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大多数家长认为高校便是孩子的终点,因此,在高中时期对孩子严加管教,这也致使大多数青年在就读理想高校后便丧失了奋斗目标,陷入无所事事的状态。针对这一状况,高校对体育教育理念的改革已是刻不容缓,而我国提出的“终身体育”理念恰好能够成为体育教育制度与理念改革的思想理论基础。
一、终身体育思想对大学体育发展的重要性
终身体育关乎着人生成长中各个阶段的成长,让人终生受益。它能够增强一个人的整体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提升意志品质和抗压能力。
1、有利于增加大学体育对人才的培养
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话不仅适用于普通民众,也适用于学生,而学校作为向社会输送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更要肩负起输送优秀人才的重要使命。何为优秀的人才?第一,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第二,要有健康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品质。而作为重要的第二点,就要从高校的体育教学中不断地渗透,让体育精神渗入到学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首先,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增强学生体育精神层面的熏陶;其次,也要注重实践教学,让学生亲身参与到体育教学实践中来,感受体育的魅力所在,多参加集体体育教育活动,增强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能力。1995年《中国体育报》中的调查显示,高学历的各行业人员中有85%的人没有体育锻炼习惯和体育锻炼能力,而他们的寿命比同期人口短9年。身体是根基、是载体,再丰富的知识储备,也要有坚实的承受载体——强健的体魄,才能更好地发光发热,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有利于中国特色的体育理论形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改进、不断自省的发展过程。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地探索适合中国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在实践中反复推敲,反复验证,最终逐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体系。伴随着中国的发展,教育体制的改革也同样伴随着主体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更新,而作为其中的一部分——高校体育教育制度的改革也在不断摸索、前行,而经过不断地实践,发现终身体育思想是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从传统的传授体育知识转变为传授体育理念、播撒体育思想意识,更深层次地结合了校园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教育,从根本上表达了体育所要实现的目标。
二、“终身体育”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路径
1、加强终身体育理论教学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在终身体育理念指导的过程中,应将体育教学的思想理念作为切入点,不断加强终身体育的相关理论知识教学。这里所指的理论知识教学,并不是在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中增设理论课程,而是将理论教学融于实践,在学生实际参与体育运动项目的过程中,体育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理论知识渗透和讲解,不仅能够进一步丰富体育实践过程,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运动认知,在日后参与体育活动时,可逐渐养成正确的锻炼方式,这对当代大学生终身参与体育锻炼具有积极意义。除此之外,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进行运动员训练经历的普及,让广大学生感悟体育精神,树立良好的教学榜样形象,有效培育学生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2、合理选择体育教学内容
在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正确认知运动对于体育教学而言并非一种形式,而应该是能够融入大学生实际生活的习惯,不仅要培养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习惯,同时要使这种习惯延续至大学生毕业并伴随其一生。这充分凸显出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合理性的重要价值,是当代大学生实现终身体育锻炼的重要推动力。对于终身体育理念下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改革,一是由于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所选取的运动项目大多为竞技类体育,对学生的身体条件要求相对较高。但在改革过程中则会更加侧重于非竞技类体育项目教学。非竞技类体育项目并不会受到学生身体素质和条件变化的影响,即使学生毕业参加工作后,仍然可以参与体育锻炼活动。二是教育内容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对于实现终身体育同样至关重要。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内容制定和选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文化水平,尊重学生的个体特征,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水平作为教学内容选取的核心思想,进而培养当代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
3、打造多样化的课程体系
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想要实现终身体育教育目标,兴趣是最为重要的内容。因此,基于终身体育理念下,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应将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作为主导,在学生的兴趣中培养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行为习惯[1]。由于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基础性内容通常是相对较为单一的体育运动和技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和参与积极性较低,长此以往,将对体育学习失去兴趣。因此,在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更加注重体育课程体系的多元化发展,引入丰富的课程教学形式,真正激发大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例如,以往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通常是以学期为单位,让学生选取体育运动项目,学生整个学期均要学习单一的体育运动不免会感到枯燥和乏味。而在教学改革中高校可以将原本单一的课堂进一步丰富,增加羽毛球、乒乓球、健身操、瑜伽等休闲类的体育项目,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中能够掌握更多运动技能,进而在日后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能够不受场地的限制,灵活参与多项体育锻炼活动,更好地实现终身体育锻炼的目标。
4、加大终身体育宣传力度
实质上,终身体育理念的概念较为抽象,并未建立完善的概念模型,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其中的内涵。如果采取强硬的理论灌输方法,那么容易激起大学生的厌学心理,这无疑违背了终身体育理念的意义。因此,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改革在终身体育理念的指导过程中,要不断加大终身体育理念和思想内涵等的宣传力度,对当代大学生形成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促进大学生产生思想认同感。同时,伴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现阶段我国普通高校的信息化水平相对较高,信息传播方式十分丰富多样。因此,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终身体育理念的大范围宣传,选取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终身体育思想渗透。例如,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高校官方微博、校园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等,将与终身体育理念相关的内容制作成为短视频、图文等形式,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接受度和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
三、结语
少年强则国强,为了令我国走向更富强的未来,高校体育的教学模式必须进行改革,实现本质上的改变。高校需通过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体育运动做到“健身性与文化性、选择性与实效性、科学性和接受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有机结合”,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奠定良好基础,更好地推动高校公共体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宋红生.基于终身教育理念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探讨[J].陕西教育(高教),2018,(1):20,22.
[2]曹瑾.终身体育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创新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8,(4):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