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是一门提升小学生身体素质,帮助学生进行健康知识学习的重要课程。小学体育教师应当认识到小学体育对于小学生的重要性,借助多种教学方式,对小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训练,带领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问题的分析与解答,不仅可以加深小学生对于体育知识的认知,还有助于小学生综合素养的不断发展。但是,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一直是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难点之一,小学体育教师应当结合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需求,发现创造性思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提升创造性思维训练效果。
一、小学体育创造性思维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一)认知不足
部分小学体育教师并没有认识到创造性思维训练对于小学生的重要性,还采用传统方式进行体育教学,他们认为体育课程对于小学生而言是一门进行身体锻炼与健康知识学习的课程,并没有认识到体育课程也是对小学生进行思维教育和引导的课程,导致体育教学内容与思维训练无关,不仅不利于小学体育教学的创新,还影响了学生思维发展的效果[1]。
(二)应试教育影响
虽然新课改已经得到广泛的推广,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部分教师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较深,对于体育、美术、音乐等素质教育课程的认知并不全面,常常占用素质教育课程为小学生进行其他科目的讲解,导致体育教学时间并不充足,影响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效果。
(三)教学不足
部分小学体育教师在借助体育教学对小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过程中,并没有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内容与方式的调整,导致体育教学内容与创造性思维训练内容不符,使得小学生对于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兴趣不高,小学生很难通过教师的训练内容,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与提升,不仅降低了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效果,还为小学生增加了学习负担,导致小学生对于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兴趣降低,不利于小学生思维的健康发展。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儿童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措施
(一)兴趣培养
兴趣是小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小学体育教师可以从小学生的兴趣培养出发,逐步对小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增加小学生对于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关注度,不仅可以提高小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帮助创造性思维训练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2]。
首先,小学体育教师应当结合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需求,加深对创造性思维训练的认知,认识到创造性思维训练对于小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完善,提升小学体育教学质量。同时,小学体育教师在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内容设计时,应当加强对小学生的关注度,不断对小学生的兴趣点进行找寻,结合小学生的兴趣进行创造性思维内容与方法的完善,增加小学生对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关注度,激发小学生参与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兴趣,为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开展,做好前提准备工作。其次,小学体育教师可以结合体育教学内容,把创造性思维训练与体育教学相结合,借助游戏、比赛等方式,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形式的完善,不仅可以提高小学体育的教学效果,还可以对小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提升,帮助小学生在游戏或比赛中进行思维的发散,提高小学生对于思维的运用能力。最后,小学体育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特点,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小学生针对游戏或比赛中出现的情况进行探讨,增加小学生的参与度,调动小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进行现象的分析与讨论,不仅可以加深小学生对于体育知识的认知,还有助于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不断发展。
例如,小学体育教师在带领小学生进行跑步训练时,教师可以结合跑步训练与创造性思维训练的目的,通过双人手拉手追拍、往返接力跑、折返触物跑、负重跑、叫号接力等方式,进行跑步训练的开展,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到达,不仅可以对学生的灵敏、协调、速度和耐力进行训练,还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思考进行不同跑步方式的方法,在提升小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帮助小学生明白在不同跑步训练中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跑步训练的快速完成,有助于培养小学生养成奋勇争先、超越自我的心理品质。
(二)想象力培养
小学生由于受外界因素较小,他们的思维处于待开发的状态,小学体育教师应当给予小学生的特点,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方法与内容的设计,不断对小学生的想象力进行培养,不仅为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还可以打破固有的思维训练方法,提升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果[3]。
例如,小学体育是一门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课程,小学生在进行体育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借助实践活动,进行理论知识的检验。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可以借助这一特点,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内容的设计,提升体育教学效果。如,小学体育教师在带领小学生进行队列队形练习时,教师可以先为小学生演示立正、稍息、跨立、向右转、向左转等动作,先让小学生对于队列队形的动作进行认知,然后,让小学生根据教师演练的动作进行小组练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掌握队列队形的动作要领,提高教学效率;还可以对小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进行培养,从而提高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效果。
(三)学习条件完善
小学体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小学体育教师可以给予体育教学目的,根据小学生个体的不同,进行学习条件的完善,不仅为小学生进行体育知识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还为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例如,小学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方案设计时,可以基于小学生个体能力的不同,进行教学方案的分层设计,以提高小学生的体育水平为目的,对不同层次的小学生进行教学分组。在小学生可接受程度上,进行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通过层次教学对小学生的体育水平进行提升,缩短小学生之间的差距;还可以让小学生在不同教学方案下,提升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兴趣,保证创造性思维训练的顺利开展。同时,小学体育教师也可以在创造性思维训练的过程中,增加与小学生之间的互动,了解小学生在创造性思维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并基于创造训练的目的,给予小学生正确的指导,不仅可以拉近与小学生之间的距离,还为创造性思维训练效果的提升提供了重要帮助。
(四)挖掘教材内容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进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训练,是体育教学与思想教学相结合的重要方式,它打破了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把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通过体育教学内容,不断深化小学生对于创造性思维的认知,有助于小学生身体与思想的全面发展。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可以创造性思维训练为目的,进行体育教材内容的深度挖掘,整合教学内容,提炼其中关于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因素,进行训练方法的完善,有助于促进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不断发展[4]。
首先,小学体育教师应当对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了解,逐渐发现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小学生创造性思维训练的目的,进行问题原因的挖掘,以促进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为目的,找出科学的解决方法,为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开展做好前提逐步工作。其次,小学体育教师可以基于创造性思维训练的目的,进行体育教材内容的深度挖掘,不断总结体育教材中有利于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内容,结合小学体育教学目的,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内容的确认,保证小学生可以通过体育课程学习,提高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兴趣,为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便利条。最后,小学体育教师可以结合创造性思维训练目的,进行体育课程的优化设置,加大创造性思维训练的课时,逐步把创造性思维训练与课时教学内容相结合,借助体育教学内容,引导小学生进行体育技巧的思考与探讨,并通过实践任务的设计,引导小学生通过实践任务的完成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于体育技巧的理解,逐步提升小学生的体育技巧;还可以促进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不断发展,提升小学体育课程教学的质量。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创造性思维训练对于小学生思想、智力与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应当基于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需求,把创造性思维训练以体育教学相结合,不断分析小学体育教学创造性思维训练中存在的问题,便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内容与方法的完善,通过体育教学对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有助于促进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苏和巴特尔. 小学体育教学中儿童创造性思维的训练研究[C].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中小学素质教育创新研究大会论文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245.
[2] 陈翔. 小学体育教学中儿童创造性思维训练对促进身体健康发展和生长的探讨[C].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互联网环境下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研讨会论文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169-170.
[3] 卞林娟.小议小学体育教学中儿童创造性思维的训练[J].品位经典,2019(11):105-106.
[4] 秦粉娣.小学体育教学中儿童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8,8(35):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