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随着融媒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应用的普及,媒体融合对于新闻采编人员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结合当下融媒环境的需求新闻采编人员应不断提高自身专业能力,通过自身优势来达到融媒内容的完成。传统形式的形式的工作方式已经不适用于当下的融媒环境,当下的采编工作者应更加具备多种功能属性以满足融媒的高效化快速化的需求。
1、新闻采编在融媒环境的突出特点
1.1技术化的采编
数字技术推动了融合媒体的出现当下的数字网络化,广播技术化,信息快速化都成为融合媒体的助推器,这也很大的赋予了融合媒体的更高的技术特征。我们回顾之前传统电视台新闻采编模式可以简单的理解成为一个文字组合加工生产的过程,丹玉当下新媒体环境下已经完全不受用,当下新闻的表现形式越发多样结合多样的模式运用在采编的模式下让内容更加多元化是现在采编应该思考的得问题。采编人员该怎样的提高自己的技术素养,主要分为创新思维即创新编辑手段、创新编辑技巧。除了掌握基本的采编类办公软件,更要多运用现代技术新的新闻编辑模式。在这样合理利用工具的同时还应培养创新的能力,可以通过工具筛选有用的素材,并用内容中以增强内容的丰富性,从而实现内容输出满足内容需求方的多种阅读需求。在新媒体的形式下赋予了现代媒体技术与设备的优势,结合这些优势运用好这项技术可以将文字与图片内容相结合,给观众直观的更生动的新闻。当下结合新的技术,虚拟演播技术以及全景场景的搭建为观众提供了一场丰富的视觉盛宴,通过新技术的应用来不断完善采编工作的内容的丰富以到达观众更好的体验。
1.2全名参与化的写作
当下网络媒体传播相应的衍生出自媒体这一行业,关于这行业是一个全民参与的结果,他们通过私人化,朴素化,自由化的特点传播给非特定的受众群体传播内容,这种传播有组织的也有没组织的前者多数较为规范后者规范程度需要提高。自媒体的参与让新闻的传播变得多样化,现在只要你会上网会打字,互联网就是一个自由表达意愿的场所。正如现如今大火的直播很好的将播音主持以及舞台表演群众化,成为全民贴切的日常。而全民也通过微博、微信等多家平台发表内容的方式参与到新闻的采编当中,而融合媒体为了适应其全名化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将新闻亲民化贴切化,产生出更广泛更多维度的内容,让每个人融入媒体当中。
2、采编人员职业素养要求
多元化的网络要求融合媒体应该是一个多元丰富的平台,因此对于采编工作人员不仅要掌握采集,写作能力还应该兼具编写,拍摄、播放等复合型能力。“互联网+”这一词的盛行,标志着融合媒体的发展趋势即结合互联网的快车快速响应内容,在这一过程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多元的新闻标准是符合当下新闻媒体的要求。因此为了满足当下大规模的需求量新闻媒体在多个平台开展工作以满足融合媒体的指导方针,这也就要求我们的职业采编人员在采、写、编摄、播等专业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模式下的采编工作已经无法满足当下融合媒体时代的需求,因此提高自身的专业业务能力,综合能力是一个硬性要求了。因此现在新闻采编人员应熟悉网络带给我们的工具箱,如视频剪辑,图文编辑,语音整合能力,这样快速的处理能力这样有助于快速的将内容发布到各个平台也符合当下融媒的高效性需求,除此之外,虽然新媒体的崛起但也不该完全摒弃传统模式下的基础优势,利用整理结合的方法达到更广度的内容传播,使得每个平台都有内容输出。
3、提高采编新闻内容能力
一个良好的新闻判断力以及捕捉能力尤为重要。采编人员不应过度追求热度丧失了自己主观的判读能力,对于内容的把控能力是一个采编工作者的基本要求。除此之外在面对新闻的发布时,探寻深层次的内容,多维度的方向让观众了解本质。如今群众在获取信息的多的同时也多了一个内容层次不均衡的问题,那么在这过程中,新闻采编在内容的编辑审核发布过程中如何做到内容的优质化这也是必不可少的。可通过平时的新闻编篡能力累积,也可结合当下网络工具了解群众的热点。结合时下的内容创新更能让内容贴切化,更能为观众呈现有有效的内容。
结束语
融合媒体是“互联网+”的产物,多元的时代已经来临,而这样的多元也要求这从业者多样性思维,认清当下的形式运用多功能工具发布有质量的内容这是要求之一,各行各业的猛烈竞争已拉开序幕,多功能型人才更符合当下市场需求,如何顺应时代的步伐是采编人员需要思考的问题。最后对于采编人员于内容的真实性也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赵旭凯. 融媒体背景下如何创新电视新闻报道[J]. 记者摇篮,2019(01):44-45.
[2]迟华东. 新媒体时代下电视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研究[J]. 传播力研究,2019,3(11):105.
[3]陈其真. 试论电视新闻报道的语境把握[J]. 当代电视,2019(09):100-102+106.
[4]卢佳. 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报道策划与新媒体的关联[J]. 西部广播电视,2019(17):30-31.
[5]陈岩斌. 电视新闻报道中对于隐性采访的思考[J]. 西部广播电视,2019(24):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