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成为当今社会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土地整治工程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治理手段,旨在通过科学规划和综合调控,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1土地整治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1促进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土地整治工程是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土地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但土地的稀缺性也日益凸显。通过对土地进行综合整治,可以对农田、林地、草地等土地资源进行调整和优化,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产出能力。同时,通过生态修复,可以恢复和改善受损的生态系统,提升土地的生态功能,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2改善生态环境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生态系统遭受到了严重的压力。通过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可以恢复和改善受损的生态系统,修复植被覆盖、水体净化等,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同时,生态修复还可以提供适宜的生境条件,保护和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物的繁衍和生态平衡的恢复。
1.3推动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的重要目标,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的质量,可以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同时,美丽中国的建设需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基础,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可以为美丽中国的建设提供坚实的支撑[1]。
2土地整治工程生态文明建设策略
2.1建立土地整治项目激励与责任追究制度
相关主体责任意识强是土地整治项目得以高质量顺利实施的关键,可依据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规定要求,针对不同主体建立奖惩并存的项目激励与责任追究制度。通过对土地整治项目实施效果的评估审核,明确项目建设单位及委托实施单位的奖惩措施,以进一步提高项目建设单位及委托实施单位的法人意识;对于规划设计单位可以采取专家打分以及规划设计变更情况在合同中约定奖励比重的方式,提高其规划设计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施工与监理单位则可以在招投标环节约定一定比例的奖惩资金,对于工程质量优良的项目给予相应奖励,对于存在质量问题的工程不仅要求其按规定进行整改,且给予相应的资金惩罚直至取消行业准入;其他竣工测绘、审计、施工图设计等相关机构同样可以采取上述相应措施进行激励[2]。
2.2建设用地整治方案
2.1.1村庄建设用地整治
在乡村地区,土地资源相对有限,因此必须确保土地的高效利用。这需要对土地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布局,考虑村庄的整体发展方向和需求。这包括评估和规划农田、居住用地、村庄公共设施等各种土地类型,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多功能利用。例如,可以规划集约化的建设用地,确保土地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和利用,同时保留足够的农田和绿地。乡村地区通常拥有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但这些资源也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因此,在建设用地整治中,需要采取措施减少土地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风险。这可以通过合理的土地开发和建设管理来实现,包括严格控制化学品和废物的排放,采用生态友好型建设技术,保护土地上的植被和水源等。这有助于提高村庄的宜居性,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
2.1.2公共服务设施整治
在土地整治中,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至关重要。这包括对学校、医疗设施、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的位置和布局进行科学规划。首先,通过合理的规划,可以确保这些设施能够覆盖更广泛的乡村地区,减少居民前往城市寻找服务的需求,提高了他们的便利性和可及性。此外,规划还应考虑未来的发展需求,以确保公共服务设施的长期可持续性。其次,升级和改善公共服务设施是整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包括对现有设施的维护和修复,以及新设施的建设。例如,可以对老旧学校建筑进行维修和改造,提高教育资源的质量和可用性。医疗设施的升级可以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减少因医疗资源不足而造成的健康问题。最后,公共服务设施的升级还可以促进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例如,建设现代化的农村医疗中心可以吸引更多的医疗资源和人才,提高乡村医疗水平,同时也为乡村创造就业机会。文化活动中心可以举办各种文化和体育活动,吸引游客,促进农村旅游业的发展。这些都有助于乡村地区的经济多元化和可持续性[3]。
2.3生态修复方案
2.3.1生态用地整治与保护
湿地生态系统在水资源调控、生物多样性维护以及自然灾害缓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湿地常常遭受到退化和破坏。因此,通过采取湿地修复和保护措施,如恢复湿地植被、改善水质、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可以有效提高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森林在土壤保持、空气净化和碳储存等方面具有关键作用,而草地则在畜牧业和生态保护中起到重要作用。在乡村地区,合理管理和保护森林和草地资源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保障农村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因此,生态用地整治的一部分工作包括森林植被的恢复和保护以及草地的生态修复。生态用地整治与保护还需要关注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这包括植被覆盖、梯田建设、防护林带的建立等,以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土壤质量,并改善水资源的管理。这些措施有助于防止土地退化,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同时减少了洪涝灾害的风险。
2.3.2河道整治
河道淤积和垃圾堆积不仅浪费了水资源,还可能导致洪水灾害和水污染。因此,清理河道,确保水流畅通,是提高土地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减少洪水风险的必要措施。清理工作包括河床的疏浚、沿岸垃圾的清除以及植被的恢复,以维护河道的生态健康。生态系统对于维护水资源的质量和数量至关重要。通过保护和修复河道的生态环境,可以增加水体的自净能力,降低水污染的风险,同时提供适宜生存的栖息地。这可能包括植被的种植、湿地的恢复以及鱼类和其他野生动物的保护。防洪设施的建立有助于减少洪水对土地资源的威胁,提高农村地区的抗洪能力。这包括堤坝、护岸、洪水排涝系统等工程措施的建设和维护,以确保在洪水季节时,水资源能够受到有效控制,不会对土地资源和农田造成严重破坏[4]。
3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代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冲锋号已然吹响。要创新优化土地综合整治模式,规范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加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修复,提升土地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修复能力,为建设美丽中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更大力量。
参考文献
[1]李树长.浅谈土地整治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生态文明建设策略[J].现代农业,2020(06):92-93.
[2]王丹月.关于土地整治工程生态化的思考[J].乡村科技,2019(32):118-119.
[3]袁连富.土地整治工程中的生态建设问题分析[J].居舍,2018(24):35.
[4]赵传普.生态文明建设下的土地整治工程实施模式初探[J].天津农业科学,2017,23(09):35-3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