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健全人格的关键时期,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往往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初中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应当引起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视,可结合初中体育教育的特点,将初中生的心理分析炼融入到初中阶段的体育教学中。
一、中学生体育心理现状
(一)运动兴趣低
运动兴趣是指学生积极地认识、探究与参体育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学生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学生一旦对某项运动或者运动可能带来的积极的间接结果产生兴趣,就会多加关注与体育相关的信息。通过访谈法了解到山东某一中学的学生运动兴趣低,没有喜欢的运动项目,并没有从运动中获得愉悦感。除了初三学生迫于体育中考参与运动,其他年级的学生有千奇百怪的理由逃避运动。
(二)意志品质薄弱
意志是人为了达到目标而产生的心理状态,是在生活中面对困难,解决问题时体现出来的。现代绝大多数孩子为独生子女,环境造就了人,我们现在生活的环境非常富足,身边的独生子女们几乎个个养尊处优,家长对其过于溺爱,缺乏挫折教育,遇到问题不敢发声,畏首畏尾,造就了温室花朵弱不禁风。体育技能的学习需要一次次的失败,在失败中走向成功,独生子女带来的弊端使学生承受不来运动中的失败感,中途放弃。
(三)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指有机体经历了某种挫折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的消极、特殊的心理状态,也就是当有机体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后,会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从而丧失了信心、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一个人产生了习得性无助的时候,会变得否定自我,怀疑自我,削弱对体育的热情。在体育校队的同学反映自己常常会产生挫败感,老师和家长对学生的期望过高,学生长时间练习付出仍然不能使教师家长满意,反复造成的失落感会影响学生各方面的学习,阻碍心理健康发展。有些学生比较内向性格有些孤僻,在团体活动中,与同伴有距离感,出现问题是倾向归因于自身稳定的不可控制的因素,如自己能力低;把成功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
(四)过分关注别人的看法
有些学生在体育课堂上或是运动会上由于害怕出丑丢人,不敢大胆练习或是参加比赛。这些学生大多比较内向,行为孤僻,过于自我保护,更多地关注完成动作的时候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导致练习时放不开,缩手缩脚影响动作质量。
二、中学生体育心理改善对策
(一)激发运动动机
运动动机是由运动目标引发的,推动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因。充分重视学生的各种需求,体育课上适量的时间安排做游戏,满足中学生爱玩的心,做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快速投入到课堂上来,在游戏中既掌握了技能有锻炼了身体。体育课堂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自主选择教学内容的机会,可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询问学生喜欢什么运动项目。
(二)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课堂上安排一些增强学生意志品质的活动,利用竞赛提高法、积极自我暗示法使学生在不同程度的困境中战胜自我,带给学生面对挑战的勇气与信心。教师应在体育课堂上细心关注每个学生的表现,尽量减少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横向对比,加强个体的纵向比较,对于学生的点滴进步提出表扬并加以鼓励。体育教师注重过程评价,减少结果评价,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
(三)减少习得性无助感的产生
在体育练习对中学生要以鼓励为主,帮助他们形成积极地自我观念,比如对于一切胆小不敢尝试难动作的学生可用语言鼓励或者点头赞许;对于动作不太正确的学生纠正错误时语言亲切,先表扬其优点再指出错误,及时给予反馈。严格分析运动中出现的错误,正确归因,避免总是把失败归结于自己能力低,看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对于长期处于不良情绪状态的学生,体育教师与其进行谈话,热心扶持,保持爱的继续。
(四)树立正确的目标
中学时期身心急剧发展,心智不够成熟,人生观世界观处于萌芽阶段。家长和学校老师起好沟通协商作用帮助学生制定适宜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把学习本身、学习的过程当作努力的目标,享受过程,而不是仅仅把眼光局限于最后的结果,局限于我要成功。当学生面对失败时,引导学生正确的归因,总是把失败归结于是自己能力低,动机水平会降低,对运动排斥感会大大增加。在校队训练工作中,体育老师设置的目标要明确而具体,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所要承担的团体责任,明确自己将来要达到的练习程度并为之付出努力。
(五)优化教学方法
榜样法是指教师在上课时多介绍体育明星、播放体育比赛精彩视频,引发孩子的崇拜感,内心想要向偶像靠拢,无形之中调动学生参与运动。讲解运动项目的由来及发展趋势时,要注意趣味性,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初步动作表象。
(六)自我调控
自我调控即自我调节能力,调节自己的消极情感,冷却不良情绪。课堂上教给学生自我调控策略,如自我暗示调控,主要指积极的自我暗示,当遇到有难度的动作时,内心告诉自己“大胆一点”、“再尝试一次”、“你可以的”;自我目标调控,引导学生在自己已掌握体育技能的基础上结合体育教师的建议设置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通过认真练习完成阶段目标,克服困难,满足学生体育学习过程中的荣誉感。
(七)学校优化教学环境
体育教学所依赖的物理环境与学生的心理活动密切有关。室内场地空气清新,采光明亮可是使学生头脑清醒,从而增加运动参与度,在运动中获得愉悦感。融洽的体育教学氛围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和谐型体育课堂氛围会让学生练习积极,对体育运动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提高校领导对体育运动的重视度,一个领导的意见决定这体育场地是否扩建,课外体育活动能否得到开展,正常体育课会不会被占用。
三、结语
体育教育在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学校与教师应对学生的体育心理予以重视,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改善学生的心理,使学生拥有良好的自我调整能力,最终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黄远珍.中学体育教学中体育心理分析及教学对策[J].中国农村教育,2019(12):94.
[2]张家伟.初中体育教学中锻炼初中生心理素质的措施[J].体育风尚,201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