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道德与法制教学中如何渗透感恩社会教育
林淑华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林淑华,. 在小学道德与法制教学中如何渗透感恩社会教育[J].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2021.7. DOI:10.12721/ccn.2021.157068.
摘要:
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小学时期的作用是至关重要且不容忽视的,同时在学生道德素养和能力的培养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让小学生的思想品德能够进一步发展,小学老师在进行道德与法制的教学中,要与感恩社会教育相结合,让学生树立正确感恩意识,为以后的生活学习打下基础。
关键词: 小学道德与法制感恩社会教育方法策略
DOI:10.12721/ccn.2021.157068
基金资助:

引言

从现阶段小学生的品德情况来看,大部分的学生都严重缺乏感恩意识,对于生活中的一切事物没有感恩和回报的想法,这对小学生以后的发展和成长来说是极为不利的。所以,在道德与法制的教学课堂上,老师要创造为其相关情境,并引导学生实践,让学生感受到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形成感恩意识和思想观念,加强自身品德修养。

一、让感恩社会教育在道德法制中渗透的方法策略

(一)体会生活,萌发情感

老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让小学道德与法制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生活,感受生活,从而让学生产生归属感,树立起感恩社会的思想意识,使自身品德素质得到提升,促进全面发展。在培养学生感恩社会的意识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了解社会对他们的付出,为他们的生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比如在学习《有多少人为了我》这一课时,首先为小学生提出几个问题: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的吃、住、学习等一切是哪些人提供的?可以把体验用照片的方式展现出来吗?让学生选择其中之一,记录他们的工作情况并分享给他人。根据设计的相关问题,学生就会感受到生活中的所有事情和其他人都是息息相关的。以活动为基础,让学生整理材料,其中材料中的内容也是学生的亲身所见、亲耳所闻,他们就会在描述出自己所见的同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十分认同所交流的内容,并形成一个共识:所有人的生活都是和社会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社会为大家做了许多,所以我们要对社会心怀感恩之情,并且付出行动来对社会做出回报,这样一来,小学生就会逐渐萌生感恩社会的意识和思想,这就是感恩社会意识的基础。

(二)深入社会,进一步加强对社会的感恩意识

要深入社会,带领学生进入社会生活中去,在实践的过程中让学生深刻感受社会为他们所提供的一切环境,进一步加强对社会的感恩意识。可以通过观察和学生之间的沟通等方式,让他们感受到祖国的伟大,通过网络和媒体了解其他贫困国家水深火热的生活,而我们的生活环境如此安定,生活足够幸福,让学生在努力学习的同时更要心怀感恩之情。通过一系列的强烈对比,小学生感恩社会的心理和想法就会变得越来越强烈,随着而来的,感恩社会的意识就逐渐树立起来并根深蒂固。比如,在学习《家乡的变化》这一课时,课文内容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在阅读一些历史材料的时候,他们就会对祖国这些年来的变化有大致的了解,尤其是家乡的面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充分调动起学生对国家的热爱,老师还可以组织一些实践活动,如“家乡行”等,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得到明显的提升。对于带领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老师要对当地发展的具体情况做一个大致的了解,带领学生走进工厂,参观一些养猪户和养牛户等等,从他们的实践中得到结论,充分感受到社会生活发展所带来的的一系列变化。当学生看见拔地而起的一栋栋楼房、充满现代感的工厂、宽阔的油漆路等,再回想到过去破旧不堪的毛坯房、永远昏暗的煤油灯和泥泞不堪的石子路等,就会感慨万千,同时也进一步增加了学生感恩和回报社会的情感。

(三)融入社会,积极参与到实践中去

观察、走进,最后融入到社会生活中,是激发学生感恩社会意识和思想的三大重要组成内容,同时转化成学生的行动指南和目标,让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得到显著提升,从而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所以,老师与其跟学生口头传授感恩理念,不如让学生亲自进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参与到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加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实践中感受到自己的一切都是社会所赋予的,是在社会的帮助下所获得的,这样一来,学生的感恩社会的意识就会强烈,还会转化成实际行动来表达。比如,让学生在学习《衣食的来源》这一课时,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收割谷物的同时边倾听边参与,体验生活的不易与辛苦,明白了什么是粒粒皆辛苦和来之不易。等他们感觉到疲惫的时候就可以观看农民是如何移栽油菜,收割稻子的,这一过程看起来十分简单轻松,但是在实践操作中却是困难重重,并且特别累。当学生出现各种各样问题的时候,经过农民的耐心解答和引导,他们终于完成了这次艰巨的任务,尽管很累,尽管汗水浸透了衣服,但是内心的喜悦是掩饰不住的。劳动给人以快乐和满足,也让学生体会到美好生活的不容易,感恩社会和他人,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中不断地锻炼自己。总之,感恩社会,让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不断提升,能够使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同时,形成感恩社会的意识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中,要以社会实践活动作为锻炼的基础,经过长时间的教育才能够逐渐培养出来。所以老师要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教学内容充分结合,为学生创造各种各样的情境和平台,同时让学生多多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不断实践中树立并加强感恩意识和思想观念,进一步深化品德素养,让学生健康成长,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结语

综上所述,学生的感恩意识不会一蹴而就形成,而是需要学校、家长和社会三方的关注和共同努力,感恩教育会使学生对社会抱有强烈的责任感,还能够让学生培养优秀的品质和性格。培养学生的感恩之情是一件漫长的事情,必须要在每一件事上都渗入感恩观念,让学生的思想和生活中处处充满感恩,让感恩在学生们的脑海中根深蒂固,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提供良好的条件和基础。

参考文献:

[1]姜英霞.让孩子拥有一颗感恩的心[A].2019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论文集(卷一)[C],2019:639.

[2]巴音加甫.在小学道德与法制教学中如何渗透感恩社会教育[A].2020年中小学素质教育创新研究大会论文集[C],2020:78-79.

[3]葛倩,王勇.隋唐至清朝儒学道德发展中的感恩意识[J].文化学刊,2019(05):235-236.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