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家国情怀的渗透是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地理学科也是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要渠道。高中阶段是学生养成正确“三观”的关键时期,不论身在何处都要心系国家,这是当下中国公民必备的品质。然而,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依然存在重理论、轻情感的问题。地理课堂是学生认识家乡、国家,乃至世界的天然窗口,高中地理学科诸多知识内容皆蕴含着家国情怀的教育元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家国认同感和责任感。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的特点
(一)鲜明的区域性
高中地理包含了我国的人口分布和自然环境。家国情怀中的“家”具有一定的区域性。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区域特色鲜明,而地理学科具有较强的人文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清楚地了解本土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在学习国家地理知识的同时感受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显著的情境性
高中地理展示出了丰富的情境特征。教师要从教材入手,挖掘教材中的丰富内容,结合学情进行课堂设计。教师要结合当地的乡土资源创建教学情境,反映区域的自然环境与风土人情,并结合地图和其他教学素材促进学生的地理学习,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增进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充分的实践性
高中地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师要在课堂和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尤其可以通过个体行为来表现。教师要以丰富学生的地理认知、增强地理实践能力为目的,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鼓励他们从书本中走出来,充分考察、认知自己的家乡,在实践中了解地理现象,收集信息,了解家乡的发展情况。
二、将家国情怀融入高中地理课堂的尝试
(一)情境切入,溶“盐”于“汤”
对家国的知识基础和理性认识,是家国情感和家国行为的前提条件。情境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具有情境性、真实性等特征,情境是学习发生的必要条件。家国情怀教育是一种价值观教育,属于主观精神层面,而学生接收到的地理知识属于客观理论层面,因此,通过地理知识传授,进行家国情怀培养应当是润物无声、潜移默化、溶盐于汤式的,必须采用适当的地理表达方式,而非教师“一厢情愿”地灌输与说教。以情境切入,学生与情境发生交互并达到“共情”“共鸣”,能够获得实实在在的感受和体会、触发内心情感、增强情感体验。因此,地理教师可借助日常生活观察、新闻资讯、影视、文献、地图集、地图网站等资源并挖掘、创设合适的地理情境,进而开展关于乡情国情的知识教学。如在讲解工业区位因素时,可选取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案例,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分别扮演政府人员、工厂负责人、工人、工厂附近的居民,探讨在某处建设工厂时各自考虑的因素;或者通过开展辩论赛的方式,探讨是否适合在某地建设工厂,并通过文字、图表、视频等资料包创设情境,向学生渗透改革开放的必然性、开放至今的发展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实意义,使学生能够从过去、现在、未来的完整时间尺度上始终坚定地走“中国道路”。这样的真实情境之下的教学,相较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学生对地理事物可见可评,不仅能更牢固地掌握知识,还能深刻体会社会中不同角色所关注的不同社会问题,有助于培养其关注区域发展的主人翁意识。
(二)时空综合,尺度切换
依托地理学的尺度思想,地理教师可将家乡、国家、世界的空间尺度和历史、当下、未来的时间尺度进行结合、切换、对比,当学生感知到区域与区域之间的、过去与当前的巨大差异时,内心则会获得强烈的情感体验与冲击,继而迸发出依恋感、自豪感、归属感、责任感、使命感等情感,最终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空间视域和时间背景下,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与责任担当。如在讲授“交通”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先提供“我国青藏铁路的修建所攻克的三大世界难题”这一小尺度案例,接着再展示全国尺度下我国铁路的客运、货运的运营里程的相关数据,继续展示“我国高铁技术、磁悬浮列车技术世界领先”以及我国“高铁外交”的相关新闻报道;除此之外,教师可联系“唐宋京杭大运河的鼎盛”“近代积贫积弱的中国第一条铁路由列强修建”的历史知识、“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这一历史人物、当前中国“高铁飞驰、公路成网、巨轮远航、飞机翱翔、天堑变通途”等内容。如此,学生能强烈地感知到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巨大成就和世界舞台上的中国作为。
(三)运用信息技术,更新教学手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已成为教学的必要手段。在爱国主义教育中仅靠教师讲解无法真正唤醒、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通过播放视频、音乐等,深化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例如,在中国地理板块教学中,受限于多方面因素,学生对不同区域的特征认知并不明确,而使用《航拍中国》《地理中国》等纪录片,可以将不同省份和地区具有鲜明特征的内容呈现给学生,其中优良精美的画面、热血沸腾的音乐,更能加深学生的认知,让学生从地理视角感受不一样的中国美,从而进一步增强国家自豪感。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着力点之一,从黑板到课件再到希沃白板等教学工具的变化,从单一教材、地理图册到与学科相关的微信公众号、抖音短视频等学习资源的丰富,学生在感受学习发生的同时,也能切身体验国家对教育的重视、感叹国家科技的进步。
(四)开辟研学课堂,拓展培育路径
研学旅行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带着知识走出课堂,在实践中探索。地理研学旅行让学生在“学”“思”“行”过程中不断提升能力,并获得最直观的心理感受。利用地理研学培养爱国主义可以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开展以红色为主题的研学旅行,红色主题的研学可以营造更强烈的爱国氛围,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通过比较感知过去的不易,感叹如今国家的繁荣。第二种则是可以利用随处可见的地理现象,延伸其爱国教育内涵。该方式虽不及有主题的研学旅行所带来的感受强烈、郑重,但是其优势在于能让学生在不经意间获得思考。以研学课堂培养爱国主义利用了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符合教学改革要求,又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更为直接的情感熏陶。
结语
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仅要关注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更要关注学生内在精神品质的培育,引导学生形成对家乡、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世界意识和国际视野。让积极的情感成为学生成长的内驱力,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终身受益。家国情怀的培养可以丰富学生的内心情感,培育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离不开学校和社会等各个层面的支持,学校要重视教师的教学素质和教学观念,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要建立相应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阮秋源,陈亮,梁美盈.基于地理课堂演讲的家国情怀培养路径探讨——以人教版教材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2(21):54-57.
[2]朱春艳.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路径思考[J].高考,2022(30):164-166.
[3]王一新.基于家国情怀素养培育的地方资源运用探析[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7(18):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