发展区域得到优化,有利于贫困地区的大规模农业生产,为土地整治模式的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最终,各类土地被开发,包括煤矿,建筑工程,自然灾害和建筑。同时,土地整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恢复措施,可以使该地区的生态效益得到充分的发挥,提高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推进社会福利水平。对于自然条件差,土地资源匮乏等贫困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 土地整治的强化,改善农民的生产、居住条件,有效地提高乡村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发掘乡村的发展潜力。
三、土地整治可以助推精准扶贫的原因
(一)二者存在契合点
关于精准扶贫,很多人都听说过。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在精准扶贫工作的最后一步,就是要解决贫富差距的问题。土地整治主要针对的是乡村地区,在不破坏住房的情况下,还能给子孙后代留下足够的生存空间。同时,土地整治项目得到国家的大力扶持,政府的政策也成为实施精准扶贫的重要支撑。
(二)土地整治自身的效益高
土地整治涉及广泛,因而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经过土地整治,农村的各个方面都得到很大的改善,一些农民通过土地整治获得脱贫,有些人则是靠着土地整治实现精准扶贫,需要政府的引导。无论以上什么情形,都必须以土地整治为先决条件。所以,土地整治就起到奠基的作用。
四、土地整治如何助推扶贫
(一)土地整治可以作为扶贫手段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我国边远地区的土壤虽然没有受到太大的损害,但有些地方土壤贫瘠,收成不佳。因此,可以把收入不高的土地整治和精准扶贫两者结合起来,把各方的优势发挥出来,让精准扶贫的效果更好,扶贫的成本也会更低,还能缩短扶贫周期。同时,可以在特定的土地上发展特色产业,利用优势,扩大市场份额,让更多的本土产品走出国门。再加上政策的支持,可以降低农民在生产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土地整治包括土地的扩张,扩大人民的土地,恢复被破坏的土地[2]。
(二)土地整理后的效益
通过土地整治,不但带来经济利益,还能带来资源上的利益。例如,通过土地的整治,可以使水源得到改善,对人体健康和作物都有很大的好处。合理利用水资源进行灌溉,为作物提供优质的营养物质,有利于作物的健康成长。此外,土地整理后,各个领域的自然资源已有一定程度的恢复或已达到较好的水平,不但可以降低对环境的破坏,也可以减轻以前农民收入少、土地承载能力受损的担忧。另外,发展第三产业,可以促进第一产业的发展,让老百姓的农产品走得更远,打造自主ß品牌,推进精准扶贫的发展。
(三)精准扶贫借鉴土地整治的经验教训
精准扶贫和土地整治两者之间,似乎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扶贫是局部的,而土地整治则是全面的管理,是一种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也正因为如此,才应重视。虽然这是一次全面的改造,但也有一些棘手的问题。比如在土地整理的时候,必须要将居民的住房集中起来,而"钉子户"的出现是棘手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要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对拆迁程序的合理性、合理性进行监督,做到公正、不偏袒。另外,对于哪些人已经脱离贫困,哪些人还在继续贫苦,哪些人还没有被列入其中,政府必须对此有所排查。其中,耕地、林地、牧草地,都要根据不同的用途来进行整治,比如耕地、林地、牧草地,这些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和处理的,不能因为这些原因而丧失功能,比如耕地的整治,可以提高粮食的产量,也可以防止破坏原有的植被。
(四)改善土地的贫困效果
土地整治与扶贫治理呈现出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表明土地整治有利于减轻贫困。土地整理方式与扶贫工作的治理中,土地整治方式对减贫效果最明显。这主要是由于土地整理有利于改善贫瘠的土地状况,使其数量和品质得到提高,使贫困人口的土地资源提高,从而获得更多的收入,从而为农业生产模式的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该模式的特点是适用范围广泛,适合于贫穷地区。同时,在减贫方面,土地复垦方式的作用。在治理方式中,土地复垦方式对扶贫效果的影响最小。这主要是由于土地复垦模式的适用范围比较小,只针对资源型地区,而资源地区的人均收入普遍偏高,而短期贫困程度并不显著。因此,土地复垦模式对于减贫的效果并不显著,利用的土地资源数量极少,但如果能找到并加以开发,将会直接增加该地区人均耕地资源,从而使该地区的脱贫效果立竿见影[3]。
(五)土地整治对贫困农户增收的提升策略
鉴于当前土地整治工作中忽略生态环境保护、轻视整治区后期管理维护、财产性收入增长缓慢、转移性收入途径单一等问题,特提出以下策略:第一在土地整治的全过程要始终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认真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基本战略,确保贫困农民的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在土地整治的规划设计中,引进生态规划,对生态环境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不同生态特点,制订详细的生态计划,如在灌溉渠的裁弯取直时,要充分考虑生物多样性,保证生态平衡。另外,将环境影响评价机制引入到土地整治建设中,给予环境部门应有的监督权力,从而有效地制约生态保护,防止盲目追求土地利用效率的短期行为。同时,在土地整治过程中,要加大生态保护措施的宣传和引导,采取宣传车、村干部入户宣传、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等形式,使参与主体、受益主体充分理解、自觉采取生态保护措施。相经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将会从土地整治中获得的生态效益转变为生产经营收入的持续增长。第二鼓励和扶持农业生产企业,为贫困农户提供就近就业的工作机会,加强对土地整治后期管理,为劳动力相对薄弱的贫困农户提供适当的公益性岗位,确保贫困农户获得稳定的工资性收入。
五、土地整治的减贫效应
(一)传统模式区的减贫效应
传统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是以政府为主,依靠政府的资金扶持实现减贫。这是我国当前最重要的扶贫手段,大多数地方仍在沿用传统的扶贫模式。传统扶贫方式的优势是成效显著,政府把重点放在重点工作上,取得很好的成效。然而,该模型的不足之处在于,各国政府无法照顾到每一个地区,根据有关资料,减贫效应在空间和结构上都有所不同,这说明各国政府在减贫效果上取得一些成绩,但其不足之处也不容忽视。
(二)PPP 模式区的减贫效应
PPP是一种公共和私人的商业模式,是一种政府和私人的合作,共同建造一座基础设施。在此模式下,政府的压力大大减轻,同时也从某种意义上弥补传统模式的缺陷。通过与民间企业、私营企业的合作,形成一个和谐的社会。根据财政部的最新数据,PPP综合平台的信息工程投资总额已超过数亿元,说明发展势头很快。商业有助于政府缓解压力,而政府则可以把注意力转移到其它方面。在民生方面,企业在获取利益的同时,也在为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4]。
六、结语
总之,要打通精准扶贫作用传导的土地整治。其中,土地整治在推广环境和传播途径不尽相同,扶贫成效也不尽相同。所以,实施土地整治切忌"一刀切",要掌握多种土地整治方式的减贫传导机制,并与之相适应的配套政策体系,打通相关的机制,提升土地整治的扶贫效应。同时,要加强政策的支持,把扶贫资源集中到贫困地区,特别是西部贫困较严重的地区。要把土地政策和区域扶贫方法结合起来,确保项目用地的需要,从而达到土地扶贫效果的最大化。在中部地区,要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土地复垦,增强土地整治,使扶贫成果最大化。而东部地区要积极参与东西部扶贫合作,充分利用东部的支持和支持能力。
参考文献
[1]徐静易.精准扶贫背景下土地整治模式优化研究[D].郑州大学,2021.
[2]严芝清,杨子生,钟文.差别化土地政策促进扶贫开发的路径与对策研究[J].理论月刊,2019(04):104-110.
[3]钟文,钟昌标,马超.土地扶贫的减贫效应及实现路径分析——基于土地资源“三位一体”属性视角[J].农村经济,2018(11):47-52.
[4]李莹.广西土地整治与贫困时空格局及互馈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