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人口增长的加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破坏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如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系统崩溃等。这些问题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威胁,使人们逐渐认识到需要采取行动来保护和改善环境。在这种背景下,生态环境教育应运而生,旨在通过教育手段,培养人们的环境意识、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1]。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在迫近环境压力临界线的今日,发展环境教育来进行环境保护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需求十分迫切。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当前,生态文明宣传工作已经成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前沿阵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进要重视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创新宣传方式和载体,加强传统新闻宣传和新媒体宣传,加强生态环境教育,加强生态环保知识科普,积极推动公众参与,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1.环境教育的内涵
环境教育的概念最早是在1948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巴黎会议上提出的,并于1969年由威斯康辛大学教授William B. Stapp首次定义。Stapp刊文介绍了环境教育的定义和基本逻辑,为环境教育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2]。Stapp把环境教育定义为“旨在发展一大群关心并拥有环境知识、态度、动机和解决环境问题技能的人”,并强调了环境教育的五大主要组成成分:环境意识、知识、态度、技能和参与性。美国环境保护总局及北美环境教育协会则将环境教育视为一个帮助个人、社区和组织更多地了解环境、培养技能和理解如何应对全球挑战的过程。总之,环境教育并非只是倡导某种保护观念,或者传播一些环境信息和知识,环境教育旨在增强个人的环境意识的同时,提升环境反思能力和行动能力。
环境教育在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国际社会认为,以环境保护、改善和治理为目的的教育,是人与环境走向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中国环境教育的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指导下,具有特殊意义。
2.我国生态环境宣传教育现状
中国改革开放之前,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背景,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还不突出,或者说我们还没有认识到随着社会工业化发展带来的环境的具体问题及严重性,具有科学体系的环境教育也不完备。
建国后的前三十年我国亦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前进中,对环境保护和环境教育问题的关注也不是当时国家的工作重心。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也大致聚焦在生活周边能够切实感受到的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具体事项,不会把环境保护和环境教育作为社会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可以说环境保护和环境教育对当时的中国政府和公众来说,都是非常陌生的事物和事务。
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入和持续,我们对环境保护和环境教育的认识、理解和思考也在发生变化。在引介、学习和探索国际环境和环境教育的思想、理论和实践中,渐次形成了中国关于环境保护和环境教育的社会主义特色的理论与实践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生态环境教育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在提升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生态文明人才、提升生态文明公众参与质量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理念尚未成为公众的普遍共识,仍存在“国民环境意识和环境素质参差不齐、落差较大”等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在顶层设计方面还不够系统完善,例如国家尚未出台生态文明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在《教育法》中也尚无生态环境教育的内容;二是生态文明教育还未完全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生态文明学校教育面临师资不足、学科不健全等问题; 三是全社会生态文明教育的合力还未形成,社会支持体系不够完善,不少生态文明教育活动趋于碎片化、短期化; 四是公民的生态文明素养还有待提高,对生态文明建设认同度高、行动力弱的情况依然存在。
3. 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和实施策略
3.1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生态环境问题根源在于人的观念与人的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首个全国生态日之际强调,“全社会行动起来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生态文明教育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代代传承的主渠道,是提升公众生态环境观念和环保参与力,大幅提高全社会环保行动力的重要路径[3]。
教育与环境的关系,目前存在一种共识,即生态环境与教育呈现正相关的关系,生态环境越是良好的地方,其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也会越快,教育的水平也会越发达,反之亦然。所以说,生态环境直接决定着人类社会的教育水平,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人才的养成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
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人才的养成同样反作用于生态环境。高水平的教育和高素质的人才能够更加有效地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规范人类自身的环境行为,使个人行为与价值观念向着环境友好型转变。
因此,环境教育思想对环境教育实践有着极其重要的引领作用。但环境教育思想也并非一成不变,它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而进行着自我的演变与完善,进而能更加贴合时代需求,指导当代的环境教育实践。
3.2推进中国式环境教育的实施策略
生态环境教育是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背景下,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 以实现人类文明的生态变革为方向,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途径,向全社会公民传授生态文明知识、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培养生态文明道德、养成生态文明行为习惯,使其成为生态文明公民的一切教育活动。生态文明教育是面向全社会的教育,也是一种终身教育。通过生态文明教育,让人们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培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追求,养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行为自觉。
(1)推动环境教育立法。近年来,环境保护与环境教育受到国家政策的重视,党的十八大报告更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五位一体的战略高度。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环境教育的推动。目前国内已出台有《宁夏回族自治区环境教育条例》《天津市环境教育条例》及《广东省生态环境教育条例》,同时南京、重庆、厦门等地的环境教育立法工作也在积极进行中,以上的立法经验已经为国家环境教育立法奠定了基础。
(2)建立舆论引导机制。一是要加强新闻宣传。要落实例行新闻发布制度,要加强与主流媒体的联系沟通。二是加强舆情监测和研判。对于舆论热点和突发舆情,要把握时、度、效,做好引导,防止产生次生负面舆情。对错误思想和负面有害言论,要敢于接招,坚决纠正。三是加强引导宣传。要改变过去生硬的说教宣传,加强生态环境科普引导宣传。要创新新媒体产品,多用短视频等感染力、带入感强的表现形式。
(3)健全公众参与机制。一是要贯彻落实《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总体方案》,主动谋划系列绿色创建工作。加强生态环境教育基地、生态体验馆、生态环境体验中心等科普建设。二是要推进环保设施开放。推动环保设施开放,精心设计好宣教设施等,逐步提高开放频次。要结合本地实际,不断拓展开放领域。三是策划公众参与活动。精心策划好世界海洋日、全国低碳日、六五环境日等宣传活动,打造新品牌、新精彩。在集中宣传的同时,要坚持日常持续宣传,加强政策解读、以案说法等,谋划开展“送法规、送政策、送技术、送服务进企业”系列活动,把法规政策要求全面宣贯到基层到企业。
(4)强化能力保障机制。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各级生态环境部门一把手要带头管阵地、把导向,定期听取宣教工作汇报。要建立宣传协调机制,实现宣传工作与业务工作“同步思考、同步部署、同步推进”。要保障宣传工作经费,为主题活动策划、报刊资料征订、宣传视频制作等提供资金保障。二是打造宣传“尖兵”。配齐配强生态环境宣传队伍,配备专业的宣教设施和设备。各省生态环境部门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生态环境宣教业务培训,有条件的地方也要积极组织培训。同时,要加强与党委宣传、网信以及教育、自然资源等部门联动合作,形成宣传合力。
结束语:生态环境教育工作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一项极端重要、专业很强的政治性工作,也是推进生态环境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保护工作靠宣传教育起家,也要靠宣传教育发展。要全面认识生态环境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全力做好生态环境教育工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全面建设美丽中国,营造良好氛围,凝聚强大合力。
参考文献
[1] 彭丽芳 张泽坤. 环境教育融入五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23年第6期.
[2]STAPP W B, BENNETT D, BRYAN W, et al. The concept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969, 1(1): 30-1.
[3] 刘志坚 陈智勇. 生态文明新时代呼唤完善的生态文明教育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