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
​王巧楠 张帆 吕俊超 冯英杰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王巧楠 张帆 吕俊超 冯英杰,. 生态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J]. 中国环境保护,2024.2. DOI:10.12721/ccn.2024.157016.
摘要: 应急监测作为一种重要的应急响应方法,能够在突发事件中迅速、准确的获取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及危害区域,为控制污染的蔓延、减少灾害的发生、发展和危害提供技术支持。在此背景下,应急监测部门需要加强对环境突发事件的监测能力建设。因此,本文将根据生态环境突发事件的危害,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我国目前的环境应急监测能力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 生态环境;应急监测;监测能力
DOI:10.12721/ccn.2024.157016
基金资助:

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交通运输事业的迅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要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现实状况,制定长期的管理与管理规范,健全可持续的治理流程,强化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国家的生态经济发展水平。做好生态环保工作,注意开发和改进养护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生态环境突发事件的危害

1.1.加重经济损失

据有关部门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突发事件的发生频率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并且有些环境事件处置困难、持续性强、影响范围广。一旦出现生态环境事故,给当地人民生活和政府部门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此外,它的后续治理也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环境修复、环境治理、人员伤亡补偿等方面,都要花费大量的资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1.2.破坏生态环境安全

突发事件的发生,不仅会对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直接的影响,同时,事故中受损的地下管道、交通设施等基础设施,也会对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这些对环境的干扰效应将会一直持续下去,妨碍地方的发展和城市的正常运行,并且在今后的开发建设中,还会有一定的安全隐患,对环境的安全造成严重的危害。

2.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现状

2.1.应急监测预案制定方面

在对应急监测工作进行重点关注的同时,还预先设置了不同介质、不同场景的大气、地下水、地表水、土壤等应急监测方案,实现了对突发事件的及时响应、及时监测、及时上报。通过现场快速检测和实验室检测,优势互补,增强应急响应能力,为环境应急管理和应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建立了监测报表,快报,日报等功能。

2.2.应急监测报告编制方面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报告以及时、快速报送为原则。因此,需要预先制定大气、水质应急监测报告模板,便于及时以不同的形式上报应急监测结果。综合质控组根据分析结果及现场情况汇总,编写应急监测快报。在事故处理完毕后,综合质控组按照要求出具应急监测报告,审核后上报指挥部。应急监测数据、记录等资料进行“一案一册”归档。

2.3.人员组织方面

成立了由中心主任担任队长,副主任担任副队长的应急监测组织机构,并根据职责下设不同的应急小组。制定了《应急监测管理办法》,明确各科室应急监测工作职责,规范工作流程,保障应急监测工作及时、有效开展,应急监测接警详细、事件全面掌握,指令传达通畅,相关技术人员与监测仪器装备集结迅速,各应急小组准备充分,反应快速。将现场应急监测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实现全员应急。

2.4.监测仪器设备方面

注重应急监测能力建设。近年来,配备了应急监测车、便携式烟气测定仪、手持式能量色散X荧光光谱仪、便携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大气监测先进仪器,同时配备便携式雷达波流速仪、便携式水质多参数分析仪、水质采样器等水质监测设备,遇到现场无法监测的项目可通过人工采样送至实验室分析,增强事故现场的应急监测范围和能力。

3.生态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措施建议

3.1.全面提升应急监测装备水平

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逐步购置高时空VOCs走航监测系统、挥发性有机物大气走航监测设备系统、便携式激光氨气分析仪、光解速率分析仪、便携式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等设备,丰富大气环境监测内容。同时积极改善应急监测车辆及车载配套设施严重陈旧老化现状,提高人身安全防护器材的配备水平。

3.2.提高人员业务水平,建立协同联动体系

强化与生态环境管理部门的业务融合,理顺彼此工作关系,服从生态环境应急监测工作大局。注重应急监测人员专业素养提升,充实应急监测队伍,探索构建五位一体多级联动的应急监测体系,分工有序,各司其职,协同完成应急监测任务。加强业务学习,制定年度业务技术培训计划,并针对培训学习内容定期开展应急演练。进一步完善全市应急监测体系,探索构建“市局—驻市监测中心—区县技术服务中心—大型企业检测中心—第三方环境检测服务机构”五位一体多级联动的应急监测新体系,统筹发挥各自比较优势,互补倍增,实现资源共享,服务区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提升环境应急监测队伍的应急实战水平和能力。

3.3.完善污染物监测方法,更新企业污染物数据库

时刻关注国家新出台的监测技术标准和方法,注重监测科研投入,积极开展新污染物调查监测研究,建立污染物监测方法,及时了解国际监测方法动向。淄博污染物种类多,有必要继续开展污染源调查,摸清污染物种类,动态更新污染物数据库,为环境应急及监管提供精准的基础数据。

3.4.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监测预案

环境应急监测预案是有关部门在应对突发环境事件时的指导性内容,它规范并保证了应急工作的顺利进行,并能使其更好地完成工作。为此,基层生态环保部门必须结合本地实际,充分认识到本地区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风险,提前制定应急监测计划,包括环保部门的组织架构、不同组织人员的职责划分、技术支撑体系、演练与培训体系、响应与结束程序、物流与保障体系等,以确保其实施的可行性。在环境应急工作中,应急监测方案的完善与工作的执行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基层单位在制定方案时,既要考虑客观条件,又要考虑执行目标、执行条件。

3.5. 加强环境应急普法宣传

在环境应急管理和执法工作中,要坚持谁执法,谁普法。加大与生态环境有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把法律送到企业,把生态环境执法与普法、执法和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对企业的环保负责人进行政策宣传,并提醒他们遵守法律,提高他们遵守法律、遵守法律的自觉性,减少因为企业在环境应急方面的责任不到位而受到行政处罚的损失。在此基础上,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和舆论监督,将全社会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充分发挥手机互联的作用,让更多的有志从事环保工作的人变成了“流动的”环境监测者,为当地的环保主管部门提供及时的“第一手”证据。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环境污染事故的监测,可以有效地减少环境污染事故的危害,保证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加强与环保部门的业务结合,建立“五位一体”多层次联动的应急监测系统,对应急监测设备和人员的业务能力进行全方位的提高,改进各种污染物的应急监测手段,加强各种情景下的应急演练。加强生态环境应急监测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建设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环保铁军,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及时、高效的数据支持,持续提升我国环境监测体系的应急实战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新娟,肖洋,刘云龙,殷现伟,王琛.生态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J].化工管理,2023,(34):49-51.

[2]余莹,吴斌.环境应急监测管理体系研究[J].产业科技创新,2022,4(01):119-122.

[3]马超,张殿宇,马莹.浅谈我国环境应急监测技术体系现状及建议[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9,(12):52.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