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不断恶化,不仅气候异常,而且灾害频发。全球气候异常主要体现在全球的气候变暖,有关专家表示气候变暖是由于过多的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所导致的。于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进程中,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被放到了首要位置,“低碳”也成为当前最为热门的新名词。
一、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和低碳建筑的必要性
低碳经济,是为缓解气候不利变化,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建立的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所应当有的表现。不仅是对世界环境的负责,也是对自身发展的负责。低碳经济,在某些发达国家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并且是今后必然的全球经济发展趋势。作为一个碳排放大国,中国能否抓住这次挑战和机遇,直接影响到全球的节能减排工作进程和中国以后在国际舞台上的声望和地位。令人欣喜的是,对此中国没有沉默,2009年8月12日,温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首次提出中国将培育低碳经济作为新的增长点,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建设以低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在此后召开的联合国气侯变化大会上,更是主动提出了“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到45%”的庄严承诺。
建筑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对气候变化有着重要影响。
有资料显示,发达国家建筑使用能耗占其全社会总能耗的30%至40%,我国的建筑使用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约28%,预计今后这一比例还将继续增加。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市场。全国房屋总面积已超过400亿平方米,今后我国每年还将新增建筑面积16亿—20亿平方米,到2020年新增建筑面积将达200多亿平方米。同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中国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从“衣、食”逐步向“住、行”方向升级,生活从生存型向舒适型转变,对建筑面积、建筑室内环境舒适度等居住条件的要求逐渐提高,导致建筑能耗持续上升,并将成为未来20年能耗和排放的主要增长点。如果推进建筑节能减排,将大大缓解我国节能减排的压力,有效保护环境,节约其它能源。
二、我国低碳建筑的发展现状
政府、房地产商和公众都开始了行动。政府方面从关注建设施工阶段节能向两端延伸,即涵盖土地获取、规划布局阶段的节能到建筑报废阶段的节能。目前,住房城乡建设部正在从新建筑节能监管、北方采暖地区改造、国家机关建筑和大中型建筑改造、可再生能源应用、推动新型材料应用五个方面展开建筑减排工作。房地产商方面,很多房地产企业和企业家在绿色建筑、节能环保等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他们赢得了市场和尊敬。这些企业和企业家们设立企业气候变化战略,在减少生产和商务活动中的碳足迹方面努力进行和尝试,尽力支持并参与气候变化减缓和适应活动,积极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
公众方面,在政府和社会媒体的引导下,低碳环保思想广泛传播,“低碳”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起居中的热门词汇,低碳环保建筑产品也在市场上受到了群众的广泛欢迎。
但是,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低碳建筑的发展也远远还不成熟,还存在许多问题。首先,国家政策的滞后及机制不健全均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低碳建筑的发展。目前我国低碳建筑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家有关发展低碳经济、低碳建筑的政策与机制尚处于构想和试点之中,政府也尚未制订发展低碳建筑相关政策,对建筑能耗大户的碳排放量也没有采取相应的强制性措施和统一的标准,亦缺少对低碳排放企业的激励性政策,节能减排工作多靠企业自觉。其次,对于很多开发企业而言,低碳目前或许还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没有投入应用,或者仅仅依靠低碳概念来炒作楼盘,真正意义上建成的低碳建筑还在少数。这和建设低碳建筑的困难性分不开,很多时候,企业难以在建材市场上购得低碳的建材,也缺乏先进技术的支撑,而传统的建造工艺使得很难从根本上造出低碳建筑,并且低碳建筑还会使开发企业的成本增加。再次,低碳建筑的概念尚未完全普及,社会各界对低碳建筑的认识和理解尚不够深入和全面,高喊低碳口号的同时,仍保持旧有高能耗、高排放的生产模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严重阻碍了低碳建筑在我国的推行。因此,我国的低碳建筑距离大规模推广和应用还有一定的距离。
三、我国低碳建筑的发展对策
(一)政府需建立健全相关政策与机制并提供相应发展条件
政府需加紧制定相应的政策与机制,加强在设计、招投标、建造、使用、拆除过程中的全方位建筑节能减排的监管。监管需要有一定的标准,但目前我国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国际上比较常用的为德国DGNB建筑全寿命周期碳排放计算方法,目前还没有其他更为科学、专业的计算方法,我国可以在此计算方法基础上加以改进,以符合我国建筑国情和方便与国际市场接轨。中国要建设和推广低碳建筑,还需要逐步建立自己的数据库,对各种不同建筑材料以及建筑设备等在生产过程中的能耗量做出全面统计和分析,同时进行标识和追踪,为企业建造方案的选择和政府监管提供依据。
(二)广泛采用钢结构建筑取代老式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
钢结构建筑以其自重轻、抗震性能好、灾后易修复、基础造价低、材料可回收和再生、节能、省地、节水等优点,被誉为21世纪的“绿色建筑”。钢结构住宅的造价与传统的混凝土结构基本相当,但使用面积可以多5%,并且使用的建筑材料的碳排放量差别很大。据武汉长丰赛博思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的分析计算表明,钢结构住宅,每平方米建筑的钢材使用量为100公斤—120公斤左右,使用的各种建筑材料的碳排放量为480公斤/平方米,而混凝土结构住宅的建筑材料碳排放为7406公斤/平方米。在房屋使用过程中,由于其采用节能设计,房子的保温节能效果好。在房子最终的拆除阶段,钢结构的拆除只需要较少的人力和动力,而且大量的材料可以循环利用。同时,钢结构住宅有利于住宅产业化,即通过工业化生产的方式建造住宅降低能耗。据统计,如果房地产行业住宅产业化的比例达到10%,每年减少的污水排放将相当于10个西湖水的总量,减少木材砍伐相当于9000公顷森林,节约用电相当于葛洲坝水电站一个月的发电量。然而,钢结构建筑在我国整个建筑行业中所占的比重还不到5%,而发达国家却已达到了50%以上。
(三)积极开发新技术并合理采用
国家应当积极吸取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但低碳经济的发展根本上离不开我国自主开发的支持。政府可以投入资金鼓励个人和社会团体开发绿色节能减排新材料、新技术,并提供补助和指导建材和建造企业进行应用。但绿色节能建筑并不一定要使用很多的高科技,也不等同于造价昂贵的建筑和低舒适度的建筑。风能发电、光伏发电等先进技术有些时候使用起来较为困难,节能减排效果也不一定好,企业应更多的根据施工场地的自然状况,尽量利用自然条件和相应较为简单合理的技术对建筑物进行建设与改造,如自然通风和保温隔热材料有时可以取代高能耗智能恒温系统,电器可采用目前开发的较为成熟的太阳能电器,使用地热泵和中水处理系统回收再利用等。这些技术较为简单,也便于应用,但节能减排效果却十分显著。
(四)培养适应低碳建筑发展的专业人才
低碳建筑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尤其是设计人才。建筑的具体形态和功能都在设计阶段形成,建筑设计的理念和表现方式直接影响到节能减排的效果。因此,必须在建筑设计方面就把好关。政府应积极引导各高校在建筑专业中融入能源、环保和生态课程,举办大型的环保建筑设计比赛,鼓励大胆畅想和发散思维,并在正式职业资格等的一系列考核中加入对考核者低碳环保方面素质的考核内容,从建筑源头上加深低碳环保的对建筑从业者的影响。随着低碳建筑逐步推广普及,今后建筑工程师必须成为能源专家、环保专家和生态专家的综合体。
(五)深入普及低碳理念,发挥各方积极作用
对公众进行宣传和教育,让他们能够更为深入地了解低碳的理念,具有低碳生活意识。自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降低能耗,缓解气体排放对全球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为低碳建筑发展做出贡献。鼓励专业化、商业化的能源服务公司参与低碳建筑管理,规范合同能源管理(EPC)服务模式,让业主尽量和专业化的能源服务公司合作,分享效益,不仅能够双赢,还能得到更好的环保效果。鼓励社会资金向低碳建筑等领域流动,为其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保护环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而低碳建筑的发展能够有效缓解我国的碳排放压力,为世界环境的改善作出贡献。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低碳建筑是未来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企业来说是一次重新洗牌的威胁,同样也是机会,对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也具有重大意义。要针对我国低碳建筑和低碳经济的发展状况,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生存环境,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中国房地产报.倡导建筑低碳,中国在行动[EB/OL].(2010-03-09)http://zhuhai.house.sina.com.cn/news/2010-03-09/12103917.html.
[2]仇保兴.转变发展模式,建设低碳城市[EB/OL].(2009-12-07)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09-12/07/content_19018551.htm.
[3]袁伟霞.推广钢结构住宅建筑[EB/OL].(2010-03-07)http://epaper.rmzxb.com.cn/2010/20100307/t20100307_307355.htm.
[4]仇保兴.紧凑度和多样性——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EB/OL].http://www.gx-info.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