禄劝地处滇中北部,地理位置介于北纬 25°25′~26°22′,东经102°13′~102°57′之间,东西宽69km,南北长105km,是由滇入川进中原的“北大门”、滇中北部的一道“生态屏障”、人们向往的“生态家园”。全县森林覆盖率61.62%,云龙水库库周边高达76%;林地面积331344.0144hm2;县城区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3.33㎡,建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85%,城市绿地率38%。国土面积424006hm2,人口48.78万人。素有“三水一江之地,彝歌苗舞之乡”的美誉。全县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地势高差悬殊,气候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和垂直变化,形成了亚热带和温带共存的立体气候区,冬春干旱,夏秋多雨,干湿分明。年平均气温15.6℃,年平均降水量947.7mm,年平均日照时数2255.6h,日照率53%。雨季为5月~10月,雨量集中,占全年降水量的85%~90%;旱季为11月至次年4月,降水量仅占全年降水量的10%~15%。
1. 禄劝林业生态建设的意义
全面贯彻践行习总书记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全县林草地位和形象不断提升,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区域生态状况改善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推进全县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是着力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新一轮退耕还林、陡坡地治理、防护林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湿地建设等重点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在落实天保政策中确定的各项发展指标、各项建设任务中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1.1是维护禄劝生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快林业生态建设,是构建禄劝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禄劝县作为昆明市主城区最集中的饮用水水源“保障地”,云龙水库承担着昆明市主城70%的供水量,保护好生态环境是全县上下的首要任务和头等大事。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全县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全县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
1.2是建设绿色经济强县的重要基础 加快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林业文化体系建设步伐,是实现森林物种个体和群体乃至整个生态系统协调、平衡、长期保持高效生产力、再生能力和高生物量,并能持续提供优化、高产、多样的林产品的基础,是禄劝林业高效、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提升禄劝林业经营综合效益、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发展的基础;是建设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实施绿色经济强县建设的具体体现。
1.3是确保禄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禄劝是林业资源大县,但“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益”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和人口不断增加,禄劝生态建设保护工作的压力进一步加大,局部地区生态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生态防护功能下降。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确保禄劝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保障和重要支撑。
1.4是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必由之路 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一、二、三产业,涵盖范围广、产业链条长、就业容量大、带动能力强,特别是以核桃、板栗为主的干果产业及沿河两岸的水果产业发展是促进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加快林业生态建设,构建禄劝生态安全屏障,立足禄劝山区面积大、气候条件优越、森林资源丰富的县情与林情,做足“山字经”,做透“林字文”,充分发掘森林资源潜力,培育壮大特色林业产业,对加快破解“三农”难题,促进山区农民增收致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禄劝林业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
2.1认识不到位 人们对林业生态建设认识出现边建设边破坏的现象,忽视林业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协调发展,导致林业工作过于形式化,影响到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一些乡镇林业站对林业生态建设重视程度不足,开展工作多数为迎接上级检查,重视前期工作、忽视后期管理,导致林木成活率低,建设工作进程缓慢,建设成果管理质量不高。
2.2投入资金不足 禄劝县林区面积广,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自然条件恶劣,水源短缺,基础设施滞后,发展基础差、底子薄,属于昆明欠发达地区。绿化造林、低效林改造、核桃产业发展、退耕还林、公益林建设项目工程量巨大,造林成本高, 财政基金来源渠道较少,生态产品消耗力度大,资源效益与生态效益难以实现真正平衡,现有资金无法满足整体需求,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现代林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2.3制度不完善 完善的制度是建立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虽然国家出台了相关林业资源保护政策以及林业生态建设的总体规划思路,但从各地实施情况看,没有达到因地制宜的效果,林业管理部门之间不协调,区划不清晰,导致遇事推诿,相互扯皮,工作效率不高。此外良好的监督机制是维护林业资源安全的重要保障,对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坚持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当前林业生态建设中由于缺乏有效监督,出现执法不严、人情执法等不良现象,严重阻碍了林业生态建设的发展。
2.4森林火灾多发及有害生物防治难度大 近年来,禄劝由于持续干旱,加之,多年的森林管护,林区枯草丛生,森林防火任务艰巨,森林火险等级持续偏高,防火形势严峻;有害生物发生及危害呈现加重态势,如:马鹿塘乡发生2000亩东川杂毛虫,则黑乡发生2000亩华山松木蠹象,全县板栗蚜虫近3000亩等,由于资金、技术等投入不足,影响林业生态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
3.对策
3.1依法治林 强化责任 森林资源是林业和生态建设的根本,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是林业工作的核心任务。进一步加强林业资源保护工作力度,强化依法治林、加大综合执法力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森林防火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林政执法力度、落实管护责任和追究违法行为。牢固树立林业生态建设的法律意识,依法规范林业资源管理,落实林业资源管理片区责任制,形成“森林资源管护、人人有责”的局面,减少破坏森林资源案件的发生。
3.2多渠道筹资 保障林业生态建设有序开展 拓展林业资金投入渠道,建立多元化投入体系,逐步建立林农、集体、政府与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并存的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体系,坚持社会力量参与,政府扶持引导的原则,以林业资源培育为基础,加快对林业产业化发展的引导,全面利用好农业开发贷款和林业工程项目建设资金,鼓励和引导各种民间资本参与林业建设,培植林业龙头企业,把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推动禄劝林业发展的经济动力,加强林业资源管理基础设施建设,配备必要的交通工具和相应的通信设施,以确保禄劝林业生态建设有序开展。
3.3加大宣传 树立意识 充分利用网络、广播、电视、宣传标语等宣传媒介,大力宣传森林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让广大公民了解、掌握国家林业法规、法规和政策, 增强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统筹林业生态建设与林业产业协调发展,合理布局林业产业,要充分认识森林资源保护和绿色经济发展之间密切关系,牢固树立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禄劝“最大的财富、最大的优势、最大的潜力、最大的后劲、最大的品牌”的意识,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建立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打造“金沙江生态民族特色县”、“现代新昆明生态新城”为目标。紧紧围绕云龙水库、县城、金沙江、普渡河生态重点保护区域;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建设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和美丽乡村建设;建立合理的生态林业代谢链网,即协调农、林、牧副、渔等各业的有机结合和发展,提高资源转化效率和森林资源的利用率,通过合理的、科学的林业生态规划,调节林业各种产业结构,促进林业资源的优化组合和优化配置、提升森林资源的承载能力。林业生态体系的健全与否,和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离不开人类智慧和行为,所以,改变传统的价值观念,科普森林生态知识、提升全民生态素质,建立健全生态政策法规尤为重要。
3.4增加天然林修复项目,加大投资力度 当前,我国天然林保护进入全面保护的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全县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通过一、二期的公益林建设、飞播造林(含人工模拟飞播)、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森林抚育等项目的实施后成效明显。但随着社会科技进步,物价上涨,成本提高。建议继续申报天然林生态修复项目,继续实施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森林抚育项目,增加林间空地补植补造,过熟林、低效林改造,荒山荒地人工造林、矿石山植被恢复、主干道路湖泊行道树绿化美化等项目,并加大投资力度,提高实施规格,确保实施一片,植被恢复一片,达到天然林面积增加、质量提升、生态修复的目的。《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方案》提出“坚持生态为民,保障民生。积极推进国有林区转型发展,保障护林员待遇,保障林权权利人和经营主体的合法权益,确保广大林区职工和林农与全国人民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同时提出“切实加强天然林保护机构队伍建设,保障天然林保护修复和管理经费”。
4.结论
立足禄劝森林资源优势,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特色化、特色产业效益化”的发展战略,本着生态新、产业强、百姓富的宗旨,以生态建设为重点,以林业重点工程为抓手,以增资源、强功能为主线,以“科技兴林富民”为目标,加快森林生态体系、森林产业体系、森林文化体系建设步伐,深入贯彻昆明桥头堡建设战略、昆明生态新城建设战略,努力把禄劝建设成为我省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
参考文献:
【1】2020年《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2020年森林资源监测报告》
【2】2023年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林业和草原局《林业和草原法律法规汇编》
【3】2016年昆明市林业局《资源林政管理政策汇编》
【4】云南省林业厅《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规划》(2007-2020年)
【5】《云南林业》2020年第246期,2023年第27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