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庸俗化”指大众传媒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不惜以低俗的新闻内容来迎合大众需求的现象[1],导致新闻报道内容渐渐呈现媚俗化、庸俗化、低俗化,使之失去了其原有的正向舆论导向作用。新闻庸俗化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降低了新闻的品位,影响了新闻的权威性和指导性,降低了新闻的社会功能,构成了对新闻健康发展的致命伤害,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一问题[2]。
如果这些问题都能得到解决,那么对传媒行业来说,微信就不仅仅是一个新闻推送的平台,更能成为媒体吸引受众与扩大影响力的渠道,由此可将媒体的品牌优势与微信平台等新媒体渠道有机结合。
一、微信公众号新闻庸俗化的表现形态
(1)标题上虚张声势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是新闻报道内容的准确、真实浓缩,其高度概括了新闻的主题,能起到引导、吸引读者的作用。然而,为博得关注量,一些微信公众号所推送的新闻内容中不乏以荒唐怪诞、离奇庸俗、耸人听闻的字眼去刺激读者感官以达到吸引眼球的目的。此外,标题中常常带有疑问号或感叹号,这样的符号能给予读者直观的视觉冲击,加上一些虚张声势、骇人听闻的字眼,使得读者时常处在一种高度紧张的阅读状态。
(2)版面上配图喧宾夺主
微信新闻的推送版面是各种内容的综合整体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微信公众号的整体价值取向,同时也体现了媒体的新闻格调。而在一些媒体微信公众号的推送内容中,庸俗的,甚至低级趣味的新闻报道总能够占有很大的或显要的版面位置。为使受众感官刺激最大化,一些近乎色情的图片甚至会被选取作为新闻头条的标题配图。
(3)以打“擦边球”的形式博人眼球
在一些公众号的新闻报道中,存在着过多渲染色情的“桃色新闻”,文章中频繁使用带有强烈视觉冲击的性暗示词语,对有关“性”的细节描写可谓细致入微,阅读下来并不能使人收获启示或了解事态进展,反而有可能使人想入非非。就算这些内容多采自严肃的新闻事实,也时常会被媒体炒作成为对生活作风不检点者的私生活展示。
(4)暴力色彩浓重
在现实生活中,一起凶杀、强奸或者抢劫案就可称为重大的新闻事件。这样的事件富有冲突,充满戏剧性,能给读者带来紧张的情绪,由此引发强烈的阅读渴望。着重描写一些暴力案件的细节已经成为某些不良媒体的常用伎俩,其中更有甚者在新闻内容中直接附上未经处理的案发现场实拍,这样的做法对未成年人来说无疑是一次极不负责任的“犯罪教化”,其产生的危害不可估量。
(5)流露出拜金意识
来自主流媒体所推送的内容,对受众而言具有相当大的引导示范性。当人们每天打开手机开始阅读各类媒体所推送的新闻,充斥着的都是吃喝玩乐、香车美女、明星绯闻等低俗的内容,这种在无形中传播的对物质享受追求的思想不仅会使社会风气败坏,更加剧了社会中人们的功利心,同时还可能使得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得不到足够的关注,甚至被媒体所忽视。
二、微信公众号新闻报道庸俗化的危害
(1)弱化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
一般来说,媒体公信力是媒体具有的使受众承认和信赖的一系列特质,它既是指受众对传播者信任的感觉和态度,也是指受众对传播者认可的倾向和程度[3]。主流媒体缺乏社会责任的报道,以及报道内容的偏平庸化与低俗化,将会降低受众对媒体的信任感。主流媒体的社会影响力与公信力正在逐步丧失。
(2)误导社会主流价值观
社会的舆论导向责任要求新闻媒体必须传递正能量、剔除假丑恶、弘扬真善美,通过潜移默化的内容传播为社会净化舆论风气。而如今不少主流媒体却为眼前的阅读点击量与利益,把新闻报道的核心与原则弃之不顾,颠倒了社会中善恶、是非的观念[4]。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如今社会中存在的诸如仇富、拜金、低俗的不良风气,多多少少与主流媒体歪曲的舆论导向有关。
(3)使社会成员认知水平降低
主流媒体在新闻报道中过度放大了某些极个别的现象和新闻事实,导致公众对社会真实的环境缺乏客观认识,从而侵害了读者的知情权。这种现象也被称为大众传播的“麻痹作用”。人们开始享受不良媒体所制造的视觉冲击与报道刺激,并沉溺其中。在过多地阅读这类报道后,人们不再深究新闻事物背后的意义与启示,只是单纯地将阅读新闻当做是一种赋闲取乐的方式,长期以往,会导致人们对于信息与文化的判断力与鉴赏力下降,导致社会道德的沦丧与畸形发展。
三、微信公众号新闻庸俗化的成因分析
(1)激烈的媒体竞争带来不良后果
为了抢占以微信为平台的新闻市场,媒体间的同质化竞争愈演愈烈,不仅在推送新闻内容和形式方面趋向相同,且在语言风格和版面构成方面也存在类似,相似度甚高,缺乏闪光点。而一旦在行业中出现了成功的案例,大家就会有样学样、纷纷模仿,不仅使推送内容千篇一律、缺乏创新,还导致微信公众号的同质化竞争,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传媒业在信息传递的作用,且浪费了宝贵的社会媒介资源。
(2)新闻工作者职业素养缺乏
新闻工作者职业操守和专业素养的缺失,使其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放弃了新闻的专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忽视了正确引导舆论的社会责任[5]。这导致了在实际的新闻采编中,不能分辨通俗新闻与庸俗新闻,无法察觉公众号推送新闻内容的庸俗化倾向。此外,还存在以新闻内容达到谋取短期效益为目的的情况,捏造假新闻、在新闻中添加软性广告内容、以“猛料”制造舆论风波提高传播量等是其惯用的谋利手段。
(3)不正确地迎合读者
为博得高订阅率与点击率,不少媒体开始将目标受众定义在“低端市场”,以“奇”、“怪”为特点,却最终沦为庸俗化新闻的产出地。在手机阅读时代,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与社会阶层的读者们有着完全不同的阅读喜好和信息需求,为吸引更多的受众与订阅者,不少主流媒体的微信公众号选择了一味迎合读者的阅读取向,不惜降低公众号的整体新闻品味。
四、微信公众号新闻庸俗化的应对策略
(1)强化媒介自律意识,摆正自身位置
主流媒体需坚守住新闻核心价值观和基本的道德底线,不要一味迎合读者口味和追求订阅量、阅读量,必须加强对新闻内容客观性与真实性的把关。主流媒体有着“民间”自媒体所没有的采编优势,在新闻主题上应当更为用心地进行筛选,对新闻背后的故事与细节进行深入挖掘,对新闻事件不应只停留在报道阶段,而应当加入对事件现象的评论,以此增强作为新闻传媒的舆论导向能力。
(2)提高报业工作者的素养
加强对媒体公众号运营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培养,树立主流媒体的“标杆”与“旗帜”,构建良性、高效的新媒体生态,依托成熟的新闻运作系统与人才资源,做到管理、运营、推广、采集一体化。在一些在社会上造成较大舆论焦点的新闻事件或舆论事件的报道中,应采用全媒体、全方位、多角度的报道方式,增强新闻的播报深度与广度,摈弃碎片化的新闻报道模式,让读者在阅读新闻的同时,能进行深入而持续的思考,获得理想的新闻报道与传播效果。
(3)分众化的读者定位,有针对性地发布内容
社会人群呈现出交叉化、复杂化、立体化,不同群体有着截然不同的新闻获取需求,推送新闻内容的针对性越强,特色越鲜明,就越容易收获固定的订阅量与受众群。此外,订阅者受众的兴趣与喜好会随着时间而改变,微信新闻工作者们还要注意收集受众群体的体验反馈[6],通过微信后台的分析与大数据系统,加强对受众群体阅读喜好的研究,秉持“以万变、应万变”的态度,根据受众的需求变化及时调整新闻推送的内容定位。
(4)积极传递正能量与正确的价值取向
在传播学上,受众之所以接受各种信息,是因为他们具有各种各样的动机作为内在动力[7]。媒体工作者要对社会舆论进行正向引导,首先,要依照受众群体的需求,网罗、编写、推送有意义的新闻内容,尽可能激发出读者群体其阅读的潜在动机。其次,在新闻报道中适当添加有正向引导作用的信息,令受众从中获益,提升自己的文化、审美层次,防止读者被夹杂在种类繁多的推送内容中的不良信息所影响,弱化了传播主体对受众的正向引导与影响。
参考文献
[1] 刘洋洋. 论《广西日报》官方微信的发展对策[D].广西民族大学,2015.
[2] 师晓鹃. 第二子报新形势下的求新求变——《当代生活报》的改版思路[J]. 中国记者,2012,No.46004:64.
[3] 屈保印. 警惕民生新闻的庸俗化倾向[J]. 视听,2011,No.5208:47-48.
[4] 单丹.中国新时期新闻传媒低俗化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5]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4、5-6、132-133、121.
[6] 邵培仁.传播学导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7:139—140.
[7] 李希光.新闻自由与思想控制[J].国际新闻界,19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