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污染场地环境土壤问题的现状
污染场地是在经过环境调查和污染风险评估之后,确认污染危害程度超过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所能够承载的风险水平的场地。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时代背景下,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退二进三”“退城进园”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大批污染超标的企业被迫搬迁、停业改造,甚至关闭停产,导致城市以及周边地区出现了污染场地遗留、遗弃的问题。比较典型的污染场地案例包含上海世博园污染场地、甘肃省兰州市地下水苯污染场地、西北某铬渣污染场地等。纵观我国整体土壤环境状况,部分区域土壤污染严重,污染物质甚至影响了耕地土壤环境,加上各种工业废弃地处理不合理,导致土壤环境状况不容乐观。为此,国家生态环境部党组召开工作会议,在大力推行环境保护政策中,采取一系列措施,将思想与行动统一起来,结合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贯彻落实,规范引导,并通过环境监测技术手段,寻找适合的监测点位,加强对数据的分析,以自动化、智能化功能提高对环境监测与数据把控的精准性。
2布点原则
2.1 点面结合原则
要根据前期土壤调查的结果安排布点的位置,做到由点及线、及面,确保布点的全面覆盖,提升采样的准确性。
2.2 分区布点原则
在整个污染场地当中,会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调查人员要根据污染程度的不同划分重点区域和其他区域。在布点时,根据不同区域的等级划分,精准的计算出区域内的平均污染值、污染面积,从而科学调整不同区域的布点密度,重点布设污染程度更高的区域点位。
2.3 集约与经济适用的原则
一般进行土壤调查的污染场地面积都比较大的,要实现全面细致的调查需要耗费相应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因此在进行布点时,要秉持集约与经济适用的原则。要结合污染场地现有的资源分布状况,从距离、现场设施等多个角度考虑进行点位布设,对于面积较大、地势不平坦的地区采取蛇形布点法,尽可能实现采样成本效益的最大化。与此同时,如果污染场地的点位布设密度有限,则可以采取现场快速检测、感官与经验判断等的方法来进行点位的调整,对于反馈监测的无污染区可以取消布点,根据场地功能只进行重点区域布设,通过对布点密度的合理调整提升土壤调查工作的经济性。
3 污染场地环境调查的土壤监测点位布点、采样方法
3.1系统布点法
与其他专业判断布点法、分区布点法等方式相比,系统布点法更便于操作,而且可以大范围进行环境监测,特别是在土壤环境原始状态遭到破坏、污染特征不明确等情况下十分适用。但需要注意几点问题:在具体应用过程中,相关监测单位工作人员应立足于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网格面积、污染分布情况等要素进行合理划分,以确保网格布设的合理性。如耕地采用8km×8km网格、林地和草地采用16km×16km网格,未利用地采用40km×40m网格。另外,网格式布设形状以多边形为主,如三角形、菱形、长方形和梯形等。
3.2分区布点法
分区布点法是环境污染监测工作中采样布点方法之一。将一个城市或者某一区域按照其功能划分为不同区域,通常情况,按照功能分类,可以划分为生产区、生活区和办公区。生产区主要以生产工艺为主,包含产品仓库、道路运输和地下管线等。生活区包含宿舍、食堂等。办公区包含绿化用地、办公楼等。进行不同功能区划分时,根据每个功能分区的面积以及污染特征进行点位布设,多数采样点布设在重点区域,如污染行业企业、工业园区、采矿区和居民区等,其他区域按照实际需要和可能设点,并设置1~2个对照点,这种方法适用于污染分布不均匀、获得污染分布情况的场地,尤其是功能单元有着明显区别的地区。而一些面积较小且区域功能相似的单元,为了提高监测点位的布设效率,可以通过合作监测方式,统一管理。
3.3专业判断布点法
专业判断布点法适用于潜在污染明确或者生产生活设施比较明确的场地,污染场地土壤环境监测点位的布设,一般选择专业判断布点法居多,在布设之前,需要先通过人工进入现场环境进行实地勘察,并与现场工作人员进行信息交互,通过访谈方式,掌握当前污染场地的实际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并根据现场勘察及与人员交流中获得的信息,再通过资料收集和整合方式,汇总区域场地的相关污染特征及具体信息,在此基础上,根据环境保护专业的经验判断,评测该场地中土壤污染区域范围,并在范围内进行布设监测点。
3.4 采样方法
针对污染场地土壤调查的采样工作,其流程如下:一到达采样现场后,再次进行点位确认,确保采样点位置准确无误。 二准备好相应的采样仪器及工具。 一般来说,现场采样主要包括土壤采样和地下水采样两项,土壤采样的工具主要是铁铲木铲等,地下水采样则需要使用到贝勒管等工具。三是样品保存,土壤样品一般保存在塑封袋、布袋或者玻璃瓶中,而水质样品则需要存放在塑料瓶或者玻璃瓶当中。针对采集后的样品应做好标记,以免混淆。
4 土壤治理与修复对策研究
4.1 建立完善的土壤质量监测体系
虽然我国定期开展全国性的土壤普查工作,但是间隔时间较长,所获取的土壤环境质量信息有限,与当前农业及工业生产发展状况不相符。因此当务之急是建立长期的且动态化的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体系,并且以此为基础推动区域范围内乃至全国性的土壤质量调查工作。如针对农业用地的土壤化学成分调查,再比如针对工业用地的土壤重金属成分调查等。通过开展不同侧重点的土壤环境质量调查与监测工作,对土壤环境有一个整体和清晰的认知。以此为根据,协调有关部门加强资源与技术整合,逐步、分区且有侧重点的开展土壤污染治理工作,减少土壤污染治理的盲目性,提升土壤污染治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4.2 针对已污染的土壤应用有效的修复技术
前普遍采用的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技术,主要包括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微生物修复以及植物修复四种。首先物理修复,物理修复又包括土壤蒸气浸提修复技术、玻璃化修复技术、固化稳定技术等。根据不同的土壤污染类型要选择合适的修复技术,像对含有高挥发性有机物质或者是半挥发性有机物的污染土壤(如受到汽油、四氯乙烯污染的土壤),可采用蒸汽浸提修复技术,在污染的土壤中引入清洁空气,以产生驱动力,利用土壤固相、液相和气相间的浓度梯度,在气压降低的情况下,将其转化为气态的污染物排出,以达到修复作用。其次化学修复,在土壤污染治理修复中最常使用的化学修复技术是化学淋洗技术,即利用化学氧化剂或者是针对性的改良剂对污染土壤进行淋洗,使其与污染物结合,通过淋洗液的解析、溶解以及化学固化,使吸附在土壤颗粒上的污染物脱落或者是转化成化学性质不活泼的形态,达到修复治理的目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土壤污染存在隐蔽性、滞后性和难可逆性,不像大气污染与水污染一样直观,一旦发生严重的土壤污染,治理难度更大,治理成本也更高。因此有必要及早有效的开展好土壤调查分析工作,提升污染场地土壤调查布点与采样的科学性,以准确的调查检测结果为依据制定精准的防治措施,选择科学的修复治理方法,加快实现土壤环境质量的改善和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凤云.污染场地环境土壤监测点位的布设研究[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1,2(12):101-103.
[2] 李莹.污染场地环境调查的土壤监测点位布设方法分析[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21,39(06):110-112.
[3] 简彦涛,齐劭乾,丁梓峻,等.污染场地环境调查土壤监测布点布设及检测质量的提升[J].化工管理,2021(18):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