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优化研究
孙超越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孙超越 ,. 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优化研究[J]. 体育学报,2021.4. DOI:10.12721/ccn.2021.157041.
摘要: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风向标。学生核心素养中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等方面还有所欠缺,学校体育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阵地,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评价等多个角度培育优化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 高中生;核心素养;体育学科
DOI:10.12721/ccn.2021.157041
基金资助:

1 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

学科核心素养是在我国新课程标准提出之后随之出现的。学科核心素养指学生通过本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基于学生所学的知识所体现出来价值的集中表现。其最重要的是应该包含学科独特的核心素养要求。

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不断进行体育学习,逐步形成正确的体育认知,坚强的品格与健康的身体的能力。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体育与健康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整合的集中体现,从课程的设计到课程的实施,始终围绕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2 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阐述

体育在当今时代中必不可少,每个人随时在应用。因此,学生必须要具备良好的学科核心素养,这也是为学生的不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学生应该有良好的品德,要不断的发展自身,认识到学习体育的重要性,运用学到的知识武装自己的身体。学生应该有丰富的专业素养,包括体育知识素养和运动能力素养体育运动知识、伤病预防保健知识、生理卫生知识等,比如熟练地使用运动器械,相关伤病的预防,与此同时还必须有良好的体育修养,强烈的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善于说出自己心中所想与朋友大胆交流。学生应该有丰富的综合素养,能够把学到的各种知识科学系统的组合到体育学科的学习中,在学习过程中要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有思辨意识,进而提升自己的体育学科素养。学生应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三个方面做的有机统一,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3高中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现状

3.1 运动能力现状分析

运动能力指在身体活动中人体的体能、技战术能力、心理能力的综合表现。其具体表现形式分别是体能状况、运动认知和技战术运用、体育展示比赛。据调查分析,高中生体能状况不容乐观,目前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不断下滑,已成为社会热点问题。近视率、肥胖率、部分中年疾病有低龄化的趋势。在学生的运动认知与体育展示比赛形式上,高中生因为学习压力大,课余时间相对较少,在校生活节奏太快,学生体现出想要观看体育比赛,但是没有实施。大多数学生意识到锻炼的好处但是执行力度不够。

3.2 健康行为现状分析

健康行为是指积极地促进身体健康和适应外部环境的综合表现。其具体表现形式为进行锻炼的习惯与意识、健康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情绪调节、外部环境的适应。在对高中生的体育参与、课外锻炼习惯、运动中合作行为、自我保护能力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后分析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进行体育课上和课下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在学生的情绪调节方面高中生的表现差强人意,还存在不足;在集体项目的合作能力中整体表现良好,但自我保护能力、适应外部环境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3.3 体育品德现状分析

体育品德是指在进行体育活动时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以及在过程中所逐渐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其具体表现是在生活中所体现出的体育精神、道德和品格。在对学生的坚持运动、比赛规则的遵守、比赛对手的尊重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分析指出大部分学生能够坚持运动,直到获得成功;对比赛规则方面所表现的相对主观,能够遵守比赛规则和尊重比赛的对手。

总之,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下,有一定的进步,但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正处于萌芽阶段,小部分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表现优秀,但大多数还只停留在认识层面,情况较差。学生参加体育比赛的几乎不多,掌握的体育知识和技能较少,裁判知识和规则知识有限,对国内外体育赛事关注度较低,合作和社会适应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4 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优化策略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中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知识发生改变,不仅仅是单纯给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而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形成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最终形成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观念。

4.1 明确教学目标

体育学科的教学目标是,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使学生能够学会体育锻炼,并且能够积极主动进行体育锻炼,养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塑造积极良好的的社会责任感和意识。体育教师应该围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来确定好整个学期教学目标、小周期教学目标,再到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4.2 优化教学设计

高中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塑造关键在于课堂上,体育课堂教学是重中之重,优化教学设计是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环节。体育教师应在课堂上重视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将德育与体育活动穿插起来,在运动中渗透尊重对手、尊重队友、尊重裁判,积极合作、相互鼓励,公平公开的意识和行为。并且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观看大型的赛事,观看中国体育健将在国际赛场上争金夺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拼搏向上的精神。

4.3 综合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评判的有效手段。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教师应该确立新的教学评价体系,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评价,选择多元的评价。对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个方面的学习和完善情况进行评价。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促进其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4.4 家校合作

当下是互联网信息时代,利用手机微信搭建家校联系平台可以给学生、家长、老师提供很大的方便,实现双向互通、低成本、低延迟,里应外合,有效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可以在家校联系平台中下发任务,家长可以收到学校布置的任务,对学生的日常表现进行实施监督。并且可以利用评价系统,来实现教师和家长的综合评价。

4.5政府部门与学校联合监督

国家有关教育部门应当尽快出台落实相关的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相关文件与政策,为学校和老师的教学工作提供法律和政策的保障。并且健全激励制度,让我们体育教师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道路上更加积极主动。学校应为体育教师争取更多的外出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加强体育教师的业务能力的培养,更好为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不断努力。

综上所述,优化提高高中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不仅要依靠教师的努力,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现行的课程标准、政府的法律政策。以新课标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为依据,从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设计、综合教学评价、家校合作等方面出发,帮助学生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真正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

5 总结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有计划性的过程,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实施单线程培养是不现实的,应三个维度之间协头并进,共同发展。同时还需要政府提供政策上的支持,教师不断探索优化,学生自主进行体育实践,家校协同配合,来逐步提高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6 参考文献

[1]季浏.我国《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J].体育科学,2018,38(02):3-20.

[2]尚力沛,程传银.核心素养、体育核心素养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概念、构成及关系[J].体育文化导刊,2017(10):130-134.

[3]于素梅.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基本思路与多元途径[J].体育学刊,2017,24(05):16-19.

作者简介:孙超越(1997—),男,汉族,山东淄博,研究生在读,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  。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