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由单一知识型向创新复合型转变,影响了学校教学的改革,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更应该加快转变。小学作为学生的启蒙阶段,是培养数学综合能力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数学学习方法、数学思维,将会对学生未来的数学知识学习与探究产生深远的影响。受素质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应明确教育教学的新方向,领会现代化的教学观念,实施科学的改革,实现以变应变,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1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现状分析
首先,部分教师对此重视程度不够,未能将创新素养培育纳入到小学数学日常教学目标当中,以致小学生的创新热情难以被激发出来,其创新素养培育效果自然也就难以保障。其次,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之时过于重视自己的“教”,而忽略了小学生的“学”,这就使得小学生在课堂学习之时处于一个相对较为被动的地位,很少主动去质疑问难,这对其创新素养的培育也是极为不利的。最后,部分教师习惯采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虽然我们不能否认其具有的优势,但是也应看到其在创新素养培育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如果不能根据时代的需求予以适当的改进和创新,那么必然会影响到创新素养培育效果。
2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探讨
2.1开展趣味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将课堂主体归还给学生是教学改革的第一步,而唤醒学生课堂主体性的关键在于消除其畏难心理,帮助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立足学生的感性思维特性以及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教师应采取多样化的趣味课堂组织模式,增强数学教学的吸引力。第一,组织游戏活动。游戏对于学生来说具有难以抵挡的吸引力,将游戏合理地融入课堂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的接受度,促使学生乐于学习、享受学习。例如,在组织《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章节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口算接龙游戏,让学生按顺序轮流回答口算问题,计算错误或是超时则被淘汰,留到最后的学生即获得最终的胜利。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强化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同时,合理的竞争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提升教学质量。第二,采取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能够赋予数学知识鲜活的情绪色彩,打造体验式的课堂,加深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感知。例如,在讲解《三角形的认识》一课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学生较为熟知的事物,如流动红旗、红领巾、三角尺、三角磁力片等,并将具体的事物抽象为几何图形,立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展开新知识的探索与学习。在此基础上,教师为学生分别发放几根长短不一的木条,让学生通过观察事物以及自身的理解,尝试制作一个三角形物体,以了解三角形的构成及特性。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升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促使学生形成了持久性的正向学习动机。
2.2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活动的开端,就是改变学生之前的惯性思维,引领学生大胆质疑,并在思考的过程中产生新的想法,最终实现自身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具体来说,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1)为了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教师在组织和开展教学时,可将问题隐藏在特定的情境中,促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质疑的想法,并结合自己在学习中的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2)为了最大限度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中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向其他学生或教师求教。(3)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其自身的认知程度导致其在日常学习中还不足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面对这一情况,教师应关注教学方法引导,促使学生在学习时围绕知识的节点展开联想,在联想的过程中从事物发展规律中寻找到突破口,并借助已知的数学知识寻找新的解决方法;还可以指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所学的知识,对其展开猜测、估计,并据此提出问题,并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合理的验证。
2.3开展多样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应在传统理论知识教学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多样化的课外活动,促使学生在课外活动中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究、学习和感悟,体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的理念。在布鲁纳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学生只有不断地参与实践活动,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结合问题展开思考和探究,最终实现自身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应结合所学的数学内容,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堂实践活动,并给学生提供相应的活动资源,以便于学生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激活自身的创新思维。
2.4创设教学情境
信息化时代,情境教学法是小学课堂当中最常见的一种教学形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老师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辅助教学,以视频、图片、音频等形式,创设教学情境,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小学生的眼球,带给小学生视觉、听觉等多重感官刺激,让小学生获得更有趣的学习体验,点燃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刺激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比如,老师在教学部编版一年级下册“100以内数的认识”这一模块知识时,在设计教学方案的过程当中,老师应该立足于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融合多元化的教学资源,让小学生在真实的场景当中,通过动手、动脑、动口获取新的知识内容,掌握学习的技巧和方法。首先,老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学。老师:“同学们肯定喜欢看《喜羊羊与灰太狼》,那你们知道里面一共有多少只主角羊吗?”学生:“一共是6只,分别是喜羊羊、美羊羊、懒羊羊等。”然后老师可以给小学生展示相关的主题图片,让小学生看一看大草原上一共有多少只羊。小学生仔细观察,认真细数,在课堂上举手回答:“一共有20只。”通过将20只羊的数目与旧的知识内容进行连接,让小学生在感知20的大小后进一步感知100的大小,形成100的数感。然后老师可以借助100根小棒,让小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核实一共有多少根小棒。老师注意在过程当中观察小学生不同的数法,进而让小学生直观地感知计数单位“个、十、百”。通过这一系列教学活动,让小学生进一步感知数学探究、数学发现的乐趣,启发小学生的智慧,引导小学生更加积极地观察生活当中的数学现象。
结语
总而言之,文章主要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然后提出了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存在的几个问题,接着总结出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应该遵循的原则,最后提出了老师教学的主要途径,主要可以从创设教学情境、加强游戏教学法的运用、鼓励小学生大胆质疑等方面着手,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推动小学数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
参考文献
[1]盛泠荟.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J].新智慧,2021(4):123.
[2]曾春莲.试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策略[J].小学生(下旬刊),2021(2):49.
[3]朱卿.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思维提升策略研究[D].河南大学,2019.
[4]韦兰秀.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J].求知导刊,2020(7):27.