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全国粮食产量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乡村面貌明显改善,农村道路、供水、电网等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也提标扩面……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发达地区转移的态势没有根本改变,“老人农业”和村庄“空心化”依然是掣肘我国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发展的核心问题。相对于城市而言,不少乡村是衰败的,其活力还没有被充分激发,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乡村缺乏产业支撑。尽管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各地掀起了大力发展乡村产业的高潮,试图振兴乡村产业,当然,也不乏大量成功的案例,但是,面对典型,不少乡村的情况却是:典型很好,我们学不了;或者照搬照抄,最终失败。没有产业振兴,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乡村振兴。对于产业衰败的乡村来说,问题就在于对产业振兴认识不足,存在不少误区,没有找到可持续、可复制的产业发展模式。
一、主体选择上,忽视农民的主体地位
乡村产业振兴的第一个误区是过度忽视农民的主体地位,尤其是对小农的污名化。几千年来,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都是以小农模式为主,小农的局限性不可否认,但是产业化、工业化决不是简单的去小农化。在乡村产业振兴过程中,对农民主体性的忽视以及对小农的彻底否定都会对农民积极性产生消极影响,从而导致基层活力不足。农民是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主体力量,更是乡村内部推动产业发展的核心主体。乡村振兴必须坚持政府主导,但这并不意味着农民只是政策的被动接受者和执行者。必须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激发基层的社会活力。只有从农村实际出发,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正视农民的主体地位,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彻底激发基层活力,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种普遍的、迷惑的认识是,只要在乡村引进或投入了资金,创办了企业,就算是振兴了乡村产业。的确,下乡资本提供了额外的就业岗位,使农民在农业生产之外有了副业收入,但是, 新型经营组织也容易与小农经营在土地、市场、农产品资源等方面产生竞争, 既可能会压制小农主体积极性, 也可能会进一步侵蚀他们的生产发展空间, 发生新型经营组织与小农争利的现象。“中国乡村的价值再生产,是靠熟人社会维系的,村民的个体价值来源于红白喜事和村庄公共事务的发生,同时也通过生活中的公共交往得以实现。在社会结构完整的村庄之中,村庄社会关联程度高,越能从村庄社会中获得很高的社会评价和更多的互助合作,村民个体的生活便会愈发地便利与有意义”[1],然而,乡村产业发展代表的是市场经济,它习惯以现代企业理念来规范生产活动, 约束雇佣的农民,二者在共同的乡村场域中相遇经常会因失衡引发矛盾冲突。农民主体性的丧失,使得他们在与相关工商企业有利益冲突时, 往往会表露出“土地是我们的,为什么领导和利益却是你们的”失衡心理状态。此外,农民进入相关企业获取劳务报酬, 在家门口形成了半工半耕的生产方式, 这不仅改变了农民传统生产模式, 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民群体生活的紧张状态,加剧了他们心理上的失衡。
二、经营模式上,盲目推崇规模化
在产业兴旺的总要求下,推动乡村产业扩大经营规模,引导督促乡村产业加快企业化、专业化、规模化转型,往往是加快乡村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但是,许多地区片面强调乡村产业的企业化、专业化、规模化转型,对乡村特色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重视不够,对发展富有特质资源禀赋、民俗文化底蕴和乡土创意内涵的乡村产业重视不够,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乡村经济的多元化、综合化发展。
由于我国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青壮年劳动力外流,耕地资源荒废,农业生产基础薄弱,农业经营规模偏小,难以实现规模效应,在此背景下,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采用产业聚集、产业联动的组织方式,实现三大产业的融合发展。乡村产业规模化只是实现产业融合的手段,但是在农村实际发展过程中,“许多地区将规模化经营、产业化规模视为乡村振兴的目标,其直接后果是忽视农村的自然环境条件,盲目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片面追求产业规模指标的增长,在规模不达标的情况下,甚至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其结果往往以悲剧收场”[2]。规模化并不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唯一方式。
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产业规模化是产业现代化的基础,但是大国小农是中国农村的基本现实,乡村产业振兴不能为了追求规模化而忽视小农户的利益。当前,有些地方为了政绩动不动就搞“千亩产业”“万亩产业”,不顾农户的意愿,不仅造成了产业同质化发展,增大了乡村产业发展的风险,也违背了以农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乡村建设原则。
三、产业同质化严重,简单复制他人成功经验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产业振兴,而产业振兴则需要政策、资金和技术等一系列配套资源要素的持续供给。近些年来,我国出现了非常多依靠产业振兴实现乡村振兴的成功案例。例如,陕西省佳县王宁山村发展枣树种植,请专家研发红枣酿酒技术,带动农户成立红枣酿酒小作坊,同时建设了红枣深加工厂,生产红枣酒、红枣果酒、醋饮、浓缩汁、有机红枣分级包装等十几种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打开了王宁山村有机红枣和红枣酒销售市场。广西来宾在甘蔗上大做文章,甘蔗除了加工红糖、白糖,甘蔗渣用于造纸,甘蔗叶用于生物质发电,甘蔗梢用于饲养牲畜,打造了一条循环经济产业链……类似的成功案例不胜枚举,很多后发地区积极主动取经学习,但是也存在不少不考虑自身条件简单复制移植他人成功模式的情况,从而导致水土不服的失败结果。看别人种枣挣钱了,就去种枣;看别人发展旅游业成功了,就去搞旅游。这种不考虑自身条件盲目跟风的方式往往以失败告终。
由于农、林、牧、渔业的发展对自然环境、气候温度等外部条件的依赖程度较高,因而相近区域内种养传统也相似,这便造成区域产业发展趋同的状况。许多乡村没有属于自己的特色产业,一直在产业跟风而引发的低效竞争中徘徊,乡村产业品牌体系不完善。全国有近3万个乡镇,仅有399个“一村一品”示范村镇,532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发展特色产业是乡村产业兴旺的必然要求,但时我们也常看到一些“特色”产业失败的案例,其实那不是任何意义的特色,只是简单复制他人经验。白菜花变成绿菜花、圆西瓜变成方西瓜不是任何意义的特色。那些把新品种、新技术当成特色产业的认识是对特色产业缺乏认识的表现。特色产业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凭借独特资源条件所形成的具有独特产品品质以及特定消费市场的特殊产业类型,不可替代和复制是其重要特征之一。
特色产业培育难,产业跟风引起的区域产业趋同局面难破解,依旧是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
参考文献:
[1]彭晓旭,张慧慧.产社一体:内生型乡村产业振兴路径及其效应-基于马村鞋垫产业的考察.农村经济,2022年第5期
[2]林超.乡村振兴的理论误区与多元路径[J].现代管理科学,2019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