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科普传播体系构建历程及其特征
科学传播的重要特征在于开放性和社会化,从而将科学传播转化为人人都能参与的文化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网络科学传播系统经历了三个阶段:传统科普阶段、公众理解科学阶段和公众参与科学阶段。三个时期没有严格区分,但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的主导方式。
科普传播主体、大众媒介与受众的割裂和分离
传统的大众科学阶段始于工业革命时期。这个阶段科普不局限于学科,科普形式较为统一,但也比较单调。主要体现在科学家撰写的科普小说、日报、杂志等。20世纪60年代初期,一位英国科学家,查尔斯(Charles Percy Snow)提出了“缺失模式”,这意味着科学和人文之间存在“缺乏理解的鸿沟”,导致公众对科学的“无知”。因此,有必要借助某些形式的媒体向公众传播科学。通过大众媒介将科学信息传播给公众,需要对科学知识进行“加工”和“重塑”,以弱化其专业性,使其更易于被公众理解。然而,科学家不同意大众媒体参与科学传播的能力,这种能力导致科学家、大众媒体和公众的区别和孤立。科学和公众之间总是有一种无形的疏离感。
网络化、社会化与“科学—媒介—公众”关系的初步确立
20世纪80年代中期,英国皇家学会(British Royal Society)发表的《公众对科学的理解》重要理论指出,公众研究已经达到了“公众对科学的理解”的阶段。研究人员已经开始以低调的“对话”方式与公众接触,旨在整合交流的色彩,“在民主社会中,科学被迫在外部舆论研究的压力下找到整合自身身份的方法。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公众可以独立选择科学,甚至怀疑科学论断。因此,科学传播的重要性已经从“让公众接触科学”转变为“让公众理解科学”,网络化、社会化的“科学媒体公共关系”已经建立起来了。
移动新媒体转向与“科学—媒介—公众”关系的深化
新的移动媒体将突破传统限制,利用互联网工作,为“科学家与公众相遇”不断创造各种机会,并对科学传播给予了一个更为新颖的定义:通过研究传播开展的科学推广活动应与互联网传播并重,讨论科学的内容及其精神、文化和社会现实意义,形成平衡、稳定的多活动传播过程。”这种“参与机制”中的“互动”已成为当今时代科学传播的关键词。双向混合使科学的生产和传播民主化。科学不再是科学家和专家的讨论,公众广泛参与科学议题的讨论和定义不仅是对研究传播分类的更新,也是科学传播克服无知,最终实现目标的“示范”。回顾科学传播的层次,这实际上也是科学传播最终目标的“示范与解读”。为了深化“科学-媒体-公众”关系,建立了科学大众化传播系统网络,使得科学传播与时俱进。
二、网络科普传播体系的机制构建
作为一个社会化、网络化系统,科普传播体系具有内在的运行机制,包括内部动力机制、外部动力机制和反馈调节机制。
内部动力机制
科普知识传播系统的网络需要建立在信息选择之上,而信息选择的可靠性,就是这个科普网络地基牢固稳定重要条件,这在新的移动媒体环境中显得尤为重要。在互联网科普的早期阶段,负责进行科普的主要网络的科学普及率较低,活跃于这种网站之中的大多数网民是具有较高科学素养的专业研究人员。另外,基于门户网站的科学普及传播载体的信息选择机制也相对简单,筛选程度有限,传播广度有限。移动和个人自媒体媒体产生发展后,在线科普主题和受众逐渐呈现多样化、匿名化和商业化的特点,这样一来,科普工作的准确与权威受到挑战,科普垃圾信息的传播泛滥会使得伪科学的传播变得肆无忌惮,对于现实的挑战不断加大。当前的科普工作不能够只局限于专业传播和海量科普信息的处理与筛选,更需要仔细进行监控,同时优化网络的流行科学环境,净化不利信息。在选择大众科学资源时,社会和公众会考虑或关注个人需求和偏好,换言之,选择性是大众科学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必然方向,这就要求科普传播的主题要全方位,最大限度地发挥科普传播的影响。根据自组织理论,大众科学传播系统的互动机制以及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使得大众化的科学传播系统稳定有序。科普网络的传播方式主要是“自上而下”和“扁平化辐射”,进入移动新媒体阶段后,网络科普体系内外部的要素逐渐增加,两者之间相互关系也越来越复杂,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就需要科学处理科普传播主体、受众以及传播渠道的关系,再引入外部因素,从而促进自我组织机制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创造外部因素,如科学普及政策和资本投资,以维持网络科学普及系统的长期稳定。
外部动力机制
大众科学传播的外部机制主要是指公众科学传播系统与外部系统涉及类型、性质、层次等要素之间有机关联的机制。首先,科普传播系统的空间机制主要体现在科普传播活动的时间、传播的速度、传播的影响、科普的范围等方面,这与系统的所有结构要素和外部环境的所有方面密切相关。现今时代,由于互联网的优势,网络通过时间和空间限制打破了长期流行的科学交流方式。信息主体可以“随时”通过大众科学信息进行更新、存储和传播,受众可以“随时”使用、了解他们感兴趣的大众科学信息。参与者可以“随时随地”参加热门的研究活动,这是非常灵活的。
第二,科学传播系统有自己的专门机制。首先,不同的主题有不同的要求和目标,这取决于它们各自的兴趣和价值取向。不同的传播主题有不同的流行科学目标。在其早期阶段,即在传统的科普网络中,其科普网站大多由政府、科学协会、网站等支持,其中大部分是公益网站。因此,科学推广原则上是在某一领域或学科中推广科学知识;随着移动时代的到来以及不同媒体、企业和个人的参与,科学推广的目标已经变成了在线大众科学的推广,这反映了科学推广的两个阶段的不同传播方式。流行的科学传播系统有一个操作系统,独特的开放性和互联网互动允许它与其他社会元素进行沟通。这种功能性外部机制被强调为一种监管功能,即一种相互补充和帮助的信息交换系统。如科普传播效果好,可以吸引热爱科普工作的人加入科普事业,创造和促进优质科普资源的开发利用,优秀的公共工作可以不断吸引新的话题和群体。外部机制的强度取决于相关外部因素对科学传播的影响。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关注具有强大社会影响的因素,这些因素也是促进科学的网络的核心。
反馈调节机制
反馈机制是科普传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反馈是实现协调控制的重要手段。在实践中,如果科学信息不能满足公众的需求,公众获取科学信息的积极性就会降低。这些信息“无关紧要”甚至“被忽略”。如果传播策略不能及时调整,就会被公众和市场所抛弃。从宏观上看,如果反馈线路受阻,将影响主流媒体执行国家政策,国家无法及时掌握科学的实际情况,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效率将下降,,使科普工作陷入困境。微观上,各级科普网站都有自己的反馈机制。例如,在中国传统网络技术博览会期间,有一个专门的沟通和反馈部门。然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公众可以随时随地对科普内容发表意见,网站建设中的反馈机制往往是不对称的。看得见的与反馈机制相比,科普网络传播系统的组织机制更为抽象。网络时代,政府、学术机构、科技协会、媒体、科技爱好者等科普活动的主体不断扩大。首先,科学传播需要国家宏观调控。当一些虚假的宗教理论、迷信甚至扭曲严重影响国家和公众利益时,政府必须通过法律法规加以规范。第二,组织科学社团参与科普。例如,2003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动员了大量科学家参与指导工作,以避免SARS引起的社会恐慌。三是出版主体和受众自身的调整。媒体必须根据公众的态度及时改变,公众将决定是否改变媒体。
三、网络科普传播体系构建的社会效应考察
(一)扩大科普传播覆盖面
大众科学信息涵盖传统媒体覆盖的领域。例如,在电视上播放的流行科学视频、电影和卡通,他们也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自己的资源,并可以下载和存储。随着科普资源在朋友圈中的流动,它们传播得更快,无疑扩大了大众科学的受众范围。随着大型网站、应用程序、在线社区和自媒体平台逐渐流行,基于互联网的大众科学可以轻松覆盖传统媒体无法“触及”的领域,并推动网络科普的逐步普及。
加快科普传播速度与效率
科学本身的复杂性使得描述科学“内涵”与释义成为一个复杂的工作,如何促进科学转化为,“以人为本”的社会化资源,成为当前科普工作的主要焦点。各种信息技术与科普工作的结合,大众科学传播的效果和影响显著提高,公众接受科学知识的热情提高。如“AR”和“VR”技术的应用,充分验证了其对科普领域传播的影响。信息技术将实现更多的科学推广的表现形式,这将进一步提升科学普及的速度和效果。
(三)提高公众知识水平和科学素养
大众科学科普的目标是提高公众综合科学素质,包括理解基本科学技术知识和掌握科学方法。不过在实践过程中,科普的科技人员缺乏对科学本质和其他属性的整体思考,无视科学技术人文内涵、社会属性和精神意义等。科学大众化的普及没有科学合理的定位,使得科学家和公众将科学知识等同于科学教育,从而忽视了新媒体的其他科学推广功能,公众科学传播正逐渐摆脱客观物质层面的束缚,开始在文化和精神层面上干扰大众科学传播活动,简言之,科普不仅要让公众了解科学知识,还要注重塑造公众的科学素养、科学精神和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四)促进科普资源共建共享
在手机媒体的新阶段,内容资源的建设主要是科普体系的建设。科普作品具有不同的特点,在技术、内容和形式上都是独立的。但在实践中,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公众的具体需要和偏好,采取适当的方法、手段和技术载体。2008年初,中国启动了“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旨在在科普资源、科普活动资源、科普服务、科普服务等领域,构建覆盖科普、广播电视、科普资源物流网络体系的项目,科普展览、互联网和科普资源可以快速方便地访问基层、传播机构和公众。
结束语:
随着技术、理念提升以及社会投入不断增加,我国互联网科普取得了长足进步,多元主体、多种渠道、多方协作的社会化科普工作新机制正在形成,但也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深层次问题。因此,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积极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全面推进工作机制和模式创新,实现新时期科普传播体系的新目标,既是我国科普事业面临的重大挑战,也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参考文献:
[1]孙梦迪,施威.网络科普传播体系机制构建与效应考察[J].中国集体经济,2019(02):95-96.
作者简介:李丹(1985.01),女,壮族,广西武鸣,硕士研究生,广西科技馆办公室主管,科普教育与传播研究,中级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