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前存在问题
目前党报的报道中存在着对时政新闻占据总体报道内容的分量大、报道存在选题不精、文风陈旧、样式刻板,党报新闻融媒体新闻报道技术、人员等不能真正融合等问题。如今,受众不再把传统的报纸作为他们了解新闻信息、交流思想情感、感知社会舆论的首选载体,取而代之的是新媒体。
但新媒体发展速度之快,融媒体时代信息碎片化之严重,一些媒体以及自媒体在发布新闻时过分追求吸引受众和点击量,忽略了新闻写作的理性写作思路,导致了新闻写作的片面化、庸俗化甚至与实际新闻事实相背离,发生多次新闻事件的反转,让受众对于一些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产生质疑。
二、新闻作品创新的路径
创新无止境,这句话对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来说都是至理名言。事实上,新闻采访从来都不是刻板和教条的,而是灵动丰富的实践活动。新闻该如何创新?有哪些秘诀呢?
重大主题宣传的创新创意
重大主题报道,通常是指新闻媒体围绕党和政府的重要决策部署、中心工作、重大活动和社会热点等所进行的报道工作,是党的新闻媒体树立权威、扩大影响、创新内容的有效途径。
人民网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型全媒体报道中展现了十分出色的选题策划和结构设计,用“人民访谈”、“‘跨越70年’中国的故事”等全媒体报道将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的成就发展划分为各个领域的进步,也不乏“70年70问”这样汇总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多方话题的综合作品。
近年来全媒体、融媒体优秀作品的经验表明,越是宏观的题目越需要从小方面、小故事入手见微知著,越需要媒体讲好大视角下的故事。地方党报的重大主题宣传报道要多角度、多形式、多平台,在选题内容和报道方式上进行创新。
(二)新闻呈现方式上的多种融合
以人民日报曾获得中国新闻奖的《刻度上的五年》为例,这是人民日报总编室、政治文化部和媒体技术公司共同推出的融媒体产品,展现了党的十八大到十九大之间中国的经济建设、民主法治建设、民生发展等方面的成就和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一新闻作品体现了人民日报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机制”“新思维”“新主流”。新机制即资源整合、技术融合、项目联合、人才聚合。新思维即用传统媒体材料变出新的创意,改变传统叙事方式、追求新鲜框架表达,时刻保持敏感神经、时刻保持学习状态。新主流即“主流价值观+主流受众+大流量+强影响”,学会嫁接故事和情感,学会信息再加工、深加工,让受众内心被打动、手指跟着动,实行新闻作品传播效果在整体上实现从认知、态度到行为的逐层深化。
新闻的动态性是其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想满足融媒体时代的发展要求和受众的信息需要以及沉浸式地传播互动,就必须全面优化和完善新闻动态报道手段,真正建立包括机制、部门、人员、技术、报道内容等于一体的全媒体平台,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内容、渠道、平台和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
(二)新闻作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把版面留给百姓,把镜头对准基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是时代的召唤,也是受众对党报提出的新要求。作为党报的新闻工作者,我们必须切实转变思想作风、采编作风和写作文风,牢固树立亲民意识,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与时代对接、与市场对接、与群众对接,在服务读者、引导读者中,感染读者、赢得读者、占据传媒市场。
作品的差异化
党报不应简单地把同一个作品复制、移植到党报的纸媒和新媒体的所有平台,而应该立足实际,打造融媒体的“中央厨房”,针对不同平台的特色“私人订制”新闻作品——完善的新媒体布局使得媒体有的放矢,充足的渠道保证用户不会错过发布在其他平台上的报道。借用广告投放中的术语,“精准投放”新闻作品、差异化发布已是势在必行。
(四)新闻作品的专业视角理性表述
在涉及生命健康的报道中,专业与否关乎的还可能是生与死的问题。在中国疾控中心的衣原体说法通过新华社和央视报道后,钟南山院士等广东专家提出了质疑,因为在实践中,广东专家已经排除了衣原体是病原的可能性。在此背景下,南方日报记者段功伟所写的《非典型肺炎病原是衣原体?》见报了,而广东专家继续按原方案治疗,挽救了很多生命,创下了治愈率最高、病死率最低的佳绩。一个多月后,世界卫生组织宣布非典病原是病毒。上述报道不但获得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记者段功伟后来还获得了长江韬奋奖。
新闻作品的专业视角在全媒体时代尤为珍贵,专业视角常能帮助记者在平淡无奇的活动中深挖到有深度、有价值、有意义的选题。
(五)新闻作品的价值观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新闻记者是执着冷静的挖掘者,也是感性的追踪者。在信息时代,记者获得独家新闻的机会已越来越少,高度敏感的嗅觉和创造性思维是记者立身的根本之道,但驱使着新闻敏感和创造性思维运转的是新闻人精神世界的生命价值观照。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汇聚中国力量,是新时代每一位新闻工作者的使命和担当。
如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中央媒体持续报道战斗英雄张富清的新闻作品,这些优秀的新闻作品鼓舞人心、凝聚力量。新型主流媒体需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闻作品,使其成为弘扬主旋律、传播社会正能量的有效载体,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
(五)新闻作品中的历史意识
要在历史的关键节点,抓住真正有价值的新闻,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历史意识。在技术越来越发达的轨道上,媒体人不能越来越依赖技术,背离文化,而应该成为价值的主人,这取决于操作者是否具备良好的史家素养。
探索为历史内容注入新闻色彩,让新闻报道产生新时代回响。历史与现实总是存在某些内在关联,这种关联性赋予历史事件以时代意义。例如,可抓住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2022年冬奥会等重大新闻事件或历史节点,将历史叙事与新闻叙事相结合,更好地发挥重大主题宣传、深度报道的激励作用。
小结
总体来看,党报的新闻作品需在合理选题策划、叙事方法得当、多媒体融合展现、平台投放精准、畅通反馈渠道等多样方面有努力的空间。党报的新闻作品创新还要嘉庆宣传“引流”意识和技巧,在系列报道中打造“爆款”,期待党报在全媒体时代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能够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