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父母教养方式的简述
现今社会中单亲家庭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并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逐渐受到社会的关注。我国社会对单亲家庭的教养方式关注起步相对较晚,对其概念的说法也有很多,但单亲家庭的概念均包含以下内容:家庭成员的关系只有单一的父亲或者母亲与子女的关系;子女的年龄有一定限制;子女的婚姻状况属于未婚,并不具备独立的生活能力单亲家庭教养方式的概述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方式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随着单亲家庭的不断增多,单亲家庭的教育受到广泛的关注。同时青少年阶段的孩子需要家庭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尤其是叛逆期的青年,需要父母树立榜样,通过沟通与交流来保障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从社会工作视角看单亲家庭中青少年存在的问题
从社会工作视角下,处于单亲家庭中的青少年有几方面的问题:(1)心理方面:单亲家庭的产生就意味着家庭的缺损,孩子很难很快的接受家庭的突变,很难接受无父或者无母的生活,特别是青少年时期是个体情绪情感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这时会产生认为自己是被抛弃的感受,同时会不自觉的与同龄有父母的孩子比较,如果没有及时的进行心理疏通,可能会产生悲伤、失落感,从而导致他们产生自卑和及其敏感的心理,然后慢慢地脱离同辈群体,喜欢独来独往,产生自闭的情况,或者在他人面前表现得不安,和同伴玩耍时,表现得不真诚,怕自己表现得不好,怕别人因为自己是单亲家庭而看不起自己。也有大量的研究表明,孤独感和社交焦虑是青少年经常体验到的不良情绪状态,此时由于父母的分离、家庭的破裂,会使得这种情绪加剧,内心不安全感加剧。若是经历父母的争吵和冷战而离婚的孩子,内心承受着无限的恐惧,而且长期生活在压抑的空间中,让孩子产生抑郁的情绪。(2)行为方面:极容易产生不良行为。陈会昌等通过对《离异家庭子女社会性发展特点》的研究发现,单亲家庭与完整家庭的子女在问题行为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尤其是在人际交往如亲子关系、同伴关系等方面表现突出。行为问题的发生率也高于完整家庭,主要表现为孤僻、退缩及社交不良等学业成绩较差,自我意识很消极,在应对压力时采用消极的方式,有着更高的犯罪率及自杀意念。
三、对单亲家庭青少年的社会工作介入策略
(一)个案社会工作介入
个案工作是社会工作的基本工作方法之一,主要是以个别化的方式帮助遭遇困难的个人或者家庭发掘和运用自身及周围的资源,改善个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适应状况,不断提高个人和社会的福利水平。单亲家庭中的情况各有不同,通过运用个案工作,能够聚焦问题的特殊性,较好的解决案主的问题。应通过同感、真诚、接纳、积极关注等技巧,与青少年进行沟通,建立相互信赖的专业关系,引导案主说出自己的心事,疏导自己的消极情绪,并且愿意协助工作者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改变现状。进而引导案主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愿意进行改变、增能。为特别困难的单亲家庭提供个案服务管理。
(二)小组社会工作介入
小组社会工作也称为团体工作。指以团体或小组为对象,并通过小组或团体的活动为其成员提供社会服务的方法。针对于具体的单亲家庭青少年情况,通过社会工作介入单亲家庭教养方式中青少年的问题,根据问题和活动目标设计社会工作小组计划书,根据青少年的特殊性构建特殊性合适的介入模式,根据小组的具体性来指导具体的操作。
(三)社区社会工作介入
社区社会工作是专业社会工作的一种基本方法,它以社区和社区的居民为案主,通过发动和组织社区居民参与集体行动,确定社区问题与需求,动员社区资源,争取外力协助。
有计划、有步奏地解决或预防社会问题,调整或改善社会关系。首先,社区应该在社工的引导下加大对单亲家庭思想和心理状态的关心,运用增权理论加强单亲青少年和家长的自我意识和权能感,同时开展一些丰富的社区活动。社区还应该加强对关爱单亲家庭的宣传教育,可以通过单亲家庭子女教育讲座、开展互助会等形式,提高单亲家长的教育素质,促进单亲子女的健康成长,营造和谐融洽的社区氛围。其次,学校应该给予单亲家庭子女更多的关爱和指导,加强行政协调,专门选派具有相应价值观和人格魅力的教师或者社会工作者面向单亲家庭子女较多的班级开展辅导工作,积极营造和睦的班级氛围,鼓励单亲子女多参加集体活动,增强他们对集体的归属感,消除他们内心的孤独和自卑,愉快地融入班级的学习生活中。再次,为了能够提高单亲家庭的生活质量和子女教育环境,应该积极挖掘政府以及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开展单亲家庭的经济救助、教育救助、医疗救助,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利用社会媒体的力量,在开展社会调研的基础上,通过政策倡导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以及救助制度。最后,社会工作者应通过倡导,打击大众舆论以及传媒对于单亲家庭的排斥和歧视现象,将单亲家庭视为一种正常的家庭状态,让子女从小了解其处境并以正常的心态来看待,为他们营造一个和谐融洽的社会环境。
四、单亲家庭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建议
通过长时间的实践与调查可以表明,单亲家庭的环境会影响到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但并不是全部,以下对现代社会中单亲家庭对孩子的教育问题简单分析:首先应该对家庭角色的缺陷进行弥补,对自身的优势进行充分的调动。单亲的青少年在对性别角色模仿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不足之处,但是父母的角色是难以完善替换的,所以在对孩子进行教养的过程中不应该由于个人因素来对子女享受家长爱的权利进行剥夺,鼓励孩子与另一半互相接触。如果是丧偶的单亲家庭则可以通过朋友或者亲人来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其次就是单亲家庭应该承担双重角色的教养,在孩子的面前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特点,在不断完善自身发展过程中加强对孩子的沟通与交流,适当的对孩子进行鼓励,肯定子女的付出。同时,还应该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的活动,避免对孩子过于严厉或者溺爱,帮助孩子独立自主的进行生活,尊重青少年的思想与情感,以此来促进其心理的完善。
五、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单亲家庭的教养问题开始重视,父母应该不断的完善自我,选取适合家庭与孩子特点的方式来对其进行教养,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与身体发展。同时,还应该对自身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总结,尊重孩子的思想,帮助孩子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娜.单亲、完整家庭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情绪适应的关系研究[J].2010(06).
[2] 陈会昌,许晶晶,等.中国近现代社会创造性人物早期的家庭环境与父母教养方式[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04):17-22.
[3]盛秋旭.国内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展[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09):13,09.
[4]张文新.城乡青少年父母教育方式的比较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03).
[5]卢勤.城乡父母养育方式与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9(04):77-82.
[6]李娜.单亲、完整家庭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情绪适应的关系研究[J].2010(06).
[7]彭子胭.论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及行为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J].科教导刊,2015(06)
[8]胡雯洁.单亲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归因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2006(09).
[9]谢清彬.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