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理念·理性——基于融媒体时代新闻记者的角色定位与转变
陈长灿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陈长灿,. 理想·理念·理性——基于融媒体时代新闻记者的角色定位与转变[J]. 中国新闻传播,2021.1. DOI:10.12721/ccn.2021.158004.
摘要: 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理想”是立志的大方向;“理念”是立规的基本原则;“理性”是立德的核心底线。这三个思想因素也堪称是新闻记者的“职业三观”。尤其在融媒体时代的大潮下, 新闻资讯与人们的生活联系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密切。作为新闻现场第一见证人的广大新闻记者,担负着挖掘新闻线索、采访当事人、整理材料等关键任务。由此,新闻记者准确的角色定位及角色的及时转变,是决定新闻社会效益和真实性高低的关键因素。本文将通过深入研究分析在理想·理念·理性的三观下,新闻记者如何在融媒体的时代里实现角色的定位与转变。
关键词: “理想、理念、理性”;新闻记者;融媒体;角色定位;转变
DOI:10.12721/ccn.2021.158004
基金资助:

引言

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的模式和观念正在发生颠覆性的变化。融媒体的新闻环境对新闻记者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体现在新闻记者自身的职业素养以及受众群体对新闻的实效性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标准,这导致新闻记者的职业内涵也必须随之扩容。在这样的背景下,新闻记者的“理想、理念、理性”的职业思维,必须树立新的标准,主要表现在角色定位和观念转变上,那么在融媒体的大潮中新闻记者怎样自身的角色定位,如何进行角色的转变,是本文将要进行探讨的话题。

一、角色定位

(一)界线的定位

新闻记者的职业理想是千方百计地发掘不同领域的大众需求点,实现新闻社会利益最大化,而多元化的信息渠道正好带来相关的契机。在大数据的时代里,边界消融具备信息流动的典型特征[1]。而边界消融的精髓不是“消”,而应该是“融”,在各个领域都面临架构重新整合的大背景下,传媒行业更要与时俱进。传媒业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内容和结构上,传统的按条口配置记者的形式已经不适合现代新闻环境。但融媒体的“融”不仅仅是对不同媒体工具和技巧的掌握,而是需要和记者的职业理想相融合,勇于站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上,以受众群体的需求为切入点,精准地捕捉和挖掘新闻的深度和广度以及不同领域的界限跨度。

(二)从面到点的定位

从新闻记者的职业理念来说,记者即具备特质的“专”和“长”,更具备“杂家”的属性,而融媒体时代,这个“杂家”所拥有的内涵应该更丰富,不单单用博闻强识、见多识广来概括,而是紧扣时代脉搏,加强对隐藏在现象下的热点和敏感题材的挖掘能力。由此可见,所谓的“跨界”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进入任何领域,而是从面到点的过程。融媒体时代的“多元化”不是所谓的“万金油” ,更不是想天下通吃的“捡到篮子里就是菜”高产写手。

跨界的优势在于养成不同角度关照事件的新闻直觉,在司空见惯下面挖掘线索。跨界的缺陷在于容易皮毛化,容易将背景当新闻,把翻新的常识当新发生的线索。由此推断,跨界的“多面手”所进入的“面”,肯定是暗流涌动的热点领域,一定是其他人看不到的“面”。融媒体时代的新定位,必须深化自身的职业理念,投身重要领域的前沿阵地,挖掘更深厚的新闻线索,让自己的视觉由面到点。

(三)跨界不离界的定位

从新闻记者的职业理性来说,“跨界”之“跨”就足以说明边界的存在。就如前文所说“消融”的宗旨不是“消”,而是“融” 。新闻记者要善于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挖掘开拓,带着变量思维和问题意识去关照社会生活。要想真正成为一名特长与多面融合的记者,就必须对“全”与“专”的关系进行辩证地分析。“全”不是皮毛化的样样“略知一二”;“专”不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是深入到“面”深处的“专”。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包治百病的全科医生。新闻记者不要考虑通吃天下,而是应该完善自己的职业理性,做到跨界不离位,可以在不同的领域采写出属于具备的特色的和价值的新闻[2]

二、角色转变

(一)探索“爆款”的新起点

对于新媒体而言,必须认识到策划的重要性,不仅是新闻的制作程序,更是融媒体时代制造“爆款”的基础。鼓励创新、强调创意,创作出“爆款”的产品,不仅是新媒体新闻生存的要求,也是新闻记者新形势下创业理想的实现。有理想才有奋斗目标。例如一些新闻单位的新媒体部每周都要召开头脑风暴会,每个人都要提出今后工作的建议和创新的思路,如果发现了有价值的创意,大家就会齐心协力去探讨。特别是在某些重要新闻报道节点出现的时候,都要进行选题的征集、投票,把独具特色的选题选出来,然后进行各抒己见的研讨,经过几轮激烈的头脑风暴,挑选出最有特色、最有价值的创意。

(二)“投其所好”逢迎者

对于当代青少年来说,完全不是传统意义的受众群体,对新媒介的接受和依赖的程度极高。日新月异的数据信息技术促进了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也彻底改变了公众对媒介的认知,也让民众和新媒介有了密不可分的关系。曾几何时,我们还在以听广播、读报纸、看电视来获取信息和娱乐享受,但突然间,一部智能手机就取代了这一切。不仅新媒体的技术发展速度让我们惊叹,新媒体的产生的“爆款”产品的速度也让我们叹为观止,由此,新媒体的策划团体必须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及时“清零”,因为每一个爆款产品,都会把下一个“爆款”产生的路给堵住。

如何抓住融媒体客户时刻寻求刺激的心?定位当然是投其所好,成为阿谀逢迎者,但真正的手段还是角色的转变,也就是说需要清点自己手中的资源能给用户提供什么,能不能真正吸引受众群体。传统媒体的策略是在不同的媒介端口上发布同一新闻内容,最先进的措施是做名不副实的“标题党”。结果是可以肯定的,用户不但不买账,还会产生反感。由此可见,我们角色转变的途径之一就是在理性运作的基础上“投其所好”。

(三)学会精准地蹭热点

现象级传播的迅速发展绝不是偶然现象,而是以策划很久的舆论背景为铺垫,在某个舆论节点上迅速推出。蹭热点是新媒体运营中必不可少的措施,但真正蹭热点的意义不是为蹭而蹭,核心蕴涵和关键点在于找准热点、掌握自身理念、定位与热点的契合程度。由此可以断定,所有引起刷屏的“爆款”产品,都必不可少地迎合了某些领域社会舆情的热点。最原始蹭热点的手段具有通俗性,就是跟着最火热的话题走,但这应该不是最长久的策略。因为蹭热点也是一门学问,不是把热点的标题进行利用就可以达到效果的。蹭热点要有一定的精准性,还要具备敏锐的互联网思维。互联网信息背景下,五花八门的信息真假难辨,甚至是一些热点的信息,也不一定是客观正确的。怎样分清一些信息的真假,怎样发现真正的热点,记者要养成三方面的能力:第一是对信息挖掘的快、准、狠。发现线索要快,热点的定位要准,要以刁钻的角度去发布。第二,意见领袖的作用。语言必须具备应有的犀利性,挖出别人羞于或者无力表达的诉求进行剖析,成为名副其实的“意见领袖”第三,养成逆向思维。新闻工作者要有属于自己的媒体思维,在理性的基础上成为舆论的逆行者[4]

(四)成为内容的王者

新闻“爆款”产品首先是有质量的产品,在打造过程中不能因为标新立异而创新,不能因为追求形式而丢了内容,因为优质的内容永远是媒体的“定海神针”。尽管新媒体会有鱼龙混杂的现象,但高质量的、充满正能量的信息还是乐于被人们传播的。在融媒体时代里新闻记者角色的转换中,要想成为真正的内容的王者,需要在两个方面进行培养:第一是以自身的理念为基础,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第二是内容品质要不断提升,推出的新媒体产品必须有温度、有思想,可以让读者受到感动。

(五)强化互动意识

以互联网为依托的融媒体时代,单向传播的新闻模式已经不适合现代人的分享习惯,以“平等对话”为基础的双向互动模式备受人们的青睐,个性参与和表达已经是受众群体喜闻乐见的途径。由此,新媒体在传播过程中必须具备多样性、实效性、自主性、互动性,必须以用户的需求和体验为出发点,把融媒体的互动性充分发挥出来。例如2016年新春伊始,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进行调研,“人民日报”客户端策划打造了融媒体产品《习近平总书记通过“人民日 报” 客户端送出元宵节祝福》。该新闻的页面形式设计为“总书记来电”的创意H5,总书记在现场录制了音频,并亲自点击上线发布。这样的H5页面发布后迅速引爆网络,影响力无限扩大。广大用户以模拟接听电话的模式体验人机互动的愉悦,情不自禁地传播分享。仅一天的时间,互联网平台真正形成了全民观看、全民转发的裂变形式,仅仅三天的时间,该语音产品的总体阅读量和播放量超过2.5亿人次。

(六)强调合作意识

在融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要想真正推出口碑好、传播广、点击量爆表的新闻产品,一家媒体单枪匹马是很难实现这个目标的。在新的传播环境里,平台流量和技术实力是决定效果的关键因素,开门搞策划是新媒体必不可少的形式。融媒体的合作意识不是简单的外部媒体的合作,更体现在内部合作和资源整合的层面。比如两会期间“人民日报”推出的《习近平关心的那些“小事儿”》,就是充分把报社内部力量发动起来,在报社内部几个部门的协作下,全国十几个省的地方分社和人民网地方频道也参加了制作,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无论何时何地,树立远大的新闻理想、坚持科学的新闻理念、坚守正确的道德理性,一直是新闻记者应该具备的新闻观和价值观,也唯有这样才能服务社会、忠于人民、无愧于自己的职业荣誉。特别是在融媒体的时代里,广大新闻记者必须在新的新闻环境里准确定位自己,及时转变角色,以锤炼职业技能为己任,在确保新闻质量的前提下,发挥自身的素质和技巧,成为融媒体时代里“爆款”新闻的制造者。

参考文献

[1] 颜芳.融媒体时代的记者角色定位[J],传媒观察,2016(11).

[2]刘福贞.融媒体背景下新闻采编流程再造的实践探讨[J].新媒体究,2018,4(19):87-88.

吴俊锋.电视新闻专题采访技巧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 ,2018

[4]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39.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