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是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同方志敏并肩作战的亲密战友,曾在横峰、弋阳、贵溪、赣东北、中共闽北分区、闽赣、中共东南分局等地任职,对赣东北地区的早期党组织及闽北的革命根据地建立和建设作出了极大贡献,形成了关于党的宣传工作和党的建设工作的独到经验和见解,回顾黄道的宣传经验和党建思想对于新时代党的政治传播和党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一、重视思想上建党,奠定党的政治传播基础
坚持从思想上建党是我们党的一项创举,也是毛泽东党建思想的特色之一。中央苏区时期,党的工作由城市转入农村,并着手在农村开展土地革命。而中央苏区所在地大都位于偏僻而落后的农村,在土地革命过程中,参与进来的党员主要为农民,这就不可避免地把非无产阶级思想带入党内,有可能影响党的战斗力甚至腐蚀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因此,需要及时开展思想建党以肃清党内的不良思想和作风,维护党的权威保证党的事业平稳发展。黄道在早期创建党组织及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理论和实践经验,形成了其独特的党建思想,为党在革命战争年代的党的建设和政治传播贡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创建赣东北根据地期间,黄道积极投身于革命事业中,建立党支部,发动农民投身革命运动,并建立农民协会。黄道对农民和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十分重视,他广泛地在青年学生和农民群众中进行演讲,组织学生进行游行和革命理论研究。在闽北工作时,他倡导并建立了地区党校,以便更好地对广大党员开展党性教育。党校的教学和教材编纂,他也曾参与其中,且亲自为学员讲授课程。在其所编写的教材《工农读本》中,便集中体现了其对于古田会议形成的有关《党内教育问题》精神的深入贯彻。这本《工农读本》不仅包含红军的任务、宣传口号、苏维埃运动、土地革命等,还将共产党和国民党及其他党派作了对比,将红军和白军作了对比等等,几乎覆盖了《党内教育问题》所要求的各个方面。透过书中通俗易懂的文字可以看到黄道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用以教育工农群众的生动形象。学员们在学习这本教材后,不仅学习了更多的文化知识,同时也将书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入脑入心,自然地将理论运用到自身所参加的革命斗争中去。这本书不仅在内容上能够使学员学习到党的革命理念,同时在形式上也十分注重贴合工农的语言习惯,使广大人民群众阅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传唱。例如在第35课“农村阶级”中就有:“农村阶级,非常复杂,土豪、劣绅、地主、富农,他们是剥削阶级!贫农、雇农、苦力、手工工人,他们是被剥削阶级。中农同样被人剥削,他们也要参加革命。”这样的文字,以简洁而通俗的语句使得人民群众也能了解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且能对自身受到的压迫有清晰而明确的认识,唤起他们的斗争意识。这本《工农读本》也是反映当时闽浙赣苏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人民生活等方面的百科全书,群众在学习了这本书后,不仅能够了解闽浙赣苏区的社会发展状况,同时也能够让群众学习生词、句子等文化知识,这为发动群众参加抗日及党的政治传播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确立党的政治传播组织保障
中央苏区时期,党的政治传播都是在极为艰苦的战争条件下展开的,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是当时政治传播不可或缺的组织保障。黄道在赣东北基层党组织创立时期,就与方志敏等人一同创建了横峰、弋阳等县的基层党组织,为党在中央苏区开展政治传播提供了组织保障。同时,黄道十分重视党员质量,在斗争中积极发展党员。根据赣东北的革命斗争实际情况,黄道强调要积极吸纳在斗争中表现好的群众进入党组织,以适应革命斗争形式,且开创了以现有党员同志向外发展党员并建立党组织的形式,增加新的党员和支部,将农民群众和党联系起来,使横峰、弋阳地区都有了农民革命组织,为党的组织建设奠定良好而坚实的群众和组织基础。
转战闽北地区后,黄道依然坚持加强党的组织建设,重视干部的教育培训,依托党校开展组织生活会、流动训练班等,这类培训班时间短、针对性强、见效快的特点极大地适应了当时的战争条件,因而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黄道重视干部的提高和培养,努力建设一支坚强的队伍,注重选拔在实践斗争中表现勇敢、实际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同志担任干部。对于干部的提高方面,则采取实践锻炼的形式,将其投入到艰苦的环境中去锻炼,增长其才干。经此,一部分普通群众和红军在实践锻炼中经受住了考验,成为了治党治军的优秀人才。黄道的组织建设实践使闽北的党组织得到了巩固和发展,并且使其积极拥护党的权威,坚定斗争意识,充分发挥了其斗争堡垒作用。正是黄道的这种党建思想,才使得闽北、赣东北地区拥有了一支坚韧不拔、面对艰难险阻仍然屹立不倒的党员队伍,也为党的政治传播奠定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三、注重党的作风建设,加强党的政治传播纽带
党的作风体现着党的宗旨和党的形象,同时更是党的政治传播重要纽带。人民群众对于党的接受过程是与党的建设紧密相关的,而党的政治传播则与党的形象紧密相关。中央苏区时期,为了革命斗争的需要,需要以良好的积极的党的形象来深入群众,以便团结一切力量从事革命,而群众对于党的逐渐了解和产生相应的形象这一过程中,政治传播起着直接影响的作用,因此,中央苏区时期,党对于作风建设高度重视。作为党的领导干部,黄道深知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性,在工作和生活中,他都始终密切联系群众、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等,将党的优良作风以各种形式发扬光大,保证党的良好形象的树立。
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政治传播落脚点,党群关系也是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问题,在中央苏区时期,党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深知革命的力量源泉来源于人民群众,因此非常重视党群关系。黄道指出,“我们革命,是我们自己为劳苦群众谋利益”。他深切明白紧密联系群众的重要性,带头践行群众路线,通过土地革命使闽北广大农民群众翻身做了主人,并且带领人民群众大力发展生产,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同时,他还强调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大力发展文体事业,使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得到大幅提升,精神面貌更加积极向上。正是黄道不断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才使得闽北地区建立起了一道由人民群众加入进来的铜墙铁壁,保证了苏区的存在和发展。这也是通过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使党的政治传播在人民群众中被广泛接受和认可的必然结果。
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使党员干部与错误思想做斗争、接受群众意见和批评从而增强党的内部团结性的有力武器,从而保证党的政治传播顺利开展。黄道始终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在创建赣东北根据地时,他都坚定地走正确路线,站着正确立场,同方志敏一道,反对“左”的、右的错误路线和思想。在方胜峰会议中,他坚决批判“左”倾逃跑思想,支持武装斗争。当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到达闽北时,黄道同其他闽北分区委领导一道坚决抵制该错误思想,正是黄道始终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才能在中央苏区时期为闽北党和红军保留了有生力量。
四、结语
黄道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为苏区时期党的建设和政治传播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将党的建设工作与对群众的马克思主义教育、革命理念教育等深度融合,所作出的理论总结和时间探索,对于新时代加强党的是建设,更好推进政治传播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部署,十九大则再次强调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这一新的伟大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在新的历史阶段,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环境,如何将党的建设与政治传播工作结合起来,在不断加强党的建设中推动政治传播能力的提升,在政治传播中稳固党的执政根基,需要我们深入历史从中汲取智慧。今天我们党的政治传播工作虽然面对着比国民党反动宣传更加强大和精明的对手,但取得胜利的关键并没有变,即:政治传播中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充分的发挥在宣传内容方面的优势,一方面围绕党的大政方针和工作事实,从群众的利益诉求入手,通过贴近群众的语言和方式,向群众展现党的追求与群众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另一方面通过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话语分析和解读事件,让群众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整体真实和本质真实,从而自觉抵制各种歪曲和别有用心的言论,接受党的领导,支持社会主义事业。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黄道文集》编委会.黄道文集[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
[3]陈群哲.黄道同志与闽北苏区[J].党史研究与教学,1983(5).
[4]江西省档案馆.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中册)[G],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
[5]江西省档案馆.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中册)[G],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