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生的主要任务掌握书本的理论知识,努力提高考试成绩[1]。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学生需要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这是教师的主要任务。若想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那么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以此令他们形成出色的学科核心素养。体育学科是小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学科旨在促进学生强健体魄。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师不仅需要帮助学生增强体质,还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锻炼意识。不过,大多数小学体育教师只注重讲解基本的运动技能,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品行、锻炼意识等内容。这样的话,学生显然无法顺利形成体育核心素养,从而影响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教师需要明确体育核心素养在课堂的重要性,并且精准把握其中的核心内容,以此改变小学体育课堂的教学现状,最终促进学生形成出色的核心素养。
2 促进小学生形成体育核心素养的意义
2.1 小学体育课堂的教学现状
受到传统应试教育以及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所以小学体育教师往往会采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展开教学,也就是“讲解示范、集体练习”的形式。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无法有效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并且会严重抑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同时,小学体育教师主要是以基本的体育技术作为教学内容,从而导致课堂氛围变得比较沉闷,学生自然无法产生较高的学习积极性。综上所述,“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是当今小学体育课堂普遍存在的情况,这些都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
2.2 体育核心素养的概念及其渗透意义
体育核心素养可以分为以下三个维度:体育精神、运动实践以及健康促进[2]。这三个维度又可以细分为六个要素,其中,体育精神包括体育情感及体育品格、运动实践包括运动能力及运动习惯、健康促进包括健康知识及健康行为。体育核心素养不仅包括运动技能等方面的文化教育,同时还包括体育品格、健康行为等方面的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体育核心素养,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丰富的健康知识,并且还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运动习惯,进而形成终身体育意识,这正是“体育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的一大任务。综上所述,体育核心素养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不仅包括了基本的文化教育,还涉及到道德品格方面的教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形成体育核心素养,可以帮助他们全面发展。
3 促进小学生形成体育核心素养的方法
3.1 激发学生兴趣,培养锻炼意识
学生能否形成出色的体育核心素养,与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很大关系。如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那么教学活动自然会受到影响,他们便无法顺利形成核心素养。“兴趣”是推动学生进步、学习的内在源泉,所以教师要时刻谨记“激趣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合适的方式,让学生去体会体育运动的魅力。这样的话,学生才会对体育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产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
例如在练习三级跳技巧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播放“三级跳比赛”的录像视频,同时还可以向他们介绍董斌等知名中国三级跳运动员的事迹。随后,教师便可以向学生介绍三级跳的技巧。三级跳包括助跑、第一跳等五个环节,涉及到多种动作。为了可以向学生直观地展现三级跳各个环节的技术动作,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工具辅助教学,这样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正式练习三级跳技巧的时候,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练习情境以及练习方法,避免训练氛围变沉闷。通过练习以及实践三级跳运动,可以让学生体会体育运动的乐趣,进而令他们形成积极锻炼的意识。
3.2 丰富训练内容,提升运动能力
“运动能力”是体育核心素养六要素中的一部分,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运动能力的培养[3]。然而,现实的小学体育课堂存在“教学模式单一”的情况,课堂气氛相对沉闷、无趣。这样的话,学生很难自觉、主动融入体育课堂中的训练活动,最终导致学生无法顺利形成并且提升其自身的运动能力。若想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丰富训练内容,避免课堂氛围变沉闷。这样的话,学生才会主动配合教师的工作,他们的各项运动能力才能得到锻炼。总而言之,小学体育教师不能拘泥于某种训练形式或内容,而且要去设计丰富有趣的训练内容。
在教学“足球直线运球技术”时,教师先向学生讲解脚内侧运球、脚底停球的技巧。在此之间,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其中的要点。结束基本的教学任务之后,教师便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练习。首先,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折返跑运球训练”,以此帮助他们可以熟悉掌握所学技术。当学生对“折返跑运球训练”有些厌烦之后,教师便可以改变训练形式,例如组织学生进行“胯下传球游戏”,该游戏可以同时锻炼学生的脚底停球技术以及脚内侧运球技术。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与学生交流,以此共同设计有趣的训练活动。在课堂中设计不同的训练内容,可以有效推动学生加入体育活动,以此令他们的运动能力得到锻炼。
3.3 注重自主活动,培养良好行为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是渗透体育核心素养的一大目的[4]。若想有效促进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那么教师首先需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以及运动习惯。大多数小学体育教师都会要求学生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完成训练任务,这必然会严重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教学活动的推进。学生并不是依附于教师的存在,而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主体,所以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搭建合适的自主学习平台,以此促进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及运动习惯。
在教学“篮球过人技术”时,教师首先利用一部分时间向学生讲解体前变向过人、交叉运球等篮球技术。讲解完基本的篮球技术之后,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练习。由于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及篮球基础各不相同,所以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进行自主练习。在自主练习活动中,教师要仔细观察学生的练习成果,并且对他们进行指导、点评。对于始终无法掌握交叉运球等技术的学生,教师要使用“相信自己、不要放弃”等语言与其交流,以此帮助他们建立信心。通过组织自主练习活动,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形成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良好行为。
3.4 立足体育规则,建立优良品德
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师不仅需要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形成强壮的体魄,而且还要促进学生形成优良的体育品德。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品德教育”,这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若想有效促进学生形成优良的体育品德,那么教师要立足于体育规则展开教学,以此令学生明确规则的重要性,最终令他们逐步产生并且形成优良的体育品德。
例如在组织学生进行篮球比赛时,教师首先向学生讲解篮球比赛的主要规则,并且提出以下规定“如果谁在比赛过程中不遵守规则,那么将被马上罚下场,并且受到一定的处罚。”正式比赛之后,教师还要在一旁不断提醒学生“遵守规则、尊重对手;与队友多配合;不准破坏比赛秩序”,以此令学生形成“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体育精神。结束比赛之后,教师还要及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对于不遵守规则的学生,教师要给予批评;对于尊重对手、遵守比赛规则的学生,教师则是要进行表扬。借此方式,可以令学生养成遵守比赛规则的习惯,同时可以帮助他们增强合作竞争的意识,这是形成优良体育品德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高慧敏.小学体育课堂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探究[J].文理导航(下旬),2019,(02):80+83.
[2]刘军.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J].田径,2019,(01):67-68.
[3]乔国祥.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新”理念[J].新课程导学,2020,(S2):47+49.
[4]廖海燕.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0,(30):179-180+183.
作者信息:肖可平,男,1991.04.12,汉族,重庆垫江人,大学本科,一级教师,重庆市高新区康居西城小学校,研究方向: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