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程“家国情怀”渗透教育的策略研究
江灿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江灿,. 地理课程“家国情怀”渗透教育的策略研究[J]. 地理研究进展,2024.1. DOI:10.12721/ccn.2024.157002.
摘要:
新课改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德育为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7年版课标中明确提出“要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地理问题的意识”。本文尝试探寻地理课程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路径,旨在指导中学地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地理课程家国情怀对策
DOI:10.12721/ccn.2024.157002
基金资助:本文系2020年度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立项课题《地理教学中“家国情怀”培养策略的研究》(课题编号:XJKX20B286)的阶段性成果。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都根据本国国情,对本国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做出了具体要求,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是超脱知识本体之上的一种情感教育或情怀教育。这种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其本身的观念、态度和思维方式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活动的进行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教师要积极教研,充分挖掘“家国情怀”教育素材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家国情怀”核心素养,不仅是对学生,更是对教师提出了具体素养要求。作为“引路人”,就应该首先具备这些素质。要培养“家国情怀”素养,多样化的教学资源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必须重视教研活动,定期开展组内调研,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彰显集体智慧。通过不断的教研活动以及查阅资料,在高效精细设计教学过程,才能在45分钟的地理课堂中充分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才能有的放矢地给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材料,如文字材料、 统计数据 、地理图片、 景观地图等,从多角度印证地理现象”,以启发学生。教科书是中学地理教学中最根本的依据,教师应不断发掘课本中的隐性素材,提取相关教学内容。

例如,高中新湘教版必修一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可以通过讲解中国古代对宇宙的认识以及相关理论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运用天体和太阳系的示意图,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和发展观。必修二第五章“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在这一节的教学中,引入相关的视频资料如《热带雨林的破坏》、《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等剪辑视频以及结合世界环境公害事件的实例,如“日本的核废水排放问题”、“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等引导学生分析与认识环境问题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培养人地协调观。此外,在“家国情怀”痕迹并不是很突出的教学内容中,例如高中新湘教版必修二第一章“人口问题”,展示非洲尼日利亚及中国人口政策和人口发展趋势,增强学生对国家政策方针的理解,培养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二、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贯穿到教学过程中

地理来源于生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多媒体教学、远程教学、录播课、网络信息共享等多样的现代信息技术,为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条件。地理教学中可以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根据生活创设具体问题情境,引发内容与学生认知结构的矛盾,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现实情境图片的呈现,又为学生思考和探究提供足够的感性思维素材,启发深度学习的浓厚兴趣。借助信息技术,可引导学生通过情境理解地理知识点。既纵览了家乡的文化历史和生产生活,同时培养了区域认同感及民族自豪感。教师在试卷分析和讲解过程中,应借助试题内容,着重讲授和分析,潜移默化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考后的试题讲解是整个考试过程中最重要一环节,教师在讲解此试题时应认真挖掘其作为“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培养材料的价值。充分利用学生想了解试题出题目的,错误原因的心态,融入“家国情怀”培养,可事半功倍。例如,在湘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演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对整个地球演化史停留在表面,理解较为困难,无法充分契合学生目前年龄阶段的思维。教师可以选用视频导入播放一段地球46亿年以来的演化史短纪录片,把海陆变迁、生物进化通过视频的方式直接表现出来;其次,教学过程中通过希沃(seewo白板)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演示出来,针对地球演化史以及不用阶段的特点辅助图像,加深学生的印像,逐步形成对地区演化的综合概念。

三、落实于研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地理课程的归宿在于树立和谐的人地协调观,在于解决实际的地理问题,学以致用,服务于生产生活实践。学校组织、教师带队到野外进行考察或研学活动是目前研学活动方式中最有效率的一种方式。例如在2019年湘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海水的性质》,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明白海水性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可以安排一场有关沿海的研学旅行活动并且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设计研学方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同时能够让学生感悟我们中国的大好河山,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优越感,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与世界眼光。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流水地貌》由于笔者在南方湿润地区,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学校周边的“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通过生活实际划抽闲为具体,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形成合理开发利用河流,建立协调的人地发展观。在研学活动中可以选取周边有趣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进行研学。

四、教师需重视地理学科教育,做一个教育情怀的教师 

拥有教育情怀,是教师的一门必修课,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前提和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家国情怀也已经不再限于“一家一国”的狭隘思想,而是逐步与世界眼光结合,形成地方、国家、世界相融合的格局和观念,在“爱国主义”、“乡土情怀”内涵上增添了“国际意识”和“世界眼光”,是新时代背景下对于传统“家国世界”观念的超越。 加强地理学科教育,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从组织上强化师资力量,从行动上真抓实干,才能真正让地理学科教育重焕生机,更好地为坚守 “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目标。

结语:通过本文的研究,教师积极钻研教材,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辅资料和考试资料以及落实研学活动等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可谓一举两得。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也不是一蹴而就,需要长久地贯彻实行。中学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应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落实家国情怀的培养。因此,培养“家国情怀”素养有利于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参考文献:

[1] 李丽.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新课程(中),2017(01):135

[2] 陈胜庆.地理课程的核心素养与育人价值[J].地理教学,2015(4):12-14.

[3] 刘振生.中学地理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研[D].华东师范大学,2008.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