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林业病虫害的影响与挑战
(一)病虫害对苗木生长的影响
林业病虫害对苗木的生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构成了林业生产面临的重要挑战。病害和虫害在林木苗木的生命周期中可能导致生长受限、形态异常、生理损伤等问题,进而影响整体林木的健康和生长发育。病虫害的存在不仅直接损害了苗木的养分吸收和生命力,还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影响整个林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病虫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苗木的生长速度减缓、叶片变黄、形态畸形等方面,严重时甚至导致苗木死亡。这不仅影响了林木的产量和质量,还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效应。在林业经济中,病虫害的侵害还可能导致经济损失,增加了林业管理的困难和成本。因此,了解病虫害对苗木生长的影响,制定有效的防治策略至关重要,以确保林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二)林业生产面临的病虫害挑战
随着气候变化和全球环境的不断演变,某些病原体和害虫的分布范围可能发生变化,引入了新的挑战和不确定性。林业生产需要适应这些变化,及时调整防治策略,以防止新型病虫害对森林造成严重危害。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使得病虫害的传播和滋生得到了一定的促进。乱砍滥伐、环境污染等因素都可能加剧病虫害的发生,增加了林业管理的难度。全球化带来的贸易和人员流动也为病虫害的传播提供了更多可能。跨境木材贸易、国际旅游等因素使得病原体和害虫更容易跨越地理障碍,对不同地区的森林生态系统带来潜在的威胁。林业面临的病虫害挑战是复杂而多样的,要有效应对这些挑战,需要科学合理地制定防治策略,加强监测和预警体系,以及推动可持续的生态林业管理。
(三)现有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局限性
一些传统的化学防治方法存在对环境的潜在危害。过度使用化学农药可能导致土壤和水体污染,对非目标生物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引发抗药性问题,使得害虫对农药产生耐药性。生物防治方法受到生态平衡的影响,难以在所有情境下都取得理想的效果。引入的天敌或寄生虫可能受到环境条件的制约,而无法达到预期的防治效果。生态调控技术往往需要长期的实践和管理,且效果依赖于管理者的经验和技能水平。这使得生态调控技术在大规模应用时可能面临操作难度较大的问题。现有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环境友好性、可持续性和适应性等方面。为了更好地应对林业病虫害挑战,需要不断加强科研创新,提升技术水平,探索更安全、高效的防治方法,采取综合的绿色防控措施。
二、林业育苗中常见的病虫害
在林业育苗的过程中,苗圃中常见的病虫害种类繁多,这些病虫害对苗木的生长和发育构成了严重威胁。以下是一些林业育苗中常见的苗圃病虫害及其特点:
(一)病害方面:
立枯病:这是林业育苗中特别常见的病害,尤其在幼苗阶段更易发生。立枯病会导致幼苗枯死,严重影响林业育苗的成活率和苗木质量。
猝倒病:主要侵害林业育苗中的幼苗,表现为茎基部水渍状,随后幼苗迅速倒伏。在湿度较高的环境下,病部附近还会产生白色绵絮状菌丝,进一步加剧病害的发展。
根腐病:根部受害后,初期表现为发育不良,叶片发黄,随后根部皮层逐渐变为褐色并腐烂。若不及时防治,最终会导致全株死亡,对林业育苗造成重大损失。
(二)虫害方面:
蛴螬:主要取食林业育苗中的幼茎和幼根部,使其失去水分和营养,导致苗木枯萎死亡。蛴螬的危害往往造成缺苗断垄,严重影响林业育苗的整齐度和产量。
金针虫:幼虫会取食种子、幼芽以及幼苗根部,导致幼苗枯死。金针虫的危害同样会造成缺苗断垄现象,对林业育苗的成苗率产生负面影响。
蝼蛄:主要以咀嚼口器危害种子、幼苗和幼根等,使苗木根部呈现乱麻或丝状残缺。蝼蛄的危害不仅影响苗木的生长,还可能导致苗木死亡,降低林业育苗的质量。
除了上述常见的病虫害外,林业育苗还可能面临其他多种病虫害的威胁,如叶斑病、白粉病、蚜虫、红蜘蛛等。为了有效防治这些病虫害,林业育苗管理者需要采取一系列针对性措施。这包括加强苗圃的卫生管理,合理施肥和灌溉,选择抗病虫害能力强的苗木品种,以及及时采取化学或生物防治方法等。同时,定期巡查和监测病虫害的发生情况也是至关重要的,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病虫害问题,确保林业育苗的健康生长和高产高质。
三、林业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一)生物防治技术
天敌引入是生物防治技术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广泛应用于林业病虫害绿色防治中。这项技术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引入天敌来控制目标害虫的数量,实现生态平衡,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在林业育苗过程中,通过引入天敌,可以有效地防止病虫害的发生和扩散。天敌通常是一些天然存在的捕食性生物,如昆虫、鸟类或其他动物。这些天敌与目标害虫之间存在天然的生态平衡关系,通过调控害虫的数量,维护了林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天敌引入的优势在于能够针对特定害虫,实现高效的防治效果,并且不会对非目标生物造成明显的危害。此外,相比传统的化学防治手段,生物防治技术更具可持续性和环保性,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提高林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天敌引入也需要谨慎操作,考虑到引入天敌可能对当地生态系统产生影响,需要进行科学评估和监测。总体而言,天敌引入作为生物防治技术的一项重要策略,在林业育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可持续的林业管理提供了有益的手段。
(二)理化诱控技术
杀虫灯诱杀技术。从4月上旬开始,圃间内每2-3hm2安装一盏杀虫灯直至10月下旬,以诱杀趋光性较强的害虫。黄、蓝板诱杀技术。从4月上旬开始,林间内每10-13m2挂1张色板直至11月底,具体为黄色和蓝色色板,以诱杀黄蓝趋向的昆虫。性信息素诱控技术。从4月上旬开始,林间内每40-50m2挂一个含性诱剂的性诱瓶直至9月上旬,针对性的诱杀危害昆虫。
(三)科学用药技术
不同的害虫对于不同类型的农药有不同的敏感性,在林业育苗中,我们更加注重无公害、绿色防控的理念。对于不同的害虫,我们需要详细了解其生物学特性,选择具有高效杀灭作用且无公害的农药。在使用农药时,不仅要考虑气象条件、土壤特性等环境因素,还要确保农药的喷洒不会对环境和生态造成负面影响。为此,我们需要科学控制农药的使用量和浓度,力求在达到防治效果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此外,为了防止害虫对农药产生抗性,我们还需采取轮换使用和交替使用农药的策略。这不仅可以延缓害虫对农药的适应性,提高防治效果的持久性,也符合我们无公害、绿色防控的理念。综上所述,在林业育苗中,我们应始终坚持无公害、绿色防控的原则,科学合理地选择和使用农药,综合运用多种防治手段,以达到既有效防治害虫又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四)生态调控技术
种植结构调整:在实际操作中,通过合理选择和布局不同种类的树木,可以打破害虫的单一寄主环境,减少害虫对特定植物的依赖性。这种多样化的植物群体可以干扰害虫的定位和寻找寄主的能力,从而有效降低害虫的发生率。种植结构调整还包括合理的栽培密度和间距设置,以促使空气流通、阳光照射充足,降低潮湿环境的形成,减少病原微生物的滋生条件。这有助于提高苗木的整体抗病抗虫能力,减少病害的传播。
合理灌溉与施肥:合理灌溉与施肥是营林防治技术中的关键策略,对于林业育苗中的病虫害绿色防治起到重要的作用。通过科学合理的灌溉和施肥管理,可以提高植物的健康状况,增强其抵抗病虫害的能力。合理灌溉是确保苗木充分水分供应的关键一环。适量的灌溉能够保持土壤湿润,为植物提供生长所需的水分,提高其抵抗干旱和病害的能力。然而,过度灌溉可能导致土壤通气性差,容易滋生真菌和其他病原微生物,因此需要根据植物的需水量和土壤状况来科学确定灌溉量。
结论;
综上所述,综合运用这些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不仅可以提高苗木的健康水平和生长质量,还能够降低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推动林业育苗向着更加可持续、生态友好的方向发展。在未来的林业生产中,应继续深入研究和应用这些技术,以更好地保护林木健康,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姜丽堃. 林业育苗中病虫害防治技术存在问题及提升措施 [J]. 新农业, 2023, (17): 38-39.
[2]刘玉珍. 病虫害防治技术在林业育苗中的应用探讨 [J]. 新农业, 2023, (12): 31-32.
[3]何智荣. 无公害防治技术在会宁县林业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 [J]. 南方农业, 2023, 17 (12): 85-87
[4]王海丽. 林业育苗及病虫害防治技术 [J]. 中国林副特产, 2023, (03): 42-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