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衔接与融合
王曼露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王曼露,. 农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衔接与融合[J]. 水土保持与应用,2023.9. DOI:10.12721/ccn.2023.157079.
摘要:
农村全域土地整治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优化当前国土资源空间布局、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的主要措施,关于二者关系的研究有利于增强互动效果,增强农村产业的集聚效应,从而为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提供保障。本文主要从农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衔接与融合角度出发,分别从农用地、建设用地方面构建生态修复网络体系,并提出了明确产权归属、创设指标市场、吸纳社会资本等融合措施,希望通过二者衔接机理与融合机制的分析与论述,探究未来农村土地生态发展方式,寻找全新的优化发展路径,进而实现以生态修复为核心的农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目标。
关键词: 土地整治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衔接与融合
DOI:10.12721/ccn.2023.157079
基金资助:

在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影响下,部分农村地区出现了以农地非农化、农村空心化和生态环境恶化为主要特征的形式,具体反映为农村耕地减少、环境污染加剧、宅基地闲置等,对农村生产、生活以及空间生态造成较大影响。土地综合整治是以土地要素为带动,能够综合发挥农村人口、技术、资本等要素的作用,将其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相融合,有利于高效建设生态文明工程,为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提供促进作用。

1.农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衔接

1.1农用地整理与生态基础网络修复

1.1.1耕地生态网络修复

当前,为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农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在土地资源布局、生态治理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因此需要做好二者的衔接工作。从农用地整理与生态修复的角度来讲,农用地以耕地和林草地为主,其生态网络基础修复主要包括两种类型,第一类型为耕地,当前耕地在地形地貌和农业经营的影响下出现了细碎化特征,尤其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后,部分耕地存在粗放利用和废弃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耕地资源的浪费。因此,在修复方面要垦造水田,拆旧复垦,利用高标准建设技术提升农田连片种植效率。而且,在具体修复过程中要坚持可持续观点,农用地整地要注重形成规模效应,进而构建水渠连通的基础农田网络,为各项工作的发展做出贡献。

1.1.2林地草地生态网络修复

草林地生态修复是第二类型,主要包括林业资源和草地等,这种资源在防风固沙和保持水土方面有重要作用,是区域生态建设的基础与关键。不过,早期开发存在不合理现象,土地植被覆盖范围明显缩小,尤其是出现了产权不明与生态补偿不到位的情况,对草林地的生态价值造成影响。为此,在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有优势,一方面构建区域生态系统,将草地与林地作为畜牧业发展基础,供给天然养料,从而构建生物栖息地,达到保护林地草地的目的。也应贯彻执行生态资源保护计划,构建自然生态保护区,制定合理的放牧制度,适当植树造林,增强植物生命活力与生物多样性,构建健康有序的生物网络,并维持其稳定运行。

1.2建设用地整理景观修复

1.2.1经营性建设用地景观修复

建设用地的生态修复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分别为经营性建设用地、宅基地与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用地。从经营性建设用地的角度来讲,城市化发展使一些能耗高、污染严重的产业转向农村,且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也在“入市”的过程中出现阻碍。而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影响下,农村地区的工业发展开始向绿色、清洁等方面转变,不仅加强了农村服务业与工业的生态化建设,更密切了产业之间的配合程度,提升产业协作效率,从而将生态环境作为发展产业的动力,为各行各业的经营建设作出贡献。

1.2.2宅基地景观修复

宅基地闲置是农村空心化的主要表现,在城镇化的发展下,许多农村群体开始流入城市,无论是进城务工或是居住搬迁都大大减少了农村的人口总量,再加上社会发展和自然条件等影响,“空心化”的现象逐渐扩大。宅基地是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的主要建筑,是乡村景观的主要构成,在废旧宅基地的修复方面需要综合发挥修复技术与制度的合力,一方面建立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做好废弃宅基地的再利用工作。另一方面要结合景观修复进行处理,更新农村建设用地存量,并把地域特色的内容融入到民居建设中,将其作为特色建筑文化保留下来。

1.2.3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用地景观修复

当前,部分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这成为了阻碍农村地区发展的主要原因,降低了城乡融合一体化的发展水平。为此,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过程中要做好修复工作,不断开展公共服务空间营造活动,这是乡村景观的直接体现。同时,可以结合当地不同经济条件和民众需求设置交通、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在促进公共服务发展的同时下为农村建设用地提供合理规划,增强民众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2.农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融合

2.1确定权属关系,提供权利保障

2.1.1确定权属关系,促进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的和谐发展

在农村全域土地整治过程中,其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融合要坚持权属清晰原则,农村土地产权的内容较为复杂,具体包括承包地的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和土地使用权等,土地使用权又分为抵押、承租等。而自然资源的产权则主要包括地权、海权、林权等,具体概括在自然资源的使用、占有、收益和处置等方面。在当前工作中,确定产权是持续推进农村全域土地整治的重要内容,其可以利用水田复垦等方法建设高标准农田,合理划分土地界限和面积,为农地流转规范化奠定基础。另外,应了解到自然资源的资产底数,为各类自然资源资产划分提供依据,并在确定自然资源的占比和边界条件后,确保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2.1.2提供权利保障,激励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参与主体

在生态修复过程中,需要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修复、谁收益”的原则,赋予生态修复主体土地使用权,并减免相关税务费用,提升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从而为农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融合提供助力。2019年自然资源部推出了矿山资源市场化发展的相关文件,确定通过公开竞争方式统一土地资源的修复与使用人选,最终在生态修复与土地出让合同中确定下来。而且,在修复主体的土地利用中可以不征收相关税务费用,由此看出在二者的融合发展中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法律基础,这不仅有利于促进生态保护修复与用地产业的统一发展,更释放了土地政策红利,为土地资源修复后的再次开发和使用提供保障。

2.2创设指标市场,吸纳社会资本

2.2.1创设指标交易市场,促进要素流通

当前土地优化配置与地方区间发展存在矛盾,尤其是在耕地占补平衡和城乡建设方面,土地政治方法使用频率增多,应创设对应指标交易市场,打造透明度高的平台,根据不同土地资源的指标流通实现发展空间内的资金转移。不过,在指标交易市场建设过程中需要掌握供求关系,确定初始指标内容,并通过资质审核进行管理,避免出现恶化竞争现象。必要时可以建立供求关系制度体系,打造用地指标货币化模式,从而达到促进土地、资源、资金要素的流动目的。而且,在构建用地指标市场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成为生态修复的推动力,应兼顾不同地区的利益需求,为城市地区提供发展空间,也能为农村地区争取更多的资金援助,满足农村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需求。

2.2.2吸纳社会资本,盘活存量资源

在农村全域综合整治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融合过程中,政府部门虽然作为主要参与者,但其难以有效开展全域性工作,在具体落实中要充分发挥合力,农村村民、村组织、结构团体、企业、社会机构等应积极参与其中,构建多主体参与模式,从而满足土地政治与生态修复的人力、财力、物力需求,搞活农村存量资产。首先,政府部门应发挥带动作用,积极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工作,构建完善的市场化管理机制。其次,大力推进经营性用地和宅基地改革,尤其建立返乡创业激励政策,各地方可根据个性因素进行调整,制定相关降税减费措施,优化投资管理机制,制定监管维护措施,从而保证社会资本参与土地综合整治后能够符合实际要求,避免出现资源浪费现象。最后,加强乡村人文建设,改变老旧宅基地的布局,增加公共互动空间,发展全新的乡村产业形态,盘活闲置土地资源,提高利用效率。

2.3做好价值转化,促进循环收益

以往的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是单纯依靠政府建设,存在投资周期长、成本支出高等特点,整体效率不高,收益不足。当前,农村全域综合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是以多样化为核心,政府部门灵活运用市场经营方法搞活生态资源,使投资和收益得以有序进行,并形成循环贯通的格局。另外,基于“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应促进生态经济产业化发展,避免出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情况,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标准,在排污与环保方面也具有对应指标,有效降低污染情况,提升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高效益。而且,在生态型农业发展过程中,其本身体现融合特质,应建立生态型服务体系,促进生态产品的价值转化。同时,生态产品价值化能够带动经济、社会效益的增长,相关参与者可以在生态空间建设过程中进行优化配置,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持续进行。

结语:在全新发展背景下,农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对以往工作的继承和创新,满足融合与衔接的综合化、绿色化、生态化和全域性需求。本文经过分析了解到农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一个互利互惠的过程,土地使用权、自然资源产权明细化和相关减免政策增强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的内生动力,对参与主体产生促进与激励作用。同时需要创设指标交易市场,促进资本、人才等要素流通,有效更新乡村资源存量,吸纳社会资本,做好生态价值、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的转化工作,有效推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罗思华,邓婷,苏少青,吴家龙.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推乡村康养产业发展路径探究[J].农业与技术,2022,42(21):156-159.

[2]李俊超.延安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研究[J].乡村科技,2022,13(20):116-119.

[3]李璐,何丹,张莹莹.全域国土综合整治下鄂州市汀祖镇土地潜力测算与空间布局优化[J].南方农业,2022,16(17):37-42.

[4]杨俊.湖南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资源潜力调查分析评价[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21,40(02):39-41+58.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