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是我国教育体系中必不可少的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坚毅、勇敢的精神品质有着积极意义。新课改背景下,体育教学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人们逐渐意识到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在当今社会更有发展空间,因此,对于学校教育的要求不仅仅是知识传授,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也更加关注。在这样的环境下,高中体育教学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分析长期积累的不良教学状况,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模式,将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落实到位。
一、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目前,高中体育教学活动中的问题还是比较多的,这里简述几个比较典型和普遍的问题。首先,由于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教师过分看重成绩和升学率,数理化、语文、英语等科目被认为是主要课程,体育课对高考成绩影响不大,导致长期被忽视,体育课流于形式,教师只带领学生跑跑步,简单讲解一些运动知识就让学生自由活动,有时体育课还会被其他科目占用,起不到锻炼学生身体的作用。其次,教师的不关注,直接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缺乏正面认识,认为体育课就是活动课,可以不受教室、课堂的约束,做自己想做的事。学生会把其他科目的课本带到体育课上来,有的学生找借口在教室里做作业,不出席室外体育课[1]。最后,教师的授课方式老旧,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简单地讲解、示范、训练,方式单一,不能很好地传达体育精神,无法从思想意识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育教学全无意义。此外,学校的硬件体育设施不足、陈旧,无法保证体育教学的良好进行,不能满足学生体育锻炼的需求,也是影响体育教学正常发挥的重要因素。
二、新课改下高中体育教学的优化路径
(一)更新教学理念,增加课堂趣味性。新课改下的高中体育教学要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对体育课进行调整和优化。教师要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对课程内容作相应改革和创新,不必拘泥于教材,要把体育课当成一门学科去钻研。体育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尝试将体育的精神、理念以及技能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达到增强体质,锤炼精神品质的目的。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及特长所在,从学生角度安排课程内容,调动学生积极性,尽可能多地让学生都能参与进来[2]。比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当前热点,教学生做健美操,用优美的体操动作吸引学生参与,同时讲述技术要领,让学生的动作更加标准、美观,心情愉悦。学会之后可以作为每节课的热身活动,从课堂最开始就把学生的体育热情调动起来,学生的体型和身体素质也能同时得到很好的锻炼。
(二)重视过程评价,丰富教学方式。高中体育教师应转变注重结果,忽略过程及方法的评价模式,不应只看重目前的成绩,而要把目光放长远,考虑到体育对学生的深远影响,发挥鼓励作用,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从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体育教学方式,教师应善加利用。体育教学活动并非全部在户外进行,由于天气和教学内容等因素,有部分课程是需要在教室或体育馆内进行。这种课程学生的运动范围有限,主要是接受体育知识的传授,教师应像其他科目教师一样从教学方法上加以改进,以便落实教学内容[3]。例如,在进行篮球运动讲解时,不是只简单练习传球、投篮,还需了解篮球相关的背景知识。教师可利用多媒体,配合视频、图片,为学生展示篮球的概念、起源、发展等,使学生对篮球有比较全面的了解。然后运用三维模拟技术建设虚拟篮球场,讲解场地规则、配套设施等,进一步讲解运动方式和规则,让学生对篮球运动有更为直观、立体的认识。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播放篮球明星的经典动作,让学生可以模仿练习。最后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进行训练,教师再从旁指导、矫正,让学生通过实践,熟练技术要领,加强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同时感受体育内涵,发现自身特长。
(三)完善体育设施,优化体育教学环境。体育教学的改革除了需要教师的努力,还需要学校的整体配合。学校需合理计划教学资金,更新、购买一些更符合时代要求的硬件体育设施及器械,如标准篮球场、塑胶跑道、各种球类等,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训练环境,保证运动安全及动作、技术的标准。
总结: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体育教学需更新教育理念,充分以学生为主体,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模式,加强学生体育活动和训练的参与程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体育精神,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教师也应提高自身业务能力,给学生好的示范,结合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海宏.高中体育新课改教学问题及策略的研究[J].体育风尚,2020(02):148.
[2]魏向东.新课改下高中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8(08):139.
[3]郑振海.试论新课改下高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高考,2017(3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