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
新时代以来,我国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在保持经济增长速度的前提下,节约有关资源和能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使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资金、能源、资源的有效利用,所取得的经济利益与投入成本之间的内在联系。其中,生态可持续发展是指生态系统本身具有的自我调节能力、资源承载能力、还原能力等,而社会可持续发展则是在制度、人口素质、生活方式等各个层面上都保持着完整和稳定的状态,对营林生产、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分析,重点是要实现产业和生态的相互协调,协调发展。在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的情况下,仍然无法很好地解决资源和能源的浪费问题,对林业生产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这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在现实的发展过程中,在兼顾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的同时,也要确保营林生产的绿色环保、无污染,并与时代发展特点相结合,合理、有计划地扩张营林规模,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只有这样,林业发展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才能稳步提高。
2.营林生产存在的问题
2.1.专业技术人才匮乏
2.1.1.培训机制不完善
有些林业单位在招聘人才时,尽管会在员工正式上岗之前就对他们进行了训练,但员工的训练内容都很肤浅,并没有针对员工特定岗位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导致他们在参加了训练之后,个人的综合能力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提高。
2.1.2.不重视
营林人员对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不够,不够重视,导致他们对上级制定的可持续发展政策抱着敷衍、可有可无的态度,在实践中很难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规范,造成了更多的资源浪费。
2.2.资源浪费
尽管国家出台了《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二期实施方案》《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二期实施方案》等关于林业发展的政策和方案,但各地的林业经济和生态发展水平并不一致,需要当地政府根据自己的实际,落实政策要求,采取针对性措施,避免资源浪费,确保可持续发展。我国是一个典型的林业生产大国,木质家具、人造板等多种林产品的生产能力一直位居全球前列,但许多产品仅能满足中低端的需求,而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中等收入人群的数量不断增加,对各类优质林业产业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但由于林业产业结构没有得到相应的调整,导致低端产品过剩,中高端产品短缺,导致了大量的林业资源浪费,这显然与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违背。
2.3.存在较多低效林
在一些林区,由于不合理的管理和不规范,导致了大量的低效林的产生,由于缺少相应的技术指导,林业工作者无法有效地应对这一问题,造成了水土资源的浪费。另外,一些森林地区也会有选择地进行更新,但如果采用不当的更新方式,则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这对当地的生态建设是不利的。
3.促进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3.1.人才队伍建设
3.1.1.完善培训机制
按照“生态立企”的战略,注重对各部门、各单位的造林绿化工作人员和应届毕业生的培养,并逐渐建立起一套长期的培训制度,保证各重点生产部门、环保部门、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每年都能参加相应的培训。为了协调好员工的培训,工作的时间,可以分期参加线上+线下的培训,切实从各岗位的实际工作和未来发展的角度,对培训机制进行优化,提高培训效率,使员工在造林树木基础知识、苗木培育技术、造林基础技术、林业工程项目管理等领域的专业知识,给予他们全新的生态发展观念,促进他们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实际的生产管理过程中。
3.1.2.重视教育研究工作
可以通过专家讲课、会议研究等方法,深入探讨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各级生产和管理者都可以派出人员代表参加研究,加深对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意义以及与各岗位工作的关联性的认识,从而提高其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正确理解。
3.2.资源合理化利用
3.2.1.发挥国家宏观调控作用
在林业生态化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政府有关部门的宏观调控职能,重点包括:扶持更多合法的企业将农村集体林地、不适宜耕地、撂荒地市场进行流转,培育生态经济复合林,并给予相应的财政补助。继续完善低效用材林改造政策和抚育管理政策,指导大型林场培育珍稀用材林和大中径材基地,注重质量和效益;制定木、竹加工产业升级改造扶持政策,指导推动板式家具、人造板和纸浆企业的重组,淘汰一批僵尸企业,解决林业过剩产能,有目标有计划地引进一批新设备、新工艺和新产品,加速发展竹纤维、原浆纸、实木复合家具等新的加工能力。完善林业资源发展的政策,引导国有林业企业与新型经营主体开展森林健康产业和林业生态旅游的合作。
3.2.2.深化林业供给侧改革
结合社会需求,进行林业产品标准化与质量体系建设,设计林业产品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不断地进行淘汰和压缩,确保林产品供给结构从低端走向中高端;培养林业龙头企业,使其发挥带头、带动作用,构建优势林业产业集群,确保各层次林业组织在林业系统中的角色,降低不必要的竞争,保持多赢;为构建更好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环境,以促进我国林产品国内循环发展的机理、促进林产品国际循环、构建与双循环发展机制相匹配的林业产业市场开发系统等为目标。
3.3.低效林改造
3.3.1.补植补播
这一改良措施主要针对树种结构单一、郁闭度较小的劣等或残植,采用竹沟补植、块状补植、林冠下补植、均匀补植等。在实际补植过程中,要根据目的树种、林木分布、经济状况等因素,选用相应的方法,才能取得理想的结果。其优点是植苗容易成活,工作量小,对森林生态环境没有任何不良影响。
3.3.2.封育改造
适宜于具有天然更新能力,且有阔叶母树分布区的造林地,采用围蔽造林和人工促生两种方式。封山育林,就是将一些自然生长良好的树木,直接划定为禁管护区,禁止外人进入,按照当地的自然环境,逐步恢复树木的自然替代功能,并根据封育面积、人畜危害程度、工作难度和人员分布等因素,确定封育的规模、频率、路线等,以确保封育效果;人工促苗,采用块状和带状除草的方法,将种子埋入土中,清除杂苗,给小树苗的生长创造一个有利的生长条件,禁止人为的干扰。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全面讨论和分析了推动营林生产和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解决营林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实现营林生产经济和生态发展的均衡,重视引进新的思想、新设备和新技术,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新时代对营林生产的具体需求,确保其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剑锋.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分析[J].广西农业机械化,2020,(02):84.
[2]易新初,许承辉.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探究[J].现代园艺,2019,(08):149-150.
[3]杨龙飞.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策略[J].江西农业,2018,(2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