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林木在种植阶段或生长过程中,因受到自然灾害或极端天气比如干旱或洪水的影响,又或者易受到针对林木的病毒细菌传染,致使树林遭受大规模的虫害灾难,若不加以人为防控或治理任其扩散,会直接影响森林的生态平衡,以及造成生态条件的恶化,进而对农林业经济发展、乃至人类生活环境都产生重大的影响。
1林业生态工程技术
1.1生物群落建造技术
在林业生态工程中,针对生物群落功能的建造尤为重要。生物群落本身是指在相同的时间内、集中在同一种生长环境或地域内的所有生物种族群落的集合,在这个生物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之间十分协调地共同生活。例如最能体现其功能的生产力方面,生物群落中的绿色植物就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植物们能够通过吸收太阳光进行光合作用,进而将体内的无机物质转化成有机化合物向环境中扩散释放,这是生物群落里最重要的条件,也是为其他生物提供生存条件的最基本功能;在有机养分与无机养分的循环方面,生物群落中的生产者(植物)能在土壤或者水分中、吸收N、P、S、Ca、K、Mg等其他元素的无机养分,这些元素是有机化合物的重要形成部分[1]。同时,消费者在食用植物或其他动物时,从中取得这些元素。最后,分解者在分解动、植物的已死躯体时,这个分解过程产生的养分会被释放并归还自然环境之中,再次被植物吸收。所以通过生物群落的有效建造,科学增强植物群落的质量,能够增强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以及对温室效应起到明显减缓作用。可以有效改善现有的生存环境,也能促进人类生存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
1.2环境改良技术
对于现阶段我国自然环境的情况,环境改良型林业生态工程可以相对缓解我国自然生态环境的脆弱程度,也可以有效地提高我国森林覆盖率。目前我国森林覆盖率只有22.96%,低于全球平均覆盖率30.7%,与一些相对发达的国家森林覆盖率对比并结合我国人口数量来看,可以说我国是一个缺乏森林资源、土地荒漠化严重的国家。土壤的荒漠化是会使其生产力大大降低的,成为浪费空间资源的荒地废地,所以森林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森林中的树木可以对土壤起到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水分能在树根与土壤之间充分运动,从而有效减缓土地荒漠化。在防治水土流失方面也起到重要作用,树木的各部分组织都能承受降雨乃至极端天气对土壤的直接侵蚀。而树木又深深扎根于土壤之中,对土壤也起到了一定的固定与聚集作用,有利于有机物等养分的储存与吸收,极大缓解了土壤本身的生存环境压力。在人类日常生活中,汽车的广泛使用或工业生产中燃烧的煤与石油,都会向大气中释放污染物,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而自然森林能在某种程度上对二氧化硫进行有效吸收,缓解温室效应。
1.3林业生态管理技术
从我国目前的林业生态管理模式来看,对于林业生态工程的规范性规章制度的设立尤为重要。专业的相关管理人员会提高整体林业生态技术在实际情况中的应用水平,良好且高效地运作林业工程内部的系统,使林业生态工程技术在林业事业发展中稳步前行。在优秀的管理模式之下,各个部门之间的调节与交流也会增强一定的效率,从而保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的每个环节都能高质量地完成。只有在科学的管理机制之下,才能进一步完善林业生态工程的全局把控及针对性环节的设计,为改善环境作出具体贡献,从而促进环境资源的有效循环利用、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林业生态工程技术的创新。
2森林病虫害防治预防措施
2.1因地制宜选择优质树种
选择在该区域最适合生存的当地树种进行种植,要比其他的外来树种好很多,要在满足检疫条件下,先小范围试种,期间定期观察并记录树苗的存活情况及周边土壤成分,从根本上杜绝病虫害的传播手段。试种期间,相关技术人员需加强对树苗的科学管理能力,对树苗成长的情况进行细致记录,这种方式能够直接体现该树种对这片土壤的具体作用,所以一定要确保苗木在任何时间段都有着较好的成长水平。若树苗的存活率较高,再进一步安排适当的植树人员。依据种植区域的科学划分计划进行简单的分组,每组负责不同的任务,例如对土壤的初步施肥,要使用天然无公害的绿色环保肥料,加强杂草和周边杂树的修剪整理、为树苗及时补充相应的水分、以及检测种植区域的土壤成分等,科学的种植技术手段能提高森林的基础防护水平,也为森林本身天然防护力的增强起到明显作用。
2.2结合林业技术与森林病虫害防治手段
利用造林技术提高树木的抗性,结合不同地区的环境特点,进行造林,因地制宜地种植不同树种,提高森林生态抗虫能力,有效降低森林病虫害。通过人工造林提高树木成活率,在森林中种植多种树木,根据树种特征和地理优势选择造林,形成不同混交方式的混交林,建立隔离带会阻碍的发生[2]。减少害虫的食物来源,丰富树木种类,增加物种数量。生态系统的复杂性。通过杂交等科学技术提高树木的免疫力,增强对害虫的抗性。改善林木生长环境,定期疏松林地土壤和杂草,使用绿色无公害肥料施肥,确保林木生活环境的健康良好生长。
2.3应用生物防治技术
所谓生物防治技术,是指利用害虫天敌消灭森林害虫,达到森林防治的目的,避免化学药品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降低森林防治成本,促进生物链的循环。在利用生物防治技术防治森林害虫时,应注意害虫的不同生长期具有不同的害虫特征。根据森林环境的实际特点,对不同害虫种群应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防治森林害虫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有益昆虫来消灭森林害虫。避免引进天敌等害虫,及时引进有益昆虫,不仅可以消灭害虫,而且有利于有益昆虫的生长繁殖,实现生态系统的平衡。利用微生物感染害虫可以消灭大量的害虫,具有十分明显的森林防治效果。
2.4科学建立森林病虫害防治体系
建立完善的森林病虫害防治体系,通过协调各林业部门的工作,提高解决森林病虫害的效率,及时引进科学技术和基础设施,完善检疫监测体系,并将其与基本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手段相结合,如喷洒、包衣环、物理防治。具体而言,可以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控制森林病虫害,建立综合监测、预报、预警系统。计算机根据输入的数据信息对森林生长进行判断和监测,并利用计算机系统的不同功能。对信息进行分析研究,针对不同的森林病虫害情况,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和措施,以便准确、有效地实现森林病虫害防治。如针对常见的松材线虫,可以利用航空航天遥感调查,监测松树的异常情况,实现虫害的可视化管理。
结论:综上所述,应完善的森林病虫害防治体系,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利用生物生长习性实现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应对森林害虫进行生物防治,实现森林害虫防治与森林经营技术的有效结合,有效防治森林害虫,建立和完善良好的森林生态系统,达到有效解决我国各类森林害虫的目的,推动林业产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彦龙.林业生态工程技术在天然林经营中的应用实践[J].河南农业,2023,(23):36-38.
[2]黎世杰.森林虫害生物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J].乡村科技,2022,13(02):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