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可见,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的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重要文化基因,也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源泉。新媒体语境下的主流媒体应该担负起兴文化、育新人,提升中华民族国际形象的重要使命,更要结合实际努力传播传统文化内容,这是每一个新闻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地方媒体传播传统文化的价值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与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媒体业态、舆论生态已经发生颠覆性的变化,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地方新闻网媒必须做大做强,方能抢占舆论制高点,引领舆论,更好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做强地方网媒,必须根植于本土,做足本土新闻,做透本土资讯,才能独辟蹊径、自成一家。纵观中国城市新闻网媒联盟的各大新闻网媒,大都转变发展战略,不再追求大而全的“信息超市”,而是致力于“特产专卖店”的建设,做足本土资讯与服务。对地方网媒来说,深耕本地,做足本土文章,本土传统文化是一个独特的富矿。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为媒体提供了最广阔、最丰富、最生动的素材源泉和赖以生存的土壤,为媒体树立自己的品质特征和文化内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新媒体语境下地方传统文化传播的具体策略
(一)弘扬传统文化为主,挖掘地方特有的红色文化与民俗文化
红色文化是我党领导人民在进行革命与建设的辉煌历史中,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江苏省有着很多革命先烈,凭借着共产党人坚守初心、矢志不渝的信仰观,坚韧不拔、敢于担当的责任感,艰苦朴素、清正廉洁的作风,在艰苦卓越的斗争中,江苏人民谱写了气势磅礴的光辉史诗。作为地方新闻网媒,我们应坚持将红色文化作为一条鲜明的主线一以贯之,以专题、系列报道、融媒产品的方式,结合不同时点大力宣传,让网上网下同频共振。同时,青少年是文化传播的重要人群,更是传播的薄弱环节,这使得传统媒体的“浓墨重彩”和网站网页的“图文说教”陷入单向传播的泥潭,重传输而忽视互动,传播效果大打折扣。为此,我们应该利用互联网,强化传播的交互性,强化青少年的参与体验,常年开展“网上祭英烈”“向国旗敬礼”等活动。
基于乡音、乡味、乡情,以情感共鸣为纽带,展示民俗文化、美食文化的新时代情怀。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文化、美食文化这些历史文化基因经过漫长的传承,已经潜移默化在人们日常观念和行为中,成为集体的文化记忆。这些文化记忆蕴含与凝聚着历史情感,成为区域社会整合重要影响因素。
(二)以培育传统文化品牌为目标,实现地方传统文化的创新
没有阵地和品牌,就难以形成品牌传播效应。各地网媒大多根植于本土,并结合当代文旅活动,建设阵地,打造品牌。媒体的责任就是要培育更多的地方文化品牌,让受众了解家乡文化、接触家乡文化、热爱家乡文化,从而坚定文化自信,弘扬地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而言,创新是不断焕发魅力和展现光彩的唯一途径。由于地方传统文化产生于农耕时代,受当时封建思想和认知水平的影响,体现出来的表达方式原始而淳朴,内容有宝贵的精神遗产,也有落后的封建余毒,创新的第一步首先是择精华而弃糟粕。地方传统文化的创新是一个多方面的创新,不仅是形式、符号的创新,还包含了传播方式、传播渠道的创新;不仅是要在地方传统文化质朴的外衣上添加适应新时代的文化元素,还要在其丰富的内涵里添加现代文明的成果;不仅是要吸纳舶来的先进文化,还要进行地方新型文化的培育和创造,以实现地方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不仅要丰富其精神内核,还要通过打磨和融合使其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要求相适应。创新的手段多样,目的是让地方传统文化离人们越来越近,被吸纳并肯定,通过提升其文化特质,使其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继续成为影响一代代年轻人的文化与信仰,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三)以创新作为发力点,增强地方传统文化的网络传播效果
传统文化由于具有隔代感、正统性、严肃性、系统性的表征,传播传统文化往往“曲高和寡”。当下,传播传统文化面临着诸多困境,随着信息技术裂变式发展,这种困境愈加明显,主要表现在:一是作为传播主体,新媒体从业人员大多对传统文化不了解。二是传播覆盖面不广,特别是出生在网络时代又热衷于快餐文化的年轻一代,更是难以顾及。三是传播渠道单一,传播形式陈旧,让人产生情绪上的抵触。随着5G、云计算、AI等技术的强势到来,媒体融合已经从“相加”走向“相融”,融媒体语境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新机遇。当今世界,互联网以其传播迅速、共享、互动、便捷、丰富、低成本等得天独厚的优势占据了媒体传播的主渠道。在新新时代下,新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远远超过了传统媒体,所以拓展新媒体这一传播途径,将成为地方传统文化传承的有效突破点。将地方传统文化内核与新媒体新颖、变化的媒介载体相结合,寓地方传统文化于现代传媒的轻松娱乐中,通过多样化、立体化的传播手段向大众全方位地展示地方传统文化的精髓。一是推出网络公开视频、在线传播地方传统文化内容,或邀请地方传统文化学者、大师线上传播;二是建设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品牌网站,建立一系列品牌栏目;三是创建网络地方文化博物馆,举办网络主题活动,将地方传统文化产品集中展示;四是用QQ、微信、抖音等大众喜欢的传播方式,用新兴的网络用语在新型交流媒介平台上传播介绍地方传统文化。
结语
有传播才有继承与发展。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外来文化与地方传统文化存在着明显博弈,这让传承传统文化的价值更加重要。只有坚守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才能实现有效传播,只有结合新媒体时代来创新传播形态与手段,才能提升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孙晓红,论地方文化传播与媒体责任担当【J】,中国报业,2018,12
王麒荠,构建地方新闻网站建设的思考【J】,传媒论坛,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