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体育课程已经成为小学教学体系内重要核心之一。从课程目的角度分析,小学体育课程不仅可有效改善学生体质,确保其健康成长,也可充分培养其竞争精神与团队协作意识,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最直接手段。小学体育课程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充分提高课程本身的趣味性与活跃度,寓教于乐,通过各类趣味性游戏,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致,培养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1]。
一、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运动习惯的要点
小学体育教学过程实施多元教学手段,可全面提高学生意志力,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态度,并养成良好的学习兴趣。小学体育教学的根本目标在于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并培养其体育精神与竞技精神。小学体育教学过程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与他人一起运动、共同协作的乐趣,进而有效净化其心灵,使其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与学习态度。在教师的引导与鼓励下,学生可从体育中找到真正的快乐,教师亦可针对性选择符合道德规范与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趣味性运动项目,让学生的道德情操得到全面升华,避免学生产生负面情绪,提高学生自信心与意志力,正确引导其心理成长。小学生处于身体发育与各项机能不断增强的重要阶段,而现代社会各类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对学生的日常活动产生很大的影响,很多学生对于身体健康与体育活动不够重视,很容易沉迷游戏、动漫、小说等虚拟世界,这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将会导致学生身体机能无法得到有效锻炼,自身意志力以及对体育活动的参与兴趣也会被逐渐消磨。小学体育课程创新,可以让学生在体育课堂找到全新更具趣味性的体育活动,在提高其参与热情与积极性的同时,也可让学生身体各项机能得到有效锻炼,身体素质得到全面强化[2]。
二、小学体育教学新思维发展的原则分析
小学体育活动要以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为主要目标,充分利用科学的锻炼方法,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及锻炼方式,也有自身的特点,以符合学生的年龄及成长发育规律为基础。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活动项目不是简单地只是进行身体运动,体育活动往往以丰富的形式进行整合融入,包括跳绳、健身操、球类运动等多个环节,同时教师也会根据体育活动进行多元素的融合。另外体育活动的创新还包括对于学生运动方式的拓展,并不拘泥于单一的活动形式,可以根据实际进行优化和调整,一切都以学生的实际活动反馈为基准[3]。
小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爱玩爱闹的年纪,新奇的事物对学生有着更加强烈的吸引力,因此体育教学活动必须注重趣味性,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新奇的体育活动环境中提高注意力,以沉浸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体育当中,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培养学生的专注度。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也在不断探索着新奇元素的融入。丰富的体育活动是当前教育的需求,但是也应注重体育活动的科学性,体育项目要满足各个年级学生的需求,因此要以个性化的方式对不同年龄段学生进行针对性设计。在科学化的教学方案体系下,首先要注重体育运动规律,让学生有充分的准备,防止突然发力或加速造成的关节损伤。其次,体育活动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台阶式锻炼,以稳步提升的强度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能够体验到难度的增加,但是也可以努力达到,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同时也能让身体机能的锻炼更加具有科学性。
三、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运动习惯的策略
(一)开设小学特色体育运动项目
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师资力量、场地器材、学校发展历史等实际情况,开发一个体育运动项目作为学校特色项目大力开展。学校在各个项目上全面开花目前是不现实的,但可以挖掘学校的某一优势资源来开展体育特色项目。在创设学校特色体育运动项目的基础下,每个班级每周可安排一节学校特色体育运动项目的课程,每学期可以安排一次特色项目校园联赛。比如创办足球特色的学校,每周每班都开设一节足球课,每学期安排一次校园足球联赛。小学生从一年级到六年级进行系统的足球运动技术学习,有利于小学生掌握足球运动技能,激发小学生足球运动兴趣,增强小学生足球运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育特色学校的创建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有利于推进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与兴趣;有利于“体育艺术 2+1 项目”的推进,增强学生发展的多样性;有利于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为体育新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提供隐性课程资源;有利于学校体育品牌的打造校园体育文化的培养[4]。
(二)打造科学的体育教学体系
小学生体能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在体能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个连续的增长速度较快的时期,同时还存在着一个体能增长较快的年龄阶段,被称为体能发展的敏感期。大量研究表明各项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是不同的,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根据小学生各项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去开设适合他们身体素质发展的体育运动项目,有利于小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在最适合他们的时间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能够让他们学会多种不同的运动项目。根据学生体能发展的特点在各年级开设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课程,可以让小学生在校的6年时间至少学会6种不同的体育技能,在这些运动项目中总有一两个是小学生感兴趣的运动项目,可以成为小学生课后体育锻炼的运动项目。分年级开设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课程有利于小学生体育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有利于小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的培养和终身锻炼意识的养成;有利于小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三)充分利用多种体育运动设施
由于体育活动人数较多,因此会受到外界天气、温度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而当前的小学校园中的运动设施都是标准化配置,所以体育活动要充分发挥校园环境优势,充分利用各类场地以及各类器具,要制定精准的活动时间、休息时间、分组时间等,让学生将体育课程时间充分利用,既要让身体得到有效锻炼,同时也要注重有氧运动的循环效果,以此达到劳逸结合,提高身体机能的教学目的。例如,可以将小学的低年级学生进行有氧运动,包括慢跑、波比跳、伏地挺身等等多种形式,而高年级学生则应注重无氧锻炼,包括往返跑、接力跑、蛙跳等等。当室外天气不允许进行室外活动时,也不能让学生浪费运动时间,可以组织学生在风雨操场内或教室内进行活动,例如原地高抬腿、立定跳远等不占用场地空间的活动。
(四)积极创新体育活动形式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发现,很多小学生有着丰沛的体力,尤其是他们充满好奇的体育运动,就会愿意投入全部的精力,课间的休息时间是学生玩耍的重要时间,小学体育教师要注重帮助学生进行运动特点总结,抓住学生的生理特点,以科学化的方式展开运动,注重运动的循序渐进性和稳步提升性,不能在开始阶段就进行强烈运动,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热身习惯,同时可以利用这种教学形式创新和丰富活动内容。例如,很多男同学喜欢球类运动,但是在体育活动中直接进行剧烈运动,对学生的身体并不利,因此在前期的热身阶段,教师可以采用间接传球、接力传球等方式帮助学生预热关节,当达到科学的预热时间后,再让学生进行分组比赛;而很多女生对于体操运动会更有兴趣,可以组织女同学前期热身进行踮脚尖和高抬腿,一次提高心率,接下来再让女生进行相关的体操剧烈运动。
(五)制定体育互动反馈机制
小学体育教育的深化改革,不仅要求教师能够将科学化的知识传递给学生,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反馈通过反馈信息,让教师能不断地优化和调整自身的教学方案。体育活动涉及的内容众多,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尽量以朋友身份与学生进行相处,这样可以更多地获得信息,也能促使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为学生制定更加多元化的体育活动内容。同时也要制定相应的互动反馈机制,对于教师的体育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态度进行反馈调查,让学生的意见能够更多地给教师提供珍贵的修改依据。另外,小学体育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于课间活动的想法,更多的征集学生所喜欢的运动方式,同时要通过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检验以及体能测验了解学生的运动范围,师生之间的沟通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消除拘谨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此促进小学体育教学质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小学生的文化课压力较大,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身心健康,必须注重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升以及运动习惯培养。体育活动具有丰富的教学形式和良好的教学内容,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缓解学习压力,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精神,为学生的全面素养发展打下基础。相关教育工作者应该遵循小学体育活动的原则特点,创新体育活动内容,建立师生互动反馈机制,更多地了解学生的体育运动诉求,为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环境和路径。
参考文献:
[1]李学珍.小学低段体育课堂习惯的培养[J].学周刊,2020(21):149-150.
[2]盛林.小学体育习惯培养的途径和方法策略[J].速读(中旬),2020(5):235.
[3]陈林波.小学体育对于学生良好体育习惯的培养[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5):1049-1050.
[4]董健.浅谈小学低年级阶段体育课堂习惯的培养策略[J].神州,2020(28):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