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研究
陈海龙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陈海龙,.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研究[J]. 中国体育科学,2021.10. DOI:10.12721/ccn.2021.157993.
摘要: 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要注重教育思维与观念的转变与创新,注重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探索。体育教学是当代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成长、学习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虽然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体育教学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由于一些教学理念与现代体育教学需求不能充分契合,导致体育教学的效果不佳,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无法满足现代体育教育及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体育教育实习理论与实践》一书,通过对我国学校体育主要行政法规、体育教育实习概述、体育教育实习前期准备、体育教学实习、班主任实习、课外体育活动实习、体育教育实习总结与成绩评定、体育课教案设计等内容的分析探讨,不仅可以为现代高校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而且对于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探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互联网;高校体育;改革
DOI:10.12721/ccn.2021.157993
基金资助:

互联网已经在当前社会中各个层面都出现了价值上的渗透,取得了突出的成效,成为了近些年时代发展过程中重要的话题。基于互联网背景上开展的教学工作逐渐完善,教学的改革效果也越来越先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产生和应用,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以及生机。对此,需要了解互联网背景下体育课程教学方面产生的具体作用,深入探讨高校体育教学方面的实际情况,并且能够提出有效的课程教学改革方式,推动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互联网背景对于高校体育教学产生的作用

(一)互联网的应用能够促进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观念的变化

在体育课程教学方面,很多体育教师对于体育课程方面的重视度不足,主要是在传统的教学体系方面影响太过于深远。在互联网背景下,体育课程的教学改革工作需要进一步关注教师本身的思想价值观念,对新型教学模式的渗透,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加关注体育课程的具体教学价值,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相对应的体现,积极转变传统技能教学模式,渗透一些素质方面的教育内容,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另外,需要教师能够真正认识到互联网教学本身发挥的重要作用,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体现出教学改革的效果,发挥互联网的重要价值,并且能够积极应用现代化的互联网技术来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

(二)互联网的应用能够为课程教学资源的恢复提供良好的基础

体育课程本身是当前教育体系中极其重要的部分,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人们对于体育方面的课程教学工作重视性不足,体育课程本身的教学内容单一,在应用的过程中就无法满足学生的各种身心需求,可能会对学生造成相对应的影响。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网络体系中的资源量丰富,能够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但是需要人们善于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并且积极地寻找这些网络资源,使其能够体现出相应的价值,将其应用在高校的体育课程教学中产生作用。和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相比较,这种多样性的体育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具有良好的趣味性效果,能够使体育课程教学的内容更加明显。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路径

(一)需要教师本身能够具有互联网思维,转变传统落后的教学思想认识

需要教师本身能够具有互联网思维,转变传统落后的教学思想认识能够对互联网基础上开展的各项工作产生更加全面客观的认识,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素养水平,通过互联网基础来进行相应的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对此,要求教师本身能够从传统的思想束缚中挣脱出来,了解各种先进的、现代化的互联网方式以及信息技术,从思想方面来创新,善于使用互联网,并且了解体育教育方面的实际发展情况,促进体育教学工作的改革,认真研读体育教学方面的一些先进文件,积极学习一些先进的体育知识,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充分利用互联网背景来创新高校体育教学的模式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创新体育教学模式。具体来说,首先要求引进先进的互联网技术,通过VR技术或者视频的方式来开展体育教学工作,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保障教学的质量。另外,通过互联网基础来创新具体的教学方法,整合相对应的体育教学资源,开展多样性的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另外,通过构建全面完善的体育课程网络教学平台来体现出互联网的价值,通过线上教学的方式来实现随时随地的教学工作,使学生的时间都能够得到应用。除此之外,通过互联网技术也能够为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以及课后复习提供良好的便利条件,使师生之间的沟通更加密切。

(三)体现出因材施教的教学效果

高校的体育教学方面,学生的水平体现出差异性,而教师的教学内容如果没有适当变化,必然会导致教学工作的效果无法得到体现。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一些教学视频的方式,并且安排学生完成课下的学习,使师生之间的沟通更加密切,使学生之间的互动更加频繁,让班级内综合素质水平较高的学生带领其他同学来进行学习,指导一些学习效果不良好的学生。同时教师也可以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客观的指导,使学生更加井然有序地完成体育动作的学习。另外,教师还需要对本节课程学生的具体表现情况进行合理性的评估以及点评,对下节课程的安排进行明确。在教学之后,教师也可以在大数据平台中发布一些专业的视频教学内容,也可以发布一些精彩的体育赛事,让学生们进行观看,从而能够使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兴趣,辅助学生练习,提高教学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动力。

三、结论

总而言之,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面对着众多问题,具有一定的压力,在此基础上,本文针对互联网背景下体育课程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一些有效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途径,可以为高校体育教学课程模式的完善提供良好的基础,并且发挥出互联网技术的价值,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振国.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创新模式探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8,07:62-63.

[2]孙永娟.互联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发展探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9,1001:83-84+139.

[3]陈琦,杨文轩,郑俊武.现代体育课程及其发展趋势[J].体育科学,1998.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