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新媒体时代网络新闻传播的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和拓展,同时也面临着信息难辨、新闻失据等困境,尤其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真实资讯传播的失语、信良莠难辨等问题增加了人们的困惑、难免引发这样或那样的焦虑、烦躁、多疑等情绪。重大突发事件并非没有先兆预测,而长期稳定祥和环境,让广大群众不肯也不愿相信小概率灾难的降临。痛定思痛,我们不得不反思所谓“平凡的生活”竟是如此脆弱,而维系“平凡的生活”竟是这般不易,真的发自内心地感谢那些奋战在抗灾救灾前线的“逆行者”。
1新媒体下突发公共事件传播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在网络媒体中的信息传播方式是指突发事件发生过程中,网络媒体等相关部门有意识选择网民发布信息的方式。从外部环境来看,由于其本身的突发性与不确定性,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出现混乱,这时各种谣言、误解、质疑等迅速蔓延,正常的信息传播系统被打破,出现不平衡状态,整个传播结构失调。从系统内部来看,政府、利益相关者、网络媒体组织和民众是主要因素。他们彼此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网络舆情的发展方向。政府在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危机中担当管理者。利益相关者将与自己有相关利益或者不合理的事情在网络中发布,期望得到关注和解决。媒体在突发事件发生后,会及时派出专业的采编队伍到现场采集信息,并对信息进行过滤和核实。对于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一些敏感信息,会直接递送给相关管理部门,获取反馈。然后,通过微博、微信、QQ等网络媒介,多角度地将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信息传播给民众。民众的理性与非理性态度会直接影响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发展。
2突发性公共事件报道的现存问题
2.1报道比例失衡
媒体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多样化地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报道。这增强了新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议程设置在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更加明显。在爆发时,大多数新媒体平台都只是将重点集中在报道救死扶伤上,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救援的重要性,为稳定社会、安抚公众情绪、报道政府作为起到了积极正面的作用,但是信息过于单一,使得报道内容比例失衡。
2.2传播受众庞大,素质不一
微博作为公众了解各类社会事件的渠道之一,其拥有相当大的用户量,并且这些用户的受教育程度、受众素养层次不齐,不在一个认知层面下交流,就会呈现信息不对称,各自陷入各自涵化了的信息茧房中交流。面对各类事件,受众会产生不一样的看法,甚至是截然相反的两种态度。深究网友在某件公共事件上会形成两种明显态度的原因,一方面,根据归因理论,面对发生的事件,人们因为自身的某些需要,试图了解事件以做出对应方式并缓解紧张的心理状态,从而使得人们的焦虑有了正当化的渠道,以此获得次级控制感;另一方面,这些报道传播到的受众范围广,年龄层次不一样,受教育程度也不同,受众的素养也有很大区别。在某些案例中,有些受众并不会因为相关媒体的一条报道就完全信任事件发展,他们会更希望得到警方的官方通报,这些受众的素质相对来说会更高,而有些受众由于其受教育程度较低,其自身并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容易盲目跟风,更容易被相关媒体报道牵着鼻子走。
2.3缺乏深度报道
新媒体在报道的信息上主要是以不断重复的形式体现,例如对事件具体呈现情况,原因进行分析等,但忽略深入了解发生的全过程,进行深度报道,对可能引发的多种情况进行科学解释,以及一些持续性的后续报道等。信息的碎片化使得受众没有全面、深入的了解疫情的概况。
3突破途径
3.1加强舆情信息研判,提升政府治理公信力
网络舆情应对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加强统筹协调,建设网络舆论引导主体多元化联动机制,推进舆情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才能为舆情处置提供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公共危机事件中,政府能否及时、全面地满足公众合理的科学信息诉求。在突发事件初期传播“失语”的现象出现,使公众无法从权威媒体或政府门户网站获取真实的信息,给谣言的滋生提供了温床,加剧政府和公众两者之间的对立张力。在“万物互联”的时代,人们对信息渠道的共享性、信息公开的透明性、政府反馈的及时性等有了更高的要求。集中、统一的信息管理不仅能够研判疫事件的趋势,也为采取准确手段遏制事件发酵奠定了信息基础。然而信息管理不足甚至缺位暴露了一系列问题,虚假信息满天飞,谣言不断,网络舆情波澜起伏等等。特别是一些十分正常的社会事件,由于网络信息发布以及网络环境管理的疏失,反而成为网络社群的“定时炸弹”,极易引爆社会舆论的轩然大波。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和媒体要快速出击,及时全面实现从管控型到服务型政府形象的转变,为公共突发事件创造最佳治理途径,提升政府公信力。
3.2注重媒体官方微博对公众舆论的引导
媒体官方微博在重大公共事件的传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因为其传播内容与形式丰富,传播时效性强,而且因为其强大的评论交互功能。在新媒体背景下,网民可以通过微博自由发声,对重大新闻事件进行评论转发。而媒体工作者可以通过相关议程设置使得新闻信息到达预定接收方,在这一过程中,受众容易被新闻报道中看似不重要的信息所吸引,从而转移注意力,形成难以控制的网络舆情。故媒体官方微博要在报道内容和角度上多下工夫,注意引导受众对事件的关注点,避免出现报道重心不明确、报道内容解读失真等问题。在重大公共事件报道中,媒体官方微博评论区应选择性地开放,对一些不科学、不合理和容易引发网络谣言的言论进行有效控制,并通过内容编辑与用户评论的互动加强舆论的有效引导。
3.3确保发布信息的权威和准确
在突发公共事件处理过程中,政府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回答记者的各种询问,进一步澄清突发公共事件的真相,避免舆论炒作,造成民众恐慌,树立政府的正面形象。媒体通过官方发布的信息、专家及相关资料可以对信息进行权威发布,对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出现的谎言进行及时纠偏,提升媒体新闻报道的权威性。同时记者的采访反过来又对有关部门起到了监督作用,让民众及时了解事件的进展情况。
结束语
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本身的特殊性,传播所呈现出的特征具有受众关注泛化、信息碎片化,并且会产生“信息疫情”的情况。而受众对突发公共事件呈现出的特征从信息获取上看是多元的,对于特定的失实信息有偏向性的信任,例如“安慰剂”谣言;在心理上,会产生不安感和恐惧感,随着受众心理的变化,受众的行为也会随之变化。本文对于现存的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并且从政府、媒体、个人分别提出了对应策略。
参考文献
[1]周珂,仲雅晴.突发公共事件中微博的传播特点分析[J].视听,2019(12):211-212.
[2]樊荣.社会化媒体中突发公共事件谣言传播特征及传播行为预测[D].东北财经大学,2019.
[3]向瑞林.社会公共事件中的噪音传播模式与防治对策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9.
[4]刘小洋,何道兵.基于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传播动力学模型与舆情演化研究[J].计算机科学,2019,46(05):320-326.
[5]魏靖涵.社交媒体中公共事件传播的“后真相”现象探析[D].吉林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