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朱萍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朱萍,. 新文科背景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传统文化教育研究[J].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2022.12. DOI:10.12721/ccn.2022.157106.
摘要: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作为新闻传播学大类下的交叉学科,以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在其中将起到基础性的作用。论文从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更好地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专业教育中,突出其基础性作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 新文科网络与新媒体传统文化教育
DOI:10.12721/ccn.2022.157106
基金资助: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于 2012年由教育部正式批准开设,划分于新闻传播学大类之下。追溯该专业发展脉络,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建制探索期,以 20 世纪 90 年代末华中科技大学“网络新闻”本科班为代表;第二阶段为 2000 年至2010 年间,教育部在部分院校试点“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并将其列入 2010 年本科专业目录;第三阶段自 2012 年至今,教育部调整本科教育专业目录,将“新媒体与信息网络”更替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以下简称“网媒专业”),由此网媒专业正式迈入发展的快车道。①至2021年,全国共有323所高校开设了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作为新闻传播学大类下的交叉学科,以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在其中将起到基础性的作用。下面就从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更好地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专业教育中,突出其基础性作用进行探讨。

一、在新文科背景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在当前融媒体时代,信息来源渠道更加多样化,网络舆论环境更为复杂,对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员的信息传播能力和舆论引导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网络与新媒体的专业人员,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这就要求从业者要头脑清楚,立场坚定,有理性的思辨能力,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分析和判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内涵,凝聚着民族精神,蕴含着民族共同认可的道德规范,为我们提供精神的指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培养网络新媒体后备人才队伍的高校,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可对培养符合新时代需求的融合型人才起到基础性作用。

二、制定明确的育人目标,突出传统文化对专业素养的提升作用

要培养高素质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首先要确立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要从观念、素养、知识、能力等方面构建完整的人才培养要求。

高素质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包括拥有扎实的基本文化素养和坚定的思想政治素质、全面的专业知识体系、良好的创新应用能力。在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要适应智能媒体时代的要求,明确培养具有扎实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和应用开发能力,并具备网络与新媒体思维方式的人才。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要以坚持立德树人为目标,在育人过程中体现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性作。如许多高校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都提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创新意识强、人文功底扎实的复合应用型专业人才。

三、通过完善课程设置,将传统文化教育与专业能力的培养相结合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既植根于人文社科,又体现学科的融合。在培养目标明确的基础上,要在课程设置上构建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培养框架。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在课程的设置上要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实现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统一,将传统文化教育与专业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全面提升人文素养和专业综合能力,培养跨学科的融合型人才。

首先,要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更好地服务社会。

习近平同志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②要充分发掘网络与新媒体不同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让思政教育体现在专业培养的各个环节,使之更加系统化和规范化。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课程特点融入思政元素,进而实现育人与育德、专业知识传授与正确价值观引领的双重结合,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其次,我国的新文科建设不仅是推动人文社会科学与科学技术的融合,而且是强调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文科教育,培养具有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的新时代创新性文科人才。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作为新兴的交叉学科,融入了如网络信息、大数据、统计学等多个领域的学科特色,同时加大了对技术技能的培养力度。但同时在培养的过程中也要注意避免陷入“唯技术”的思维窠臼,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要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综合素养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独立思考判断以及创新应用的能力。如在数据新闻、数据挖掘等实践课程中,应强调新闻传播并非“炫技”本身,更重要的是要将可视化呈现与新闻叙事良好地结合起来,坚持事实与真相。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传承,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高校可通过开设传统文化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到: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④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可通过公共课和专业课相结合、选修课和必修课相结合的方式,完善传统文化课程设置。在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可将传统文化教育与课程实践相结合,以更好地体现传统文化教育对专业综合能力培养的基础性作用。

注释:

(1)建制激增、学科互渗与课程互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育的结构性特征与关键问题,安珊珊 ,《现代传播》,2020(8)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12-09

(3)新闻传播教育改革的逻辑,何志武 董红兵,《新闻与传播评论》,2019(5)

(4)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2019(00期)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