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专题采访技巧研究
黄光汾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黄光汾,. 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专题采访技巧研究[J]. 新闻传播研究,2022.3. DOI:10.12721/ccn.2022.157021.
摘要:
融媒体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更具多样性,它是通过把广播、电视、互联网的资源进行整合,把其优势充分发挥的新型媒体模式。其形式更为灵活,也更能提高大众的认可度。本文从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专题采访的必要性,问题和采访技巧分析探讨,以期为提高新闻记者的采访水平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 融媒体电视新闻专题采访技巧
DOI:10.12721/ccn.2022.157021
基金资助:

一、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采访的问题

融媒体是一个平台,它整合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优势互补,取长补短,旨在建立一种互补互信的新型媒体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难,新闻的实效性上也依然存在很多的不足。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想法。当然,无论是传统电视新闻还是新媒体新闻,都对采访有着比较高的要求。而作为采访工作最重要的一环,记者的采访技巧就显得格外重要。在采访中,记者需要做到对被访者做好交流引导和提问,还需要考虑被访者的心理以及情感变化,并随之进行相关工作内容的及时调整。如果记者经验缺乏,采访技巧运用不够灵活,往往采访工作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采访技巧

(一)准备充足,制定采访大纲

采访前的准备分为工作上的准备和心理上的准备。工作上应该提前掌握与采访相关的内容和资料,做到对相关资料牢记于心,对被访对象的基本情况也要进行梳理筛选,更需要拟定采访中的问题提纲。避免对被访者问出一些“你的出生地在哪里?”“年纪有多大了?”这种鸡毛蒜皮的问题。这样容易让被访者产生厌烦心理,也会觉得你对他缺乏了解尊重,这样采访就难以进行了。记者在采访前应该拟定好一个全面深入又简单清晰的采访提纲,做到临危不乱,掌握采访的主动权,这样即使在采访的过程中思路被打断,也可以及时根据采访大纲调整采访节奏,使采访按照既定目标有效完成。

一次成功的采访,取决于记者和被访者之间是否能够建立一种融洽的谈话氛围,所以也要求记者需要给被访者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一般情况下,记者的穿着和随身物品尽可能简单朴素,平易近人,如果穿着过于华丽花哨容易引起被访对象的不适。尤其是在面对一些基层工作者或者劳动模范进行采访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避免因为上述现象造成采访的麻烦。

而在采访前,记者应该对突发性事件做好预估预判,提前想好突发情况的处理方法,具备处理突发情况的能力。比如被访者路上遇到突发状况不能按时抵达采访地点,比如采访过程中有人员走动影响被访者的回答,比如,采访过程中被访者身体突然出现不适,这些都需要记者冷静处理,积极应对。同时做好心理建设,以免遇到上述情况手忙脚乱不知所措[1]

(二)采访细心细致,言之有物

在采访开始之前,尽量早点见到被访对象,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先和被访对象进行一下简单的沟通,对自己提前了解的内容提前核实。对于一些比较敏感的问题和话题,跟被访者提前确认是不是可以提问,得到回答之后,及时对采访内容作出调整。如果提前沟通不到位,问到了被访者不方便或者不愿意回答的问题,则会影响采访的进度和质量。而如果被访者时间安排紧凑,不允许跟被访者进行交流,则要开门见山的迅速打开采访话题,这种方式反而会让被访者觉得记者坦率直接,切中要害,从而提高采访质量。

此外,在采访的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要细致具体,不要泛泛而谈抓不住重点。有的记者在采访中经常会问这样的问题:“对此事您有什么感受”“您的打算是什么”“您最在意哪个方面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缺乏个性,笼统又没有新意,这种没有新意的问题只能得到没有新意的答案。那么,怎样避免提出这种问题呢?经验就是,对被访者提出的问题越具体越好。比如在采访网球运动员李娜时,如果你问她“网球运动是一种什么运动”?那么你打算让她怎么回答呢?这个回答信息量太大太笼统,容易陷入被访者无从回答不知道从哪回答的怪圈。而如果你问李娜,“本场比赛过程中,你是怎么在最后时刻打出关键一球并扭转战局的”?那么她大概会从发球角度讲到最后打败对手。同时在她的回答中,也更具体生动。无疑,这种提问是成功的,被访者也容易给出相对精彩的回答。

(三)合理互动、适度沉默

在采访的过程中,要和被访者形成互动,对任何被访对象做到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不要因为被访者身份普通就敷衍了事,做出不尊重被访者或者忽略被访者感受的行为,也不要因为被访者身份地位高一味的迁就讨好。要时刻牢记记者的使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而在采访过程中,适度的而沉默也非常重要。在很多问题中,受访者需要时间思考如何回答问题,而聪明的记者则不会打断被访者的思路和回答,给他们留下充分的思考时间,这样可能能够达到意想不到的答案。在这里引用美国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迈克.华莱士的一句话“我发现,在电视采访中最有趣的做法就是问一个漂亮的问题,等对方回答完毕你再沉默三、四秒钟,仿佛你还在期待这他更多的回答。你知道会怎样吗对方会感到有点窘促而向你谈出更多的东西。”通过迈克.华莱士的话不难看出适度沉默的重要性,也是应了那句老话,沉默是金。当然,一定要适度沉默,如果沉默的时间过长,大家都不说话也不可取,那就造成冷场了。

(四)用心倾听,用心观察

一名合格的记者,应该是善于倾听的人,而不是喋喋不休的人,善于倾听的记者往往能更准确的掌握被访者的弦外之音,而因为记者的用心倾听,新闻的事实也会更接近本来的面目。在这个过程中,细致入微的观察也很重要,记者要时刻以正确的视角观察全局,从而掌握采访的节奏和走向,也要时刻观察被访者的变化,从而获取更准确直接的一手资料[2]

(五)创新思维,改变观念

目前,新闻同质化严重,一件新闻事件的发生,立刻会引发各个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报道。而此类报道内容千篇一律大同小异,也就造成了受众审美疲劳的现象。而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尤其是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一定要创新采访模式,采访角度。

比如上海持续高温的新闻,某媒体报道到:上海今年的高温记录被持续打破,本市最高气温达到了39.6摄氏度,成了上海135年来最热记录,不排除继续出现极端高温的可能,连续高温势态不改。而另一媒体报道到:申城昨天成为有气象记录135年来的最高温度季军,与昨天并列季军的是1944年7月6日和2003年7月25日,冠军平均出现在1934年,分别为40.2摄氏度和40.0摄氏度。人们心中的悬念是温度是否会再创新高,老天“热情”为何经久不衰?并提醒广大市民朋友如果出门,请自备孜然,随时进入烧烤模式。

从这两则新闻的对比不难看出,第二家媒体报道的更具趣味性和知识性,整体也显得更加饱满。不光报道了上海的高温情况,也让受众了解了过往历史的高温事件,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提醒了市民减少外出,注意防暑。这样的报道特色突出,能够抓住受众眼球,所呈现的内容也更能被受众接受和认可。

(六)加强专业能力学习培养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无论你是初入工作岗位的菜鸟还是久经考验的记者老兵,都应该时刻谨记生命不息,学习不止的理念,不断锤炼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切记故步自封停滞不前,切记躺在过往荣誉上沾沾自喜。应该不断总结在过往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断积累经验,积极向优秀的前辈学习,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工作效率,为受众带来更多更好的新闻体验。

三、结语

在融媒体这个时代的背景下,电视新闻记者应该时刻牢记使命,不断提升采访技巧,锤炼采访技能,准备充分,细心观察,用创新的思维对待采访,用精湛的专业能力对待受众,用全心全意为新闻工作的决心面对日益发展的融媒体时代。为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的发展做出自己的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宁晓云. 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专题采访技巧研究[J]. 记者摇篮,2021(12):102-103.

[2]吴万红. 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发展路径——以番禺区广播电视台为例[J]. 南方传媒研究,2017(04):125-131.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