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的策略微探
陈武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陈武,. 水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的策略微探[J]. 环境科学研究,2023.12. DOI:10.12721/ccn.2023.157355.
摘要: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水环境污染问题变得日益严重,主要是由于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水排放导致的,给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全面解决水环境污染问题,还需各领域有高度重视,并积极参与环境保护项目,加强对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营管理,有助于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同时,加大对工业排污的监管和治理力度,全面保护水资源,满足群众生活及生产需求。
关键词: 水环境污染控制治理
DOI:10.12721/ccn.2023.157355
基金资助:

引言:水环境污染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为保护水资源,需采取了一系列的控制和治理策略,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与引导下,能结合各领域的发展情况制定完善的治理策略,结合实施效果和面临的挑战,提出进一步完善的建议。通过实践,积累经验,减少和控制水环境污染,不仅能改善水环境质量,还能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通过各种渠道,向公众普及清洁能源的重要性和优势,提高公众对清洁能源的认知和接受度。

一、水环境污染现状

水环境污染现状严峻,农村水环境污染状况尤为突出。我国农村水资源污染越来越严重,水环境状况越来越恶化,大部分水源中重金属、氨氮、总磷、化学耗氧量、大肠杆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等指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农村面源污染的特点是污染物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面源的监测、管理及污染控制比较复杂[1]。在农村大部分集镇周边河流均存在被污染地现象,不仅造成粮食减产,而且使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居民的基本饮用水安全得不到保障。据调查(如表1所示),分析我国患病人群的88%、死亡人数的33%都与水资源污染有直接关系。农村水环境的恶化,不但直接影响到工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不利于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稳定。

表1  生活污水排放调查参数

1740558411074.jpg   

注:①括号外数值为水温>12℃时的控制指标,括号内数值为水温≤12℃时的控制指标。

②出水排入封闭水体或超标因子为氮磷的不达标水体时控制指标。

③进水含餐饮服务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控制指标。   

农村水环境污染的污染物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生活污水的排放:农村人口分布广且分散,生活污水大多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导致水体污染。

2、农业生产的废水: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这些化学物质会随雨水流入河流和湖泊,导致水体污染。

3、乡镇企业的废水排放:部分乡镇企业规模小、经营粗放,缺乏有效的污水处理设施,大量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对农村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4、畜禽养殖业的废水:畜禽养殖业会产生大量的粪便和尿液,如果这些废弃物未经处理直接排放,会对水体造成严重污染。

5、固体废物的污染:部分地区存在随意倾倒固体废物的现象,这些废物会随着雨水流入河流和湖泊,对水体造成污染。

二、水环境污染治理的有效方法

(一)生物治理

利用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原理是一种常见的生物治理方法。微生物通过吸附、吸收和代谢等方式,将有机污染物分解为无害的物质,从而实现污染物的清除目的。

生物过滤是一种常见的生物治理技术,通过在过滤介质中培养微生物来降解有机污染物,适用于水处理领域,通过将水通过微生物生物膜中,微生物可以吸附有机污染物并降解。

生物膜反应器是一种利用微生物附着在生物膜上进行降解有机污染物的设备。在反应器中,通过增加生物膜的表面积,提高微生物的生物附着能力,从而增强降解能力[2]。同时,结合生物过滤和生物膜反应器的技术,在反应器内形成生物膜,微生物在生物膜上附着生长,降解和去除有机污染物。

(二)物理治理

物理治理是一种常见的处理方法,用于去除水中的悬浮物、污染物质和有害物质。物理治理包括沉淀、过滤、吸附、气浮等方法。

沉淀方法,利用重力作用,将悬浮物质沉积到底部,形成污泥,通过沉淀池、沉砂池等设备来实现;过滤方法,通过过滤介质,如:沙子、活性炭等,将悬浮物质和污染物质截留下来,让清水通过。常见的过滤方法有砂滤、滤网过滤等;吸附方法,利用吸附剂,如:活性炭、分子筛等,吸附水中的有机物质、重金属离子等。这些吸附剂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吸附能力,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污染物质;气浮方法,通过向水中注入微细气泡,在水中形成气泡浮降系统,使悬浮物质和污染物质与气泡结合并上浮到水面,从而实现去除目的。气浮常用于处理含有悬浮物质较多的污水。

关于物理治理方法的选择,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和水质特点进行组合使用,达到去除水中悬浮物、污染物质和有害物质的目的。通常可以与生物治理、化学处理等方法结合使用,从而提高水质处理的效果。

(三)化学治理

化学治理方法通过利用化学反应将水中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或易于去除的物质。化学治理方法包括氧化还原、中和、化学沉淀、共沉淀和吸附等。

氧化还原方法,是利用化学氧化剂或还原剂对水中的污染物进行氧化或还原反应[3]。例如,过氧化氢、高锰酸钾等,用于氧化有机物质,而亚硫酸盐用于还原重金属离子。

中和方法,通过加入酸或碱来调节水中的pH值,使其达到中性或接近中性,改变水中离子的电荷状态,促使某些污染物质沉淀或溶解,从而去除或减少其对水环境的污染。

化学沉淀方法,通过加入适当的化学药剂,改变水中污染物的溶解度,使其形成沉淀物。常用的化学沉淀剂包括氢氧化物、硫化物等,通过沉淀、过滤等物理方法进行分离和去除。

共沉淀和吸附方法,利用化学药剂的特殊性质,使污染物在水中形成共沉淀或吸附物。例如,添加聚合物促使一些悬浮物或溶解物质与之结合形成较大的颗粒,便于后续处理。同时,根据不同的污染物质和水质特点选择和调整,以达到高效去除水中的污染物的目的,确保处理的环境友好性和经济性。

(四)生态治理

生态治理是一种利用生态系统自然平衡和生物的吸收、转化和降解作用,去除水中污染物质的方法。常见的生态治理方法有:人工湿地,通过构建人工湿地系统,利用湿地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作用,去除水中的污染物质[4]。湿地植物的根系和湿地介质可以吸附和降解有机物质,同时湿地中的微生物可以分解有机物质和氮磷等营养物质。

生态浮床,在水体中悬浮一层浮床,上面种植浮水植物,利用浮水植物的根系和叶片表面微生物的附着作用,吸附和降解水中的污染物质。生态浮床可以减少水体中的营养盐和有机物,改善水质。

生态护坡,在河岸边或坡地上种植适宜的植物,利用植物根系的吸收作用和土壤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去除水中的污染物质。同时,植物的根系可以固定土壤,减少水土流失。生态治理方法具有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等优点,有效地去除水中的污染物质,改善水质环境。

三、水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策略

(一)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通过制定和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明确水环境污染治理的责任和义务,有助于约束相关部门和个人的行为规范,包括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在水环境保护方面的责任和义务,主要工作有减排、治理、监测、报告等,能对违法行为严肃处罚,还会加大监管力度,确保法律的严肃性和威慑力。

另外,法律法规应鼓励和保障公众对水环境保护的参与,加强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形成社会共治的局面,并明确水环境监测和评估的要求,建立健全监测和评估体系,及时发现和解决水环境问题,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增强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促进水环境的持续改善和可持续利用。

(二)增强环保意识

通过各种媒体渠道、社区活动、学校课程等方式,向公众普及环保知识,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让人们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影响。同时,还可以加强法律教育,让公众了解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明确环境保护的法律责任和义务。

另外,促进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也是重要的手段,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环保行动,如:垃圾分类、节约用水、减少碳排放等,通过个人努力改善环境[5]。再加上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奖励机制,鼓励公众参与环保活动。政府出台各种激励政策,如:补贴、税收优惠等,鼓励企业和个人采用清洁能源。同时,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清洁能源发展和利用,通过对清洁能源技术的研发和创新,降低清洁能源的成本,提高清洁能源的效率和可靠性。

例如,政府加强环境监管和执法,确保环境规定的执行,同时还要加强与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的沟通和合作,形成共同治理的局面,公众积极参与,通过监督和举报的方式推动环境问题良好解决,从而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环境保护的氛围,共同推动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三)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

首先,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排污许可证制度的实施要求和管理措施。政府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鼓励排污企业积极申请排污许可证并履行相应的责任。同时,排污企业按照要求向环保部门申请排污许可证,环保部门将对申请企业进行审核,评估其对水环境的潜在影响,确定排放标准和限值,并要求企业制定相应的排污治理措施。

其次,监测与检查。排污企业安装并使用在线监测设备,实时监测排放情况。同时,环保部门会定期检查和抽查,确保企业按照排污许可证要求规范运营,避免超标排放[6]。对违反排污许可证要求的企业,将依法处罚,如:罚款、停产整顿等,积极履行环保责任的企业,给予奖励和优惠政策,鼓励其进行环保投资和技术创新。

最后,信息公开与社会监督。建立排污许可证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布企业的排放数据和治理情况,接受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同时,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提供举报渠道,加大对违法排污行为的打击力度。

通过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可以强化对排污企业的监管和管理,确保企业按照规定排放污染物,减少对水环境的污染,有助于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质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结语:

关于水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需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制定科学可行的政策和法规,加大监管和执法力度;企业遵守环保法规和标准,积极采取清洁生产技术和措施;公众增强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保证水环境污染控制和治理效果,突出水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同时,水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不断探索和创新,通过提高清洁能源的利用比例,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多方面地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推动现代化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庞三余,邓浩.水环境治理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探讨[J].清洗世界,2022,38(12):90-92.

[2]白翠翠.地表水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清洗世界,2022,38(12):123-125.

[3]刘淑贤,刘斌延,陆晓鸿等.小流域水环境污染现状分析与生态化治理研究[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2,3(24):56-58.

[4]沈云.农村水环境污染控制及治理技术分析[J].清洗世界,2021,37(12):94-95.

[5]卜显泽.综合治理技术在水环境修复工程中的应用[J].智能城市,2021,7(24):114-115.

[6]王有家.水体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技术研究[J].环境与发展,2020,32(12):75-76.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