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当前,随着水利工程的不断开展,对地表植被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在工程建设中,有的企业只顾着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忽略了工程的社会与环境效益,致使工程场地周边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环境污染更加严重。水土流失的加剧,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利影响。但是,通过开展水土保持工作,能够对水土流失问题进行有效控制和降低,利用先进的设备对水土流失问题进行控制,并对其进行监测和验收,为水利工程的建设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水利工程施工区水土流失危害
水力侵蚀是水利建设中的重要问题。如果是在旱季,那么水就会变得很少,甚至会导致河流的干涸。水分来源主要集中在土粒间的间隙,水分运动时,土粒随水运动,从而导致土粒间水分含量的减少。从水文学的角度来说,如果水土流失太过严重,不但在旱季会造成水的耗尽,而且在雨季也会增加水的量,造成水患。另外,由于水土流失问题,极有可能造成水塘、梯田等流通渠道的淤积,从而造成蓄水容量持续下降,并造成干旱季节的枯水问题和多雨季节的洪灾问题。从实际情况来看,过度砍伐植被的区域,存在着最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尤其是在一些山区,如果植被覆盖率过低,当短时间内出现强降雨时,地面的实际坡度就会变大,进而导致对地表水流的截流效果大幅度下降,因为土壤本身的含水性能较差,所以很容易发生大规模径流问题,甚至引发严重的山洪。
2.水利工程建设导致施工区水土流失的因素
水利工程是一项规模庞大、环节繁杂的工程。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我们国家也逐渐认识到了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水利工程的建设虽然能够为我们国家带来许多的利益,但是与此同时,也对施工区的水土保持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2.1.废弃物等的堆放
在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如弃土、弃石、弃渣等,这种废弃物的堆积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其中,以沙砾为主,大量沙砾随水冲蚀,会对施工区的植被产生不同程度的破坏,而长期的破坏则会逐渐导致水土流失。这不仅给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而且还不利于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
2.2.地表植物的破坏
水土流失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植物被摧毁。但是在国内,水利工程是比较大的项目,也是比较复杂的项目,所以,施工区的土地,都是要重新开发的,而且,这种改造的范围也是很大的,所以,在某些条件下,就会改变当地的植被,从而导致地面上的植被受损。当前,在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经常会对当地的地形和地面上的植被产生影响,尤其是三峡水库这样的大型水利工程,很可能会对植被产生影响,在植被受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自然会产生水土流失,因此,植被的破坏是导致水土流失的最直接原因,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才能避免水土流失。
2.3.采石以及取土
采石、取土也是引起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与其他原因引起的水土流失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水利工程的规模较大,因此,所需的石土数量较多,通常都是从施工区直接获得,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对当地的植被造成损害,进而引起水土流失,因此,水土流失的问题,最大的原因就是植被受损。
2.4.其他因素的影响
上述三个要素的核心都是由于植被破坏而引起的水土流失,同时水土流失还涉及地理、气候等方面的问题,这些客观因素也要加以考虑。因此,水利工程并不只是一项工程,它还是一项事业,它需要一支规模庞大的工作队伍,对各种因素进行权衡,才能更好地保护好地方的水土资源,才能更好地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3.水利工程施工区的水土保持措施
3.1.施工临时占地的水土保持措施
在水土流失防治方面,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明确了水利工程建设中的水土保持,确保最大限度减少扰动面积。在临时性建设中,应对防灾带进行保护,并在公路两旁设置临时性排水设施,并对居住区进行美化和绿化。在建筑工作完成之后,要尽量使地面平整。在临时施工环节,应在完工后对防治区域进行彻底的修复,并将表层土层分层剥离,采用集中堆积的方式,发挥围护作用。在进行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之前,要先对建设居住区的空闲地区进行绿化,并对区域的天气气候有充分的了解,增加花卉植物的种植,落实水土流失防治工作。
3.2.形成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检查工作流程
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进行监督,规范监督的过程和方式,突出监督的重点,提高监督的实效。保证了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完整性、正确性和正规化。加大巡查频率,运用先进的遥感监测技术,防止违法违规的发生。要认真做好验收和验证工作,并要及时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3.3.水土保持建设管理系统搭建
管理系统应该具备如下特征:第一,实现各参建单位与水土保持相关事宜全程协作,统一数据标准,通过流程化管理,夯实施工、监理现场职责,发挥咨询服务单位的技术支撑作用,对问题进行及时有效处理。第二,实现清单化管理,把每项任务都细分到每个岗位,并制订出相应的进度表,对每项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跟踪,由系统自动提醒和预警,再由人工监督,使之成为闭环。第三,采用模块化的方法,针对各个阶段、各个路段的特点,建立相应的量化指标,实现从质到量的提升。第四,轻量易用,可以通过网页、微信小程序、企业微信等进行访问,可以与其他系统进行互访,具有很好的可访问性,可以为以后的扩充和发展提供很大的空间。
3.4.植物水土保持措施
在建设完成后,要对原有的地形及地面状况进行一定程度还原,同时要进行表面植被的治理,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对原为农用地的生活垃圾,应在建设完成后立即进行平整,使其尽可能快地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若弃渣场建设前为林地,则在施工活动完成后,需种植树木,使根茎吸收足够的水分,提高土壤的实际含水量,起到加固土壤、保持水土的核心作用。在地表植被恢复的过程中,要考虑到气候特征,并对适宜的植被进行种植。在选择植被植物时,既要考虑其防风固沙功能,又要了解其实用性。在对地表进行绿化的过程中,要防止水土流失,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4.结束语
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中,应加强对河流的调查与分析,加强对河流侵蚀的预防与控制,创造出更好的生态环境。水土应在工程建设中始终坚持其中心位置,并对其进行有效累积。除了对水土资源的保护措施之外,还应该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对地球植被的恢复上,对水土资源进行监测并开展工作,制定并实施水土资源管理方案,并对垃圾填埋场和垃圾填埋场的水土资源管理措施提出意见,以达到防风固沙的目的,保证土壤的水分含量。
参考文献
[1]盛英杰.水利工程施工区的水土保持措施探讨.市政工程,2022-09.
[2]王天烨.试论水利工程施工区的水土保持措施.建筑技术科学,2020-10.
[3]马海峰.水利工程施工区的水土保持措施探讨.,202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