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质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
作为水质环境监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微生物监测的复杂性不仅体现在技术操作的精细程度上,更蕴藏在微生物种类繁多、生理特性各异的挑战中,微生物监测工作的复杂程度与环境监测的复杂程度因此,高素质、专业化的技术队伍是离不开确保监测工作准确可靠的。针对这一现状,在人才选拔和培养方面,有关部门需要采取更全面、更周密的策略。在人才选拔上,对具有微生物学、环境学或相关专业背景的专业人才,要准确定位,择优录取。这类人才不仅理论基础扎实,对微生物监测的最新理论和技术能够快速理解和应用,而且在推动监测技术进步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不断取得新的成果。同时,他们的专业背景有助于构建科学合理的监控体系,确保监控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章可第二,监测效率和质量的提高,经验是关键。对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才,在选拔过程中要给予特别关注。对监控流程比较熟悉,对监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够做到快速识别、快速解决,对潜在的风险能够有效规避。另外,经验丰富的技师还可以在团队中起到传帮带的作用,带动新入职的员工迅速成长,整个团队的战斗力也会得到很好地提升。
科技日新月异,微生物监测技术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因此,有关部门对技术人员进行经常性的专业培训,以学习最新的监测理论和技术装备的操作方法等。同时,还鼓励技术人员多参加学术交流会,以拓宽视野了解行业发展动态。这些教育培训,对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从而也使他们能更好地适应微生物监测工作的要求。在布置微生物监测任务的时候,有关部门要和技术人员进行充分的沟通,对任务目标如何完成监测内容如何确定作业方式以及质量标准等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有利于技术人员对监测工作的整体要求有一个深入的认识,从而保证监测过程有章可循,其结果也能做到准确可靠。并同时,沟通与交流是技术人员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反馈给部门决策提供有力支持的有效途径。
2水质环境监测现场采样环节的质量控制
2.1采样的方式
现场采样作为水质环境监测中微生物含量分析的首要环节,其规范性与科学性直接关系到后续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是质量控制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为了确保采样过程的有效性和数据的精确性,技术人员在选择和执行监测方法时必须遵循严格的科学标准。
容器选用上,最为理想的试验容器的两种材料是聚丙烯耐热塑料瓶和玻璃瓶,两者均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耐高温性能,可以有效阻隔水样在储存过程中因与容器发生化学反应而受到影响的情况出现。并且在高压高温的杀菌下能够保持结构完整,达到无菌状态。在对容器进行彻底清洗和120°C高压锅的20分钟高温杀菌后,保证水样的纯净度问题得到了很好地解决。特别是那些长时间未用的容器必须重新做杀菌处理,以免因潜在污染对监测结果造成影响,因为不进行杀菌处理的话。由于这些材质是高温耐压的材料。
针对水样来源的不同,也有不同的办法。对于江水等自然水体,技术人员可以直接在经过杀菌处理的容器中装入水样,因为它们的流动性强,水质也比较均匀。但管网输送的自来水等水体,需要额外采取提纯后才能正常使用。首先,通过最大流量放水数分钟,将水管内可能存在的沉积物和残留的消毒药水排出,再用酒精灯将水龙头用火烧除菌,污染源进一步降低。在保证水龙头内部及管道内部清洁后,再将水龙头打开,以合适的水流速度收集水样,避免过急或过缓的水流带进气泡子或杂质中,这样的水样就会被水冲刷掉。时,要保持容器有适当的空间,一般是容器的4/5左右,这样可以防止在运输过程中由于震动造成水样外溢或压力变化。
完成抽样后,水样的及时运输和妥善保管同等重要。为了防止水样因温度变化影响而产生物理或化学上的变化,科技采样人员应尽快将水样送往实验室进行检测。如果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不能立即对水样进行检测的话,可将水样放在冰柜里面以减缓微生物的活动和化学反应的速率,保证水样的稳定性和代表性,为后续分析打下坚实可靠的基础数据。这一系列认真细致的操作既体现了水质监测工作的严谨性,又为后续分析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数据。
2.2过程的监管
在深入探讨现场方式的重要性时,我们深深体会到,每一种水样都因其特有的物理、化学、生物特性而要求特定的采集方式,面对河流、湖泊、地下水、自来水等多样化的水体环境。这样的区别对待,既体现了科学性和严谨性,也是保证水质监测结果准确无误的关键所在。
监管效能与公正性的提升,关键在于量化考核体系的建立。技术人员的操作水平可以通过设置容器消毒彻底性占多少分、方式是否符合规范占多少分等明确的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分值标准来直观体现。并把90分定为合格线,这不仅是对技师的基本要求,更是高标准追求的品质。合格标准过低,可能造成技师重视程度降低,对质量造成影响;而过高的标准可能会与实际情况脱节,很难企及。所以,评估标准的合理设置很关键。此外,提高质量,强化质量控制意识,是制定详细的水质规范,定期对技师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教育的长远之计。规范要对每一步的操作流程、注意事项、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等进行明确,从前期准备到样品分析,涵盖整个过程。技术人员通过经常性的培训,及时了解最新技术及标准的变化,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使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不断提高。同时,加强他们的规范操作意识和质量把关意识,使他们主动配合监督员的工作,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积极地规范。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水质环境监测工作中,微生物检测质量的把关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要求从技术队伍到现场采样以及过程监督等诸多环节的密切配合与通力合作。在具体实施中,为了有效增强微生物检测的精确性和可靠性,一方面要在专业人才的选拔和培训上下足功夫;另一方面,对现场采样工作进行规范,强化过程监督与考核机制,进而促进微生物检测工作的持续改进与发展,为促进水质安全保障提供有力技术支撑,以充分为保障人类健康与生态环境安全作出更大贡献。今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与发展,相信在水质环境监测工作中的微生物检测工作会再上一个新台阶,为促进人类健康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贡献更多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王玮.水质环境监测中样品采集及保存过程的质量控制[J].节能与环保,2019,(2):94-95.
[2] 许崎峰.水质环境监测中样品采集及保存过程的质量控制分析[J].化工管理,2018,(29):204-205.
[3] 吕 波.水质环境监测中样品采集及保存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方法研究[J].环境与发展,2018,30(7):138.
[4] 吴佳莉,魏 东.水质环境监测及分析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探究[J].当代化工研究,2018,(4):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