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工程是一门涉及森林资源管理、保护、利用的综合性学科和技术体系,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与实施措施。营造林是指通过人工手段对森林资源进行培育和管理,恢复、扩大、改善森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的一系列活动,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优化。通过研究这些问题,可以提高营造林质量,增强森林的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推动我国林业工程的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一、影响林业工程中营造林质量的因素
(一)规划设计和验收工作不规范
项目在规划设计阶段忽视了必要的前期研究和论证,导致树种选择不当、植被布局不合理。例如,在水分充足的地区种植耐旱树种或在贫瘠土壤中种植需肥量大的树种,这不仅造成树木的低成活率,还可能引发生态失衡。植被布局的不合理,如未能有效规划防护林带或风障林带,进一步降低了森林的生态功能和防护效益。此外,对地形地貌的考虑不足,尤其是在坡地和山地等复杂地形下,容易导致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稳定性。这样的规划设计缺陷在实施过程中难以纠正,最终影响了整个营造林项目的质量和效益[1]。在实际操作中,验收标准和程序的缺失或不明确,使质量评估流于形式。许多验收工作只注重表面现象,如简单统计植被的成活率,而忽视了对植被健康状况和生态功能的综合评估。这种单一的评价指标容易掩盖实际存在的问题,使一些不合格的项目被错误地判定为合格。同时,验收过程中常出现人为干预和数据造假,为了应对上级检查或争取后续资金,一些地方可能通过突击补植等手段掩盖问题,导致验收结果失真。缺乏真实可靠的验收数据,后续的管理措施无法有针对性地实施,导致营造林质量逐步下降。
(二)营造林监管维护工作不到位
缺乏定期的监测和巡查,导致林地内病虫害、野生动物破坏和非法砍伐等问题无法及时发现和处理。例如,一些地方在造林后没有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导致树木感染病害后无法得到及时救治,严重影响了树木的生长和成活率。同时,由于缺乏严格的监督机制,非法采伐和侵占林地的现象屡禁不止,进一步破坏了营造林的生态环境和资源储备。监管的缺位使得许多问题在萌芽状态得不到解决,最终积重难返,影响了整个营造林项目的质量和生态效益[2]。由于技术培训和指导不到位,基层工作人员往往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抚育过程中容易出现操作失误。例如,在林木的修剪、施肥和灌溉等过程中,如果没有科学的指导,可能会出现过度修剪、施肥过量或不合理灌溉等问题,反而会抑制树木的正常生长。技术指导的缺乏还体现在对新技术和新方法的推广和应用不足上。现代林业管理中,很多先进的技术如遥感监测、精准施肥和智能灌溉等,都能够显著提高营造林的管理效率和效果,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技术培训和支持,基层工作人员难以掌握和应用这些新技术,导致营造林维护工作依然停留在传统的、粗放的管理模式上,难以适应现代林业发展的需求[3]。
二、林业工程中提高营造林质量的策略
(一)制定有效的营造林规划设计和验收方案
有效的规划设计方案需基于全面的生态调查和科学的分析,生态调查应涵盖土壤类型、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水文特征及生物多样性等因素。这样的多维度调查为规划设计提供了详实的数据支持,有助于科学选定适宜的树种和合理的种植布局。土壤类型和气候条件直接影响树种的生长适应性,通过分析这些因素,可以避免树种选择不当带来的成活率低问题。地形地貌和水文特征的分析可以指导防护林带和水土保持措施的设计,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此外,生物多样性的调查能够帮助设计多样化的植被结构,提升森林的生态稳定性和抗逆性[4]。在验收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建立多层次、多维度的验收标准和严格的验收程序至关重要。验收标准应涵盖树木成活率、植被覆盖度、树种多样性、土壤改良效果及生态功能恢复等多项指标。这样全面的验收标准能够全面反映营造林的实际质量和生态效益。严格的验收程序包括现场实地检查、数据采集和分析、第三方独立评估等环节,确保验收过程的公正性和科学性。实地检查和数据采集可以直观了解植被的生长状况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情况,通过科学的数据分析,可以发现潜在的问题和不足。第三方独立评估则能增加验收结果的客观性和权威性,避免主观偏见和人为干扰。验收过程中,采用现代技术手段,如遥感监测和无人机巡查等,可以提高验收的效率和精准度,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5]。
(二)强化营造林监管维护工作
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如遥感技术、无人机巡检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可以实时监测林地的变化情况。这些技术能够准确采集和分析数据,对森林健康状况进行动态监测,并迅速发现病虫害、非法砍伐等问题。同时,构建数据平台,整合多种监测数据,实现信息共享和及时更新,为管理者提供全面的决策支持。配备专业的监测和维护人员,并进行定期培训,使他们掌握最新的技术和管理方法,确保监测和维护工作能够科学、高效地进行。通过定期的巡查和专项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防止问题的积累和扩大[6]。完善林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级监管机构的职责和权限,加大对非法活动的处罚力度,形成强有力的震慑作用。建立健全监督机制,鼓励公众和社会组织参与监督,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管理模式。设立举报平台,方便公众对违法行为进行举报,并对举报有功者给予奖励,增强社会监督的积极性。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执法检查,对发现的问题迅速处理,并公开处理结果,增强执法的透明度和公信力。通过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环保意识,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林业保护的良好氛围。
结束语:
通过对影响林业工程中营造林质量的因素进行详细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科学有效的规划设计是营造林成功的基础,验收工作的规范性则是质量保障的重要环节,应加强营造林的规划设计和验收工作,确保其科学性和有效性;监管维护工作是营造林质量管理的关键,应完善营造林项目的监管维护机制,加强监测管理和补偿措施,确保林木的健康生长;病虫害是影响营造林质量的重要因素,建立健全的病虫害预防监测系统,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保护林木健康。
参考文献:
[1]张维建.提高林业工程中现代营造林质量的实践研究[J].农村科学实验,2023(5):133-135.
[2]郑文龙 . 林业工程中营造林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J]. 农家参谋,2022(5):141-143
[3]李治燚.林业工程中营造林质量的影响因素及营林质量提升措施[J].吉林蔬菜,2023(1):160-161.
[4]连成.林业工程中营造林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探讨[J].城市情报,2023(19):184-186.
[5]胡可锐,曾常金,孔庆红.提高林业工程建设中现代营造林质量的实践研究[J].农家科技,2023(21):76-78.
[6]周圣凯.试析林业工程中营造林质量的影响因素及优化策略[J].农村科学实验,2022(3):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